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後一直小便的人,與半天不去廁所的人,哪種人身體更健康呢?

大家好,我是遊老師!

一般而言,喝水後一至兩小時左右,人們可能會產生尿液。如果飲水量較大,可能在喝水後半小時左右就開始產生這尿是液因。為水進入食道後,會流經胃和腸道,隨後被腸道充分吸收,進入腎小球。

腎小球過濾後形成的尿液,會在一定時間後進入腎臟。尿液會暫時儲存在膀胱中,直到積累到一定量後,通過尿道一次性排出。排尿是人類複雜的反射活動之一,由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在。

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人喝水後很快就需要小便,而有些人即使喝了很多水,也能長時間不去廁所。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將對此進行探討。

很少排尿的人
1
身體極度缺水

有些人習慣只在口渴時才喝水,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這會使尿液濃度升高,刺激膀胱不斷產生尿液,因此有些人雖然喝水不多,卻經常往廁所跑。為確保身體各器官和組織的正常運轉,我們應該養成每天喝水的習慣,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的水。

2
疾病因素

大多數患者的腎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有極少數病人會出現腎功能衰竭、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對等於問這題些。特殊患者來說,喝水不足以產生大量的尿液,因為他們的腎臟已經喪失了過濾尿液的功能。

3
憋尿時間長

有些人由於工作原因需要經常憋尿,但長期憋尿容易導致膀胱括約肌鬆弛,降低膀胱內壁的敏感性。即使膀胱內的尿液已經充盈,也不會產生強烈的排尿感。長期憋尿對身體健康的維護非常不利,容易導致腎臟疾病。

4
尿毒症

尿毒症,這一頑疾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時,常常讓人無所適從。它會導致小便量減少,甚至無尿,而浮腫、乏力、貧血、血壓升高等症狀也隨之而來。

尿毒症患者腎功能喪失,導致腎臟產生尿液及排出尿液的功能受損,從而產生小便量減少的現象。

5
飲水量少

過少的飲水量會導致尿量減少,但其他疾病也可能對排尿量產生影響。排尿量還與平時的出汗、腹瀉、嘔吐等因素有關。如果長期尿少,應該前往平醫時院要進注行意系補統充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再喝。充足的水分進入身體後,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減輕身體壓力,幫助體內的細菌和廢棄物及時排出體外,使身體更加輕鬆,並減少健康問題的出現,對身體有利。

6
精神壓力過大

當你置身於重大場合,精神壓力如山,神經緊繃,往往會感到一股排尿之意,上廁所的次數也逐漸增多。在這種高度神經緊張的狀態下,腎臟的壓力和負擔也會增加,從而導致排尿次數的增多。

7
飲水量多

當喝水量超標時,身體會像海綿一樣,無法滯留過多的水分。因為喝太多水的原因,腎臟猶如水龍頭,不斷產生尿液,排尿次數也就頻繁了,需要經常去廁所。

8
膀胱充盈量小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膀胱的充盈量也會有所差異。對於體重較胖的人,膀胱的充盈量相對較大,而體重較輕的人則相反。先天性膀胱充盈量較小的人,其儲存尿液的數量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旦超過儲存能力,就會出現排尿增多的情況。

而對於膀胱較小的人,只要有一點尿液的滯留,就會產生強烈的排尿意識,大腦會不斷刺激膀胱,導致頻繁上廁所的現象。

實際上,我們人體的排尿頻率存在一定的標準範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飲水量,如果出現過少的排尿頻率或過多的排尿頻率,都是不健康的的表現。

喝了大量水後,產生尿意並想上廁所,這是正常現象。然而,如果長時間喝完水後沒有小便,或者喝完水後立即想小便,那麼建議進行腎臟方面的檢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