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的不斷發展,如今大家對於優質的服務/內容已經有了付費意識,也使得付費訂閱成為了互聯網產品又一個可行的變現模式。為了掙到更多的錢,付費用戶自然是多多益善。而想要讓更多的用戶為自己的產品付費,除了提升產品質量這一正途之外,許多廠商也想出了歪招,例如說讓大家怨聲載道的“默認自動續費”、且不提醒,收割會員的“記憶稅”。
為了避免用戶平白無故花冤枉錢,支付寶站了出來。日前,支付寶方面推出了全新的自動續費的扣款提醒服務,會在用戶購買商家相關服務、併產生自動扣款的前幾天,通過手機首屏消息推送和消息盒子發送提醒,提示將有服務會於近期扣款。事實上,這一功能正是支付寶響應工信部在今年3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在自動續訂、自動續費前5日以短信、消息推送等顯著方式提醒用戶。
為什麼這事非要支付寶來做呢?這是因為只有支付工具的支付寶做這件事的動力,並且比利益相關的互聯網廠商要大得多。關於互聯網廠商在自動續費上玩花活,其實早在2019年就曾有媒體關注到,但相關廠商的態度一直都是“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畢竟自動續費這玩意就是互聯網廠商琢磨出來,是用以提升付費滲透率的策略,現在要他們自廢武功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從買斷制到訂閱制,這無疑是本世紀軟件業以及互聯網行業商業模式的革命。訂閱模式為開發者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維持收入的期望也賦予了開發者持續更新維護應用的動力,而持續迭代也使得應用的功能持續更新、BUG持續被修復,用戶體驗會更好。然而有無良開發者既希望獲得訂閱制下細水長流的收入,又希望用戶能像買斷制下那般忠誠,為此就搞出了一系列的“套路”。
本來互聯網產品推出自動續費是正常的商業策略,因為讓用戶持續付費的永遠都是開發者的核心目標。從交互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種能幫助用戶減輕操作的“自動”,都是產品設計師追求的價值所在,然而自動續費這一功能本身,卻被互聯網廠商的產品經理有意扭曲了。用戶是否在開通時就已經被告知是有自動續費,還是等發現被扣款成功後才發現有自動續費。不同場景對於用戶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牴觸反應顯然都是不同的。
有相當多互聯網產品/服務都是以“免費試用”或“一分錢體驗7天會員”、“0元開通”的幌子,點擊進去卻實則是自動開通連續包月服務。雖然消費者往往想的是先把便宜佔了、先薅一把互聯網廠商的羊毛,等過了低價體驗期再取消訂閱,但問題在於下載、點擊、訂閱往往是一種需求導向的即時性行為,很容易就被遺忘。
即便用戶能想得起退訂自己不需要的服務,互聯網廠商也更傾向於阻礙退訂,並且往往會用冗長的服務條款以及不起眼的訂閱說明,再輔以不勾選同意就無法繼續使用的操作,讓用戶不得不點下同意。同時在有限的屏幕空間裡,放大優惠信息、卻縮小續費費用條款,讓用戶體驗一把“入坑容易退坑難”。
比如在新華社記者的一次相關調查中發現,20款帶有自動續費功能的App中,僅6款可以在App內退訂,剩下的14款需要用戶在4級或5級界面點擊相關按鈕才能完成退訂。甚至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中,關於自動續費的投訴超過了10萬條。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自動續費造成的損失往往額度較小,消費者花大力氣維權得不償失,所以很多時候只能不了了之,可這也進一步助長了相關廠商在自動續費上動歪心思的氣焰。
事實上,自動續費是一個對消費者完全必要,卻只有利於互聯網廠商的策略。如果用戶真的非常需要某個App提供的付費增值服務,選擇購買年卡顯然更經濟,畢竟無論是哪一家廠商提供的付費訂閱,按年訂閱基本都是單價最低的。而如果對某款App的會員只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那麼按需付費即可。
總而言之,千方百計促成用戶自動續費對於互聯網廠商,最起碼對產品經理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願意無它,畢竟產品經理只幹自己分內的工作,只需要數據漂亮,至於對未來的影響,等有了影響得到數據反饋再說。所以明知道自動續費有“坑”、會降低用戶體驗,互聯網廠商往往也是“打死不改”。
而支付寶願意出手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雖然用戶體驗的服務/產品是發生在其他App上,但錢卻是從支付寶走的,所以他們也有責任為用戶的錢把把關。
iPhone 15 Plus/15 Pro Max綜合評測:影像篇
iPhone 15系列的影像調教,或將會讓更多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