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IDC數據與分析副總裁Francisco Jeronimo在社交媒體上透露,2016年到2023年穀歌的Pixel系列機型銷量已達到3790萬部。此外他還進一步指出,Pixel系列的銷量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趨勢,有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約有1000萬部Pixel系列機型售出。同時谷歌方面也在進一步擴展Pixel系列的生態,推出了包括Pixel Watch、Pixel Tablet,以及Pixel Buds Pro等產品,因此Francisco Jeronimo認為Pixel系列的銷量可能會持續增長。
然而Pixel系列的市場前景,可能並沒有Francisco Jeronimo預期的那麼理想,儘管目前該系列機型的銷量似乎還“不錯”,但如果與Android系列在海外的用戶量相提並論,1年1000萬臺的銷量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那麼作為谷歌的“親兒子”,Pixel系列機型為什麼會如此拉垮呢?
其實早在2010年,谷歌就開始與手機廠商HTC合作,推出了初代Nexus系列機型Nexus One。後續其還先後與三星、LG、摩托羅拉、華為等廠商合作,持續更新Nexus產品線。同時谷歌還與華碩、HTC、三星等廠商合作,推出了平板電腦產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與目前的Pixel系列相比,Nexus顯然並不能說是谷歌的“親兒子”,而是其與第三方手機廠商合作的產物。
Nexus One的外觀與同期HTC機型就極為相似
雖然在硬件規格方面完全參照谷歌的設計標準,但從眾多的合作廠商就不難發現,Nexus系列的模式更像是OEM的改良。但這無疑防不住合作廠商夾帶“私貨”,例如在Nexus S、Galaxy Nexus中,就有同期三星旗艦機型的設計元素,後續手機廠商的品牌Logo更是毫無掩飾地出現在Nexus系列機型的背部。
根據谷歌方面當時的說法,Nexus系列機型是一種提供“純粹Android”體驗的設備,因此其定位並非終端用戶,而是更多面向開發者,目的是提供一種具備普遍適用性的測試平臺。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一系列使用高通QSD8250、三星S5PC100、TI OMAP4460、高通驍龍800等主流SoC的機型上發現。
而且由於其往往會相對超前地支持一些技術(如NFC、無線充電等),因此也基本可以確認手機廠商藉助該系列驗證新技術的定位。更為重要的是,與當時手機廠商的同期旗艦產品相比,Nexus系列價格相對更為低廉,再加上彼時有部分用戶對原生Android系統的青睞,也使得Nexus系列在玩家群體中頗受歡迎。
但恰恰由於過於成功,也導致了谷歌與手機廠商在2016年的“分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於其“物美價廉”,又受到谷歌的優待(優先推送系統更新),使得手機廠商自己的旗艦產品受到了擠壓。但需要注意的是,谷歌方面至少在2016年這個節點之前,就已經產生了想要打造類似蘋果一樣軟硬件一體化生態的意圖,所以將旗下機型的目標群體轉向終端消費者也就成為了必然。
初代Pixel曾因支持照片無限備份備受關注,不過谷歌後續也調整了這一策略
隨著2016年初代Pixel系列機型的誕生,除了延續此前率先獲得系統更新、安全補丁的推送外,諸如更強的AI影像能力、自研Tensor芯片等特性,也成為了這一系列產品的特色。但從IDC方面公佈的數據來看,至少在2022年以前,Pixel系列機型的銷量多少還顯得有些“淒涼”。
canalys公佈的2022年Q1和2023年Q1市場份額中,谷歌只是Others
如果減去2022年約1000萬臺的出貨量,那麼從2016年到2021年這6年時間裡,Pixel系列每年的平均出貨量僅僅只有465萬臺。作為對比,根據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三星手機全球出貨量達2.72億臺,蘋果手機出貨量為2.357億臺。因此谷歌在各大機構的數據中,都只能處於“Others”一欄。
即使是在Pixel系列至今銷量最好的2022年裡,與市場佔比前五名相比,谷歌顯然也絲毫沒有任何優勢。因此即便出貨量在持續增長,Pixel系列機型至今仍未進入主流市場。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價格首先就是一個幾乎無法迴避的問題。定位於旗艦級產品的Pixel系列機型,售價的標定往往是與蘋果、三星齊平,例如Pixel 8 Pro的起售價為999美元、Pixel 8則從699美元起跳。這樣的定價策略,使得在產品力上本就沒有太多優勢的Pixel系列,顯然就難得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來自調研機構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間,Pixel系列在澳大利亞的份額最高、達到了5.4%,美國次之、為4.6%。但毫無疑問,這兩個國家幾乎都可以視為蘋果的“主場”,市場份額更是常年佔據半數或以上。
Tensor G3無論性能、還是AI算力,顯然都沒有達到頂級水準
當然,Pixe系列也並非毫無亮點,特別是在如今AI賽道走紅的情況下,這恰恰就是谷歌的強項。谷歌產品管理副總裁Monika Gupta就曾指出,谷歌自研芯片的目標是推動移動計算體驗向前發展,為設備上的生成式AI鋪平道路。因此在最新的Tensor G3上,其運行的ML(機器學習)模型更復雜,也使得搭載這款芯片的Pixel 8系列在自然語言理解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除此之外,Pixe 8系列在AI方面也帶來了諸多新的應用,例如可擦除視頻中聲音的音頻魔術橡皮擦、可拼合多張圖片的Best Take、能提升視頻質量的Video Boost獨佔功能、可朗讀網頁並可翻譯為不同語言的功能等,甚至還有未來將推出的Assistant with Bard這類AI增強版個人助理。由此可見,Pixel系列正在谷歌“軟件+AI+硬件”願景的加持下,或將迎來更具突破性的應用體驗。
但問題在於,用戶是否能夠正確理解智能手機在AI加持下所獲得體驗提升。或者更直白的說,用戶是否願意投入更多的預算,來嘗試Pixel系列所帶來的這些AI功能,而不是通過在其他機型上安裝App來實現。
就目前的市場狀況而言,儘管Pixel系列的銷量在持續保持增長,但產品力依舊將是未來考驗其能否更進一步的關鍵所在。想要打造軟硬件一體化的生態,谷歌試圖用AI來作為突破口或許是對的,但如何讓用戶用最直觀的方式理解,可能將會成為谷歌市場策略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iPhone 15 Plus/15 Pro Max綜合評測:外觀篇
外觀部分的變化其實不小,蘋果也學會了“更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