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帶狀皰疹比較常用的中成藥是龍膽瀉肝丸。
這個藥在說明書上的功能是清肝膽,利溼熱。
而肝膽溼熱正是引起帶狀皰疹的主要原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現在有很多經驗都是從古人那裡借鑑來的。就拿帶狀皰疹是肝膽溼熱這件事來講,古代的中醫是如何發現的?
帶狀皰疹因為像帶子一樣纏繞於腰腹,所以才有了這種叫法。不過也有長在臉上、頭上、腿上,還有一些長在私密部位,連起來不就是足厥陰肝經麼?
再看前來問診之人,大多舌紅苔黃膩,代表體內有溼熱。
於是古人總結出四個字:肝膽溼熱。
古代有龍膽瀉肝湯,現在有龍膽瀉肝丸。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克、梔子9克、生地黃20克、當歸8克、車前子9克、木通9克、黃芩9克、柴胡10克、澤瀉12克、生甘草6克。
我們說身體裡有熱,血液在熱邪的灼烤下彷彿一鍋燒開的滾水,咕嘟咕嘟冒著泡,冒到皮膚表面,就變成了紅色的疹子。
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清熱瀉火,給熱邪最直接的打擊,這一場戰役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勝利。
不過,接下來要面對的溼邪可就不那麼好對付了,相比之下,溼邪比熱邪頑固的多。
體內火氣比較旺,或是牙齦腫痛,或是口腔潰瘍,吃點清熱解毒藥,過上幾天就好了。有朋友說,不對呀,我這個口腔潰瘍也總是反反覆覆。這種情況通常是虛火,虛火的主攻方向不在清熱解毒,是不能算在內的。
再說這溼邪,黏黏膩膩,我們不止一次的提到過溼性黏滯,溼邪在中醫界是出了名的“頑固不化”,就是不好祛除,它不光自己賴著不走,它還會把熱邪纏住,讓它留在身邊,一直起作用,當然是不好的作用。
木通、澤瀉、車前子把溼邪瀉出去,瀉溼的同時也能瀉熱,因為溼和熱是糾纏在一起的。如果要打開一個通道讓溼熱瀉出去,這個通道可以是膀胱。
換句話說,這三味藥會讓小便次數變多,小便量增加,和茯苓祛溼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茯苓太儒雅,它是有君子風範的,而這種強大的溼邪向來蠻橫無理,不如交給木通、澤瀉、車前子速戰速決吧。
柴胡疏肝,想想看,溼熱一定會遏制肝氣,令其不能自由舒展,所以會有脅肋發脹的感覺,可見肝氣是有鬱結的,但不是太糟糕,所以只用了柴胡這一味藥。
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用新鮮的血液代替陳舊的血液,推陳出新的意思。
生地、木通加上甘草也是一張經典名方,名為導赤散,瀉心火的方子,心屬火,肝屬木,木生火,但火很容易把木燎起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是不是沾不得半點兒火星?在中醫這裡是實則瀉其子的思路。
焦樹德先生在國外講學的時候,曾用這個方子治好了外國友人的帶狀皰疹。
當時是這麼回事,有一位中年女性對焦老的課很感興趣,有一天課後,她同焦老述說起了自己的遭遇,說自己近來身體不太好,上課的時候常常不能集中精力,想問問中醫在這方面可有辦法?
究竟是怎麼不好呢?
原來在她的肋部起了一串紅色的疹子,像熟透了的紅石榴一樣。一串這個詞其實並不準確,估摸一下,大約有皮帶那麼寬,還有向下蔓延的趨勢。痛也是真的,像火在燃燒一樣。火是很兇猛的,稍微靠近一點都讓人無法忍受,可見這個病確實是很痛苦的了。
焦老見她舌苔黃膩,又問及二便怎樣?
答,小便黃赤,大便乾結。
綜上來看,符合肝膽溼熱的特徵。
於是開出龍膽瀉肝湯,服藥三劑,疼痛減輕,紅疹開始乾癟,說明體內的溼熱在一點一點退去了。略作調整,又服了五劑,最終痊癒。
這一次經歷,讓這位外國友人大開眼界,徹底愛上了中醫。
如果皰疹長在頭面,加野菊花9克、防風9克。長在腰腹以下,加蒼朮6克、黃柏9克。
或者熬水送服龍膽瀉肝丸。
這個藥用的好,能治的皮膚病其實有很多,不僅僅侷限於帶狀皰疹,還有溼疹、玫瑰糠疹、蕁麻疹、脂溢性皮炎等。
脾胃不好謹慎服用。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