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加折戟,鮮花垂直電商未來將走向何方

花加折戟,鮮花垂直電商未來將走向何方

在風起雲湧的互聯網行業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可謂是十分的常見。這不,日前有消息顯示,鮮花垂直電商平臺Flowerplus花加(下文將簡稱為“花加”)方面已發佈全員信,宣佈公司進入停業整頓階段。

根據這份被曝光的全員信表明,自2022年起花加便面臨資金緊張等問題,雖然期間公司創始人王柯和管理層曾四處籌錢、甚至拿出所有積蓄,但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淡季、歷史訂單履約及還款壓力仍舊導致公司入不敷出,並且在今年9月,該公司銀行賬戶被封,導致一切對供應商、客戶、員工的轉賬都被禁止。

據悉,目前花加方面已通知全體員工休假(部分需對接客戶的項目組除外),並且該公司可能將無法按時支付9月的社保公積金及相關薪酬。對此花加方面也坦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承諾將竭盡全力自救,並儘早結清員工薪資。同時王柯也表示,“花加做了快十年,是我們團隊的心血,不能因為現在暫時的困難就放棄”。

一時間,花加可謂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但其實在此次宣佈停業整頓前,花加的危機就已經開始逐步浮現。近年來,在微博、小紅書、黑貓投訴等平臺中關於花加的維權聲音不斷出現,且大多直指其花材質量差、配送延期、客服失聯、退款無望等。此外在B端,花加此前也曾已因資金問題被合作商訴諸法庭。

事實上,即便不算上這次的花加,整個鮮花垂直電商賽道近年來也已經明顯在走下坡路。

早在2019年,鮮花電商第一股“愛尚鮮花”便在連續虧損三年後被強制退市。花加的老對手“花點時間”則頻頻因質量問題遭到用戶吐槽、投訴,一度還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但就在幾年前,鮮花垂直電商也曾經成為“風口上的豬”,並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據艾瑞諮詢統計的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間鮮花垂直電商領域共融資47筆,其中2015年和2016年最為頻繁,分別有17筆和15筆融資。

王柯在2015年創立的花加也趕上了這一輪風口,並曾先後獲得6輪融資,吸引了包括昆仲資本、真格基金、璀璨基本等一眾明星投資機構。而且不同於其他競品緊盯婚慶和節日消費,從海外鮮花市場得到靈感的王柯在花加成立之初,就將眼光投向了日常鮮花消費場景,打出了“培育人們日常用花、賞花的消費習慣”口號,並開闢出“線上訂閱+產地直送+增值服務”的訂閱模式。

當年,花加推出99元包月、每週一束的混合花束套餐,就曾一度風靡社交平臺,並被形容為“確定的事和驚喜的事”。在這股勢頭下,創立僅兩年,花加就實現了用戶量超500萬、單月銷售額達1億元,並做到了收支平衡。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花加等鮮花垂直電商企業從繁花簇錦,變成了如今困在風波里的維權對象呢?

眾所周知,鮮花作為非標品,不僅花材種類繁多、而且質量更是難以統一。同時出於利益最大化以及構建業務閉環的考量,鮮花垂直電商往往不會通過交易市場、批發商、花店這類傳統渠道供貨,而是選擇整合供應鏈,從源頭直採、甚至自建花田的方式進行。

而且與生鮮品類一樣,鮮花的保質期短,同時對運輸條件的要求非常苛刻,甚至損耗率也極高。正如花點時間創始人朱月怡所形容的那樣,這是一門“與時間賽跑的生意”。而不論是整合供應鏈、還是完善物流能力,顯然都需要大量的資源和時間來進行,所以一旦資方“退場”,體量並不大的鮮花垂類電商企業也就難以為繼了。

更何況垂直鮮花電商企業還需要面對用戶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等問題,這或許也是花加推出訂閱服務的原因所在。但顯然他們對於市場的“教育”還不夠,據未來消費方面援引的相關數據顯示,儘管鮮花規律消費在近5年有所增長,但截至2022年,我國的鮮花消費人群中規律消費比例仍僅有28.4%。同時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提升,花加的混合花束模式也開始遭受詬病,甚至社交平臺上對其產品的評價也從最初“欣賞創新”的風潮,逐步轉向對“花材低級、搭配難看、收到爛花”等吐槽。

最為重要的是,隨著近年來綜合電商、生鮮電商、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賽道參與者的發力,更是讓垂直鮮花電商企業幾乎沒有了立足之地。畢竟主打半小時、乃至分鐘級送達的即時零售平臺,在配送速度上有著後者幾乎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對於生鮮電商平臺來說,由於生鮮高頻剛需的消費屬性,其供應鏈和物流能力顯然要比鮮花電商更完善。同時鮮花與生鮮品類對運輸、保存等環節的要求可謂是異曲同工,因此生鮮電商平臺要切入後者的業務線幾乎沒有太多難度,就可以讓消費者“買花像買菜一樣簡單”。作為對比,花加在7年間也不過累計賣出7億枝花,叮咚買菜則僅僅在2021年一年時間,就售出了1.8億枝。

此外,近年來走紅的直播電商則更是將上游的花農、生產基地,直接給搬到了用戶面前。在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後,自然也就能夠帶來更有優勢的商品。據抖音電商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該平臺以雲南/昆明為主產區的鮮花園藝行業主播/創作者數量增長近6倍,鮮花消費者增長3倍。

總而言之,在絕對的商品價格、配送速度優勢面前,鮮花垂類電商企業的生意自然也就越來越難做了。用艾媒諮詢CEO張毅的話來說,就是“花加作為鮮花電商,缺乏與之對應的資源和能力,如物流、流量等,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鬥不過巨頭”。

其實更進一步來說,如今以花加為代表的鮮花垂直電商的“退場”,似乎也再一次表明,垂類電商已然進入了暮年期。此前母嬰垂直電商平臺蜜芽的創始人劉楠更是曾喊出,垂類電商的黃金時代在2020年就已結束。在她看來,垂類電商並非是被綜合電商打敗,而是輸給了後者所擁有的算法能力,因為這讓垂類用戶在綜合電商平臺也能看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雖然垂類電商究竟是不是被綜合電商平臺打敗仍有待討論,但前者的沒落顯然已經是大勢所趨。君不見曾經盛極一時的聚美優品、美麗說、樂蜂網、蘑菇街、寺庫等平臺,如今就都面臨著或關停、或轉型的困境,並逐漸淡出了用戶的視野。

所以隨著花加的停業整頓,鮮花垂直電商賽道的參與者或許要好好想想未來究竟要走向何方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微軟密謀小尺寸AI模型,撇開OpenAI搞起了“B計劃”

雖然功能更強的大模型確實很好,但其商業化還處於矇昧狀態。

在XR這條賽道,Meta終究走上了與蘋果不同的道路

Meta不久前發佈的Quest 3,顯然與蘋果的思路大不相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