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姆渡文明遺址的浙江餘姚,又有考古新發現!
今天(10月10日),橙柿互動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瞭解到——
今年4月至7月,考古人員在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操場內,發現一片沉積上千年的漢六朝時期聚落遺址,其中有六朝時期的水井6口。
古井造法令今天的人們蠻新奇:古人造井時很用心思,六口井中編號為J7的古井,先鑿井坑,後用磚砌井壁。
井坑圓形,直壁平底,直徑1.1、深1.64米。
井底墊有兩塊木板,木板上開有八邊形凹槽,每層用磚八塊,錯縫疊砌了10層直到井口(圖六)。
這口古井被髮掘出來時,井口外有大石塊堵住,井內填有礪石,明顯是被人為堵住井口。
在井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連枝燈盞(圖七)、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鐵五銖。
數了數,鐵錢數量多達1682枚,重6.92千克。
誰在井裡藏了這麼多錢幣?又是誰用大石封住了井口?真相撲朔迷離……
考古專家研究了這批古錢發現:J7中出土的大量鐵“五銖”,從形制判斷應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的鐵錢。
這不由令人聯想到江南歷史一段慘痛過往——
1400多年前,一場戰亂對長江流域造成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據考證:紛亂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了460萬人,受傷人數達到580萬。
這段過往,史稱“侯景之亂”,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
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
公元549年,侯景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
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了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
公元552年,梁湘東王蕭繹扭轉戰局,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歷時四年,在此期間無數生靈遭殃。據史書記載,侯景之亂以後,江南一帶千里無人煙……
考古工作者推測:錢幣窖藏和水井中發現的大量錢幣,應是當地居民在突發災難來臨之前採取的應急措施。
文獻中記載,侯景之亂時,“東境饑饉,會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並皆自賣……”
J7的埋藏情況,很可能與這段過往歷史相關。
橙柿互動了解到,這次考古發現的漢六朝時期聚落遺址,遺址時代以漢代為主,還保留了部分六朝時期的地層堆積。
其中學校操場墊土層裡,包含大量漢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及建築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時期的板瓦、瓦當、磚雕以及石質柱礎。
此次發掘共清理灰坑65個(其中銅錢窖藏坑1個)、灰溝6條、水井8口、柱洞群2處、牆基1處。
漢代遺蹟發現有灰坑、灰溝和建築遺蹟。
其中,在編號H48的灰坑中,還罕見地保存了漢代的竹編、葫蘆、核桃、橡子等植物遺存。
令人驚異地是,坑中出土了大量橡子,鋪滿了整個坑底,厚度近半米。
六朝時期的發現,以銅錢窖藏坑和水井群最為重要。
經考古人員初步清點,銅錢窖藏坑共出土銅錢796枚,錢文主要為五銖:西漢五銖、東漢五銖。
水井發現了6口,有土坑井、陶圈井、磚井和陶圈組合井、磚井等。
古井裡還出土有獸面紋瓦當等建築材料,陶鍾等陶器和碗、盅等瓷器。
據餘姚縣誌記載,今實驗小學校址,即宋至明清時期餘姚縣學宮所在地。
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位於餘姚江南岸,與這一時期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
考古發掘揭露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遺蹟,出土類型豐富的陶瓷器遺物,表明該地應為縣城外一處聚落居址。
水井的發掘與解剖,向今天的人們展示了古人在修築過程的技術細節,為研究這一時期餘姚江流域居民飲用水問題,提供了翔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