
46歲的陳女士已經便血兩年多了,之前一直覺得自己患上了痔瘡,羞於啟齒。她總是在網上購買痔瘡膏、痔瘡栓等藥品來緩解症狀,卻遲遲未去就醫。
直到半年前,便血癥狀變得異常嚴重,顏色暗紅,讓她感到驚恐。於是,她終於決定前往肛腸科進行腸鏡檢查。
然而,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直腸隆起浸潤性病灶”,原本被陳女士誤認為是痔瘡的疾病,竟然已經演變成了腫瘤。
更令人震驚的是,進一步檢查發現已有轉移跡象,這意味著她已經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只能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儘量延長生命。
面對這樣的結果,陳女士懊悔不已:“我之前也會便血,但是血色鮮紅,誰知這次血色不一樣,病情也不一樣。唉!都怪自己沒有防範意識,忽略了身體的警訊。”
醫生提醒道:“如果便血發生之後能夠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尤其是做一下腸鏡,就可以避免拖延到晚期,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排便習慣的改變包括排便時間、次數以及糞便形態的變異,例如排便次數增加,但每次的排便量可能不多,甚至出現無排便的情況,同時會給人帶來明顯的便不盡感。
部分患者會出現糞便變形、表面帶有凹槽等症狀,有些人則會交替出現腹瀉和便秘的症狀。
一些腸癌患者以腹痛為首要症狀就診,這種腹痛通常是慢性的,感覺像是腹部隱痛不適。而另有一部分患者則會出現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這種腹痛呈陣發性絞痛,同時伴有腹脹的症狀。
當腸道內腫瘤引起長期慢性失血時,如果超過身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貧血的概率也會逐漸增加。
大約有20%~30%的右半結腸癌患者,在就診時可以觸及腹部包塊,這是該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通常來說,這個腹部包塊並不是病灶本身,而是由於腫瘤合併的感染所導致的。
如果是直腸癌時,排便時癌腫瘤受到糞便擠壓,壓迫血管導致該部位的靜脈出血,混合糞便一起排出,血的顏色較為暗沉,且沒有痛感,屬於“無痛性便血”,到了後期還會出現黏液膿血便。
如果是痔瘡,則是一團柔軟的血管,當糞便摩擦到它時,很容易出血,但通常是在排便結束後滴落在糞便表面,嚴重的時候是直接噴出,有比較強烈的疼痛感,且血液顏色多為鮮豔的。
如果發現自己的糞便中帶有血液,或者在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時檢測出陽性,這時一定要注意,因為有些腸癌在早期就會出現出血的症狀。
所以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最好進行腸鏡檢查。通過腸鏡可以更全面地觀察腸道各處的病變,從而找到病源。
有研究表明,大腸癌具有遺傳易感性,即如果一個人的直系親屬中有人曾患過大腸癌,他的發病幾率會顯著增加。
尤其是第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者,必須進行腸鏡篩查以預防大腸癌。研究和實踐已經證明,結直腸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
正常人的大便應該像條狀的軟黃帶,柔順而流暢。然而,如果大便的性質發生了劇變,比如排便次數增多或減少,糞便中帶有黏液或者變得鬆散不成形,同時可能還伴有腹內急迫、肛門墜脹等症狀,這可能就是腸道疾病的光臨。
在臨床實踐中,大約80%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的,而約20%到30%的人可能存在結直腸腺瘤。
然而,如果能夠在早期發現並在息肉階段就將其切除,就能夠遏制其癌變。此外,炎性腸病也是一種癌前病變,同樣不能忽視。
因此,結腸鏡在預防腸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能夠精準定位息肉和炎性病變,並採用最小傷害的方式解決息肉和治癒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