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是元代的醫學家,他早年師從於李東垣,晚年撰寫出了《衛生寶鑑》一書流傳後世。有一次他去給一位官員看病。一開始,這位病人的症狀是右肩膀和胳膊疼,無法拿東西,也無法抬舉,出汗多,並且局部肌肉日漸消瘦,最終導致無法平躺,因為平躺的時候會疼得更厲害。
羅天益想起《黃帝內經》裡有這樣的說法,“身體半身出汗,則這半身還會出現肌肉消瘦”,“病邪留滯體內導致形體消瘦,且邪氣尚未傳變,應當節制邪氣並針刺它,使經絡通暢,氣血恢復順和”,"氣虛下陷的人應當用灸法”。
由此,羅天益認為,這位官員是因為陽氣下陷入陰氣之中,導致肩臂時常疼痛,影響活動。此時應當以火熱之性引導陽氣,因為火性炎上,既能引導陽氣向上,同時又能達到溫補的效果。因此,就在這位官員右肩的肩井穴,用艾灸的方法,治療了二十多天,病人自己也能感覺到汗出減少,肩臂有力量了。接著,羅天益繼續為這位官員做灸法,除肩井穴外又加了尺澤穴,為的是引導氣血下行,達到上下正氣交通接順的效果。灸完的第二天病人便覺肩臂的力量又有所增加,已經能自主搖動手臂了。
在這個醫案裡,是用艾灸的方法治療肩臂疼痛,伴肌肉消瘦的病症。用穴均位於四肢末梢,是經氣流出的源頭,艾灸刺激井穴,可以刺激其所在經絡的經氣,使之充盛,暢行於脈中,氣行則血行,氣血運行通暢則能緩解不通及不榮所導致的疼痛症狀。
那麼肩井穴與尺澤穴怎麼找呢?
肩井穴位於肩上,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可以用簡單找穴的方法來找,先找到後脖子的高疙瘩(第7頸椎棘突)下面的大椎穴,再找到鎖骨肩峰端,二者連線中點即是,大家看就是這裡。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在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這兩個穴一個位於肩部,一個位於肘部,能使整個上肢的氣血都順暢流通,則上肢的疼痛及活動受限的症狀都能緩解。
那怎麼去艾灸呢?可以直接懸灸也可以用艾灸罐,在艾灸的時候,對準穴位,距離以感覺到熱熱的就行,如果有過熱或灼痛感就要再距離遠一點,也可以圍繞穴位上下左右移動,移動的速度要慢慢的移動,速度不要過快,一般一天艾灸一次,一次在15分鐘左右,兩側的穴位輪換艾灸。有這方面症狀的粉絲大家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肩井穴為足少陽膽經穴位,是常用的頸肩部保健穴。具有通經活絡、消腫祛風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肩背痺痛、手臂不舉、落枕、頸項強痛、乳癰、中風、難產、諸虛百損等病症。
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摩兩側肩井穴各1 ~ 3分鐘,能使落枕和肩酸背痛症狀很快得到緩解。長期堅持按摩,不但能夠遠離肩部疼痛的困擾,還能活血散瘀,使全身舒適。
用簡單方便的方法,教大家用穴位按摩艾灸的方法,解決小病痛和養生保健,小穴位大功效。喜歡這個系列文章,您可以收藏,轉發給更多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