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
怎樣知道小兒的體重是否正常?
一位媽媽自述:
前兩天,我帶寶寶(13個月大)去看了一下中醫。讓中醫幫我給寶寶把了一下脈,因為他這幾個月體重都不長,我有些擔心,應該是有一個階梯式的成長,但是他不長,我就很擔心,光長個子,不長體重,然後我讓中醫把脈,中醫說有一點氣弱。
彭鑫博士講述:
體重是身體全部重量的總和。機體重量的變化,小兒體重是否正常,可以判斷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營養狀況,如寶寶生病了,也可根據體重計算用藥量。
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公斤,正常範圍最低為2.5公斤(足月)。通常在生後最初幾天都有生理性的體重減輕,到了3~4天可以減少體重的6%~9%,如果超過10%則應該考慮為病理性或餵養不足。過了3~4天,體重又開始回升,一般在7~10天,恢復到出生時體重。
以後體重逐漸增加,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在餵養合理的情況下,頭三個月增長最快,平均每天可增加25克~30克,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長600克,後半年平均每月增長500克。
寶寶體重每月(年)增長參考表:
月齡 |
每月體重增長(單位:克) |
3個月以內 |
約800~1200 |
3~6個月 |
約500~700 |
6~12個月 |
約300~400 |
年齡 |
每年體重增長(單位:克) |
1~2歲 |
約2500 |
2~10歲 |
約2000 |
小兒身高增長有何特點?
身高或叫身長,是反映小兒骨骼發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身高為全身的全長,包括頭部、脊柱、下肢的長度,而這三部分發育進度並不完全相同,並且有一些特點。
頭長
頭長的中點,出生時在眉間,兩眼水平在中點以下,以後中點逐漸下移,由於面骨及鼻骨的生長,到成人中點與兩眼水平相合。
坐高
坐高是小兒直坐的高度,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可受臀部軟組織厚度的影響),出生時坐高為身長的66%;4歲時為60%;6~7歲時不足60%。
上下部量
上部量,從頭頂到恥骨聯合上緣;下部量,從恥骨聯合上緣到足底。上部量主要表示頭身及脊柱的生長,下部量代表下肢骨的生長。(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出生時上部量約佔身長的60%;下部量約佔40%;因此身長中點位於臍部以上,顯示下肢很短。
1歲時中點移至臍處,6歲時移至下腹部;12歲左右上下部量相等,中點恰在恥骨聯合上。上部量到7歲左有時可達出生時的2倍,而下部量在3歲以後就加倍了,表明小兒身長的增長,主要是長骨的增長,身材高大者,下肢較長,身材矮小者,下肢相對較短。
影響孩子身長的因素有很多,遺傳、營養、體力活動和疾病等是其主要的原因。若身長顯著矮小,要考慮小兒侏儒症,克汀病,營養不良等。
測量小嬰兒的身長可用量板於臥位測定。3歲以上的小兒要求直立背取身長計的立柱或牆壁,使兩足後跟、臀部及兩肩均接觸到,視線向前,二側耳孔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線構成水平面。
寶寶身高每月(年)增長參考表:
月齡 |
每月身高增長(單位:釐米) |
3個月以內 |
約3~3.5 |
3~6個月 |
約2~2.8 |
6~12個月 |
約1~1.5 |
年齡 |
每年身高增長(單位:釐米) |
1~2歲 |
約10 |
2~10歲 |
約5~7.5 |
小兒身高與體重有何關係?
身高與體重都是健康的標誌。在2~3歲以前,體重增長較多;3~7歲期間體重增加不如身長快,以後體重增長又加快。
自青春期開始兩者增加明顯,同時有性別上的差異。在青春期開始以前及結束以後,男孩的體重、身高均超過女孩。(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由於女孩青春期開始早,通常在11~12歲到13~14歲之間的女孩體重、身高均明顯高於男孩。過度肥胖的孩子,其身高與體重的變化不同於一般規律。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