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每頓飯不能超過1塊錢”:這些新型PUA手段,早該被戳穿了

熱搜上“每頓飯不能超過1塊錢”:這些新型PUA手段,早該被戳穿了
作者 | 小椰子  
來源 | 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

最近,熱搜上有這樣一則帖子火了,看得人迷惑不已。

一位父親,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兒子在學校食堂的消費記錄,一頓飯才花了0.5元。


配的文案是這樣的:兒子每頓飯花一塊錢吧,爹不差錢,每頓飯花一塊五都行。

評論區裡有人不解地問:“怎麼才花這麼少啊!”


父親解釋道:“一個燒餅5毛錢,我讓他買半個,人家食堂不賣。

現在就教給孩子學孟太監村的傳統美德,省錢過日子。”

一個正在讀高中,正是長身體時期的男生,你讓他一頓飯只吃一個燒餅?


而且配菜沒有任何肉類或素菜,就只有自己帶的鹹菜?

然而,這位父親似乎對自己的價值觀堅信不疑:


“我二十年前在高三也是五毛錢一頓飯的伙食費,我給孩子訂的標準不能超過一塊錢。


“我那時候一頓飯兩毛錢一個饅頭,讓他花五毛可以了。”

面對別人“你要餓死他嗎?”的質疑,這位父親也是振振有詞:窮養兒富養女。


拜託,這已經不是所謂的窮養了,可以說是虐待了好吧。

都2023年了,還在拿自己當初讀高中時的物價水平來給孩子定標準,到底能不能搞清楚現在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這位兒子和別的同學一起吃飯的時候該有多尷尬?別人葷素搭配,他只能默默地吃著燒餅配鹹菜。

你會發現有些家長的腦回路就真的很奇怪,因為自己以前過的是苦日子,所以自己的孩子也必須過苦日子。

美其名曰“培養他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實際上不過是看不慣自己的孩子小時候過得比自己富足罷了。

這還不是個例,各大社交平臺上,有太多父母,都在以窮養自己的孩子為榮。

比如有位媽媽曬出了自己跟女兒逛超市的視頻。

女兒拿了一瓶4塊錢的飲料,結果被媽媽當場開了一堂講座:

“我教你怎麼在超市買東西,以後上超市不能隨便見什麼就拿,一定要先看價。


比方說你買一瓶水,那個尖叫多少錢一瓶?

4塊錢一瓶是吧,2瓶就8塊,咱還不一定夠喝。咱就不買那個了。”


接著,媽媽拿起了一瓶礦泉水,接著在人來人往的超市裡對著女兒一通輸出:

“這個,咱買3瓶它才多少錢啊?

不是說不讓你花錢,你是一個沒掙錢的小孩,不能上超市以後見什麼就拿什麼,要先看價。


咱那個消費水平就在那裡,咱不能跟別人比。”


評論區裡,有人說自己總算理解了,為什麼有些女孩長大後容易因為別人送的一碗白粥、一杯奶茶,就感激涕零:

“小姑娘太窮,很多東西愛而不得,於是社會告訴她年輕的肉體有多值錢。”


比如有位正在讀研究生的女兒,曬出了自己和爸爸的聊天記錄。

她本來計劃國慶去北京旅遊,用自己做兼職攢的錢,結果被爸爸一通責罵:


“你心跑野了,老想著旅遊。”

“我和你媽都這麼大了,一次也沒捨得出去旅遊過。”


“出去都是花錢,又受罪有什麼好看的。”

比如有網友說出了自己丁克的原因,就是父母從小到大留給她的童年陰影:


“小學3、4年級,爸爸的朋友來做客時給了她200塊錢,讓她自己留著當零花錢,父母也笑著同意了。

於是她過暑假的時候,就拿這筆錢請小朋友們吃肯德基、去水上樂園,花得只剩幾十塊錢。

結果被媽媽用竹條抽到渾身都是印子。”

再比如,知乎上有個獲得了1萬多點讚的回答,說的是自己18歲時被媽媽辱罵的親身經歷:


高考報名,老師要求第二天要上交一寸證件照,晚上她就帶著媽媽到處去找拍證件照的地方,結果都關門了。

最後只找到一家商場裡拍藝術照的地方,人家可以幫忙化妝+準備衣服+後期精修,一套下來80元。

她哀求媽媽,就在這裡照好不好,老師說明天必須交照片,這麼晚了也找不到其他地方。

結果媽媽就站在人來人往的商場門口,大聲地辱罵她:

“你照個相片花80塊錢怎麼不去死呢?咱們傢什麼條件你不清楚嗎?”

是,不排除一部分父母,確實是因為家裡條件太差,不得不窮養孩子。

但更多父母,明明有那個能力去滿足孩子的一些合理的小需求,卻已經將“窮養”當成了一種人生信條。

讓孩子總是充當虧欠者的角色,在他們最快樂的時候提醒一句:“你不配,你的快樂是壓榨父母獲得的。”

這種話語,彷彿思想鋼印一般,刻在了被窮養長大的孩子身上,給他們種下了“匱乏感”種子。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是不正當的,是應該被極端壓抑的。

長大以後,很可能會面臨著這樣兩種心理問題:

①認知帶寬變窄,無法考慮得更長遠。

所謂“認知帶寬”(Cognitive bandwidth),指的就是一個人心智的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長期處於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會慢慢被環境所影響,被稀缺心態俘獲注意力,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看問題更短視,過多地關注自己匱乏的東西,無法做出更長遠的判斷。

②自我價值感極低,常常內耗自己,以獲得他人的認可。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常常會有這樣一個觀念:自己只配過“低配版”的生活。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童年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長大後更難自立。

長大後自卑敏感,什麼都不敢要,總害怕虧欠別人,別人對自己好一點,自己就誠惶誠恐,喪失了主動追求幸福的勇氣。

其實,所謂的“窮養”、“富養”,更多時候與物質水平無關,只與愛有關。

很多父母,即使無法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家庭條件,卻總是讓孩子生活在精神富足之中,在愛裡成長。

看過這樣一個童話般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破,下雨了漏水跟水簾洞一樣。

爸爸就拿了把雨傘,把我遮住,自己拿著鍋碗瓢盆去接雨水。

看我害怕,就把金屬小碗舉著移動高低,不斷回頭問我哪個位置的聲音最好聽。

這是爸爸在最落魄的時候,帶我聽的一場最好聽的演奏會。”

一個人的安全感,來源並不是錢,而是愛。

即使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你仍可以耐心地傾聽孩子的需求,呵護他們的自尊心,用愛來彌補物質上的貧瘠。

最後,送給所有被窮養長大的孩子,一段很治癒的話:

“累了是可以打車的,熱了是可以開空調的,喜歡了很久的東西是可以攢錢買回來的。

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對花錢有負罪感,你配得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前提是你相信自己值得。”

共勉。
作者簡介:你好呀,我是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的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網粉絲量破1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歡迎關注。

獅子生活合作微信:yojiu0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