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海帶是結節催化劑”、“木耳嘌呤高,吃了會變成痛風加速器”、“雞蛋膽固醇高,常吃會得心血管疾病”、“常吃苦瓜,血糖降得快”、“多吃芹菜,有助調控血壓”等等。
海帶是甲狀腺結節“催化劑”?
民間有傳言稱,“海帶是甲狀腺結節催化劑”!此消息一出,可把不少人嚇壞了,尤其是體檢查出有甲狀腺結節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有甲狀腺結節,真的就不能吃海帶了嗎?
實際上,甲狀腺結節的病因複雜,目前醫學界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碘攝入過量或不足、遺傳基因易感性、內分泌代謝紊亂、自身免疫性炎症、病毒或細菌感染、情緒焦慮、抑鬱等因素。
有人認為,每天在食用含碘鹽的前提下,再吃像海帶這種含碘量很高的食物,碘攝入量容易超標,會增加甲狀腺結節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成人每天攝入150微克碘。我們每天大概吃6克加碘鹽,大概可以攝取碘120微克,剩餘的30微克從其他食物和飲水中獲取。
雖然海帶屬於富碘食物,但如果不是每天大量食用,碘攝入過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別說會增加甲狀腺結節風險了。
也就是說,有甲狀腺結節的人是可以食用海帶,但不要過量攝入(成人可每天食用海帶10克左右,青少年則在18克左右)。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在甲狀腺結節手術後,化驗又提示出現了甲狀腺功能減低。這時,人體是缺碘的,所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適量吃些海產品,包括海帶,以補充碘不足。
木耳是痛風“加速器”?
木耳素有“素中之葷”的美譽,營養價值也頗高,因此深受不少人的喜愛。
然而,近些年卻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木耳是高嘌呤食物,吃了會變成痛風“加速器”?
我們平時買到的幹木耳,每100克中就含有166毫克的嘌呤。而每100克食物中含有的嘌呤含量超過100毫克,就被稱為高嘌呤食物。
但問題是,我們並不會直接食用幹木耳啊,而是泡發後再烹飪食用。
有意思的地方來了,泡發後的木耳會吸收水分,這樣一來,其嘌呤總體濃度就會隨之下降。每100克泡發後的木耳,其嘌呤含量僅有38毫克,屬於低嘌呤食物。
總的來說,幹木耳的確屬於高嘌呤食物,但泡發後的木耳就屬於低嘌呤食物了。
因此,對於痛風人群來說,正常食用木耳是沒啥問題的,更不會成為痛風“加速器”,大家儘可放心食用。
雞蛋是心血管疾病“禍根”?
很多人認為雞蛋是“心血管禍根”,是因為雞蛋中含有令他們恐懼的膽固醇。
雞蛋,確實屬於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據《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一個雞蛋(50克)平均含有292.5毫克膽固醇,其中膽固醇大部分集中在蛋黃。
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其實,健康人體內膽固醇的合成可以自行調節。如果攝入膽固醇多了,體內合成的數量就少,同時分解增加;攝入少了,合成就多,且分解減少。
而人體之所以出現血脂異常,主要是由於內分泌或血脂代謝失調、高血壓、體胖及活動量不足等因素造成的。
換句話說,雞蛋只要適當地吃,是不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
對於健康成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天吃1個雞蛋,且蛋白蛋黃都要吃。
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每天可以吃半個蛋黃。但若是吃了其他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建議只吃蛋白不吃蛋黃。
苦瓜能降血糖?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多吃苦瓜有助降血糖”的說法吧?
從營養成分來看,每100克苦瓜含93.4克、碳水化合物3.5克。
再從糖尿病患者最關心的升糖指數(GI)來看,苦瓜是典型的“低GI食物”,GI值僅為24,對血糖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是,苦瓜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並不代表著多吃苦瓜就有助降血糖。
有人可能就會反駁,不是有報道稱,苦瓜汁液提取物中含有三萜類、甾類、苷類和多肽等多種降糖活性成分。
其中,多肽類物質能模擬胰島素的生理作用,被稱作“植物胰島素”。研究者將這些提取得來的多肽物質注射到糖尿病小鼠皮下,發現小鼠血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提取,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實驗室過程,譬如有機醇提取、丙酮沉澱、透析收集上清液、鹽析、離子交換層析和純化,並非普通烹調就能達到的效果。
其次,提取出來的多肽物質,是被注射進去,而非吃下去的,不然會被胃腸道的消化酶迅速分解,這與胰島素不能口服、需要皮下注射是同一道理。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苦瓜所含的降糖成分是否能發展出一種新型降糖藥物,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芹菜能降血壓?
的確有動物實驗顯示,芹菜中含有的芹菜素、香豆素等對調控血壓有一定幫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實驗條件下使用的是提取物,量比較大,而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通過吃芹菜,就能攝入足夠的芹菜素和香豆素。
此外,芹菜還是高鈉蔬菜——每100g芹菜的鈉含量約為160mg,相當於0.4g的食鹽。而鈉吃多了,又會讓血壓越來越高。
實際上,多吃某一種食物,並不能代替藥物達到降壓效果。
想要降血壓,除了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外,還得配合非藥物治療。
其中包括:戒菸戒酒、控制體重、控制食鹽攝入(每天最好不超過5克)、注意休息、適當運動、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暢等等。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