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民主村的笑聲

聽!民主村的笑聲

在重慶,有這樣一個“神奇”的社區,既有老重慶的市井煙火氣,又有新潮現代的時尚範,它就是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

在本土居民與城市更新的雙向奔赴中,民主村片區迎來萬“巷”更新——不論是想一睹老建設廠的人文風貌,還是想感受新派潮流和文藝氣息,都能在這個社區裡找到你的“夢中情地”。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民主村吸引人流超過7萬人次,就是最好的證明。

嗨,你聽,走進如今的民主村,總能聽到各種歡聲笑語——

居民們笑了,因為環境好了,出行更便利了;

商戶們笑了,因為在這片社區創業新天地中,人氣與治癒感並存;

上班族們笑了,因為上下班路更通達,午間美食更多選;

遊客們笑了,因為漫步在社區,有賞不完的美景和拍不完的美照……

民主村簡介

民主村片區位於楊家坪商圈核心位置,東接南北大道,西臨謝家灣正街,北接萬象城,南臨直港大道,為原建設廠配套家屬區。該片區建設於上世紀50至90年代,因年久失修,區域內公共配套缺失、交通擁堵、居住品質差,並且道路破損、車輛亂停等問題十分突出,居民群眾亟待改善生活環境的反映較為強烈。

經過城市更新打造,項目一期已於2023年4月28日竣工亮相,初步實現“居民新家園、商圈新紐帶、創業新天地”的“三新”目標,已獲評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

居民笑了

樓棟穿新衣,家園更美更整潔

民主村的樓棟穿上新衣

10月9日清晨時分,記者從萬象城南區走進民主村,沿路而下是橙色建築與一排排白色居民樓交織出的時尚與靜謐。

“張大姐,買了這麼多菜呀!”說話的是菜市場門口的一位中年男子。

“對頭,娃兒今晚回來吃飯,哈哈!”張大姐拎著菜籃子,笑聲爽朗。

一路上,三三兩兩的居民步伐悠閒,不少居民見面後會打個招呼或頷首示意,盡顯老社區老街坊才有的熟稔與親切。

街區廣場的噴泉邊,譚阿姨帶著3歲的孫女妮妮正在玩耍。妮妮童真的笑聲頗具感染力,路過的清潔阿姨佘發英也忍不住跟著笑。

妮妮

54歲的佘發英在民主村工作2年多,她切身體會到,更新後的民主村變美了,也更受大家愛護,亂丟亂扔現象明顯減少,清潔維護團隊工作起來也舒心不少。

佘發英

陳代蓉、陳雪岑、王建芳、劉慶渝均70歲出頭,她們從小一起長大,都是建設廠的退休職工,被大家稱為民主村的“老閨蜜團”。談起更新後的民主村,她們七嘴八舌地笑著搶答:“特別驚喜”“完全顛覆想象”“太舒服了”……

“老閨蜜團”

陳代蓉總結道,現在的民主村除了肉眼可見的變美,還有太多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提檔升級——所有樓棟都穿上了“新衣”,管線“蜘蛛網”都下了地,每棟樓有了專屬的標識,樓下小壩子有了新桌椅,回家的路變平整亮堂了,出入片區步行只需10分鐘,停車也方便了不少。

王建芳最感動的是,這次更新,除了專業人士打造,居民們也參與其中。更新前,王建芳和居民們暢所欲言自己的想法:“路燈再亮一點多一點”“老樹不能砍啊”“管道能不能不再堵了”“我在紅磚房長大的別拆哦”“有個社區老年食堂就安逸了”“我們晾衣服的地方要考慮下哦”……這些民聲民意,也一一得到了尊重和實現。

背後揭秘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長周雲江這是一場關於本土居民與城市更新的雙向奔赴。“大家商議共同幹、政府主導把好關”的建設理念貫穿始終,形成社區居民建言獻策爭當主人翁,多方力量團結協作打造新家園的良好氛圍。居民提議—群眾商議—社區複議—專業審議—最終決議“五議”工作法被列入住建部首批城市更新可複製經驗清單。

為了保留居民們珍貴的文化記憶,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提煉運用建設廠歷史變遷中的“西遷”“援建”“復興”建築風貌元素,把原住民記憶深處的電影院坡坡、戲水河溝、遊園壩壩覓址重現,成為一個“人文優先的市井煙火社區”。

商戶笑了

創業新天地,人氣與人情味皆有

民主村成為了創業新天地

漫步在民主村,無論是街心廣場周邊,還是各棟居民樓下,都能見到一個個社區店鋪,店主既有老居民也有青年創業者。這些店鋪中,有火鍋館、江湖菜、糖水鋪、咖啡廳等美食店,也有小修補鋪、蔬果店、寵物店等生活小店,業態豐富齊全。

李光舉

“幸福肉店”的招牌下,是57歲的李光舉那張開朗愛笑的臉。他在民主村住了20多年,也開了20多年肉店。把最新鮮的肉賣給居民,並給居民們提供切肉、絞肉餡、燒皮子等一條龍服務,是他多年如一日的服務堅持。“現在除了居民,還有一些過路遊客、市民來買我的肉,生意好了,我工作也要做得更好才行。”李光舉如今的工作幹勁更足了。

洪隆鳳

肉店不遠處的“汪大發寵物雜貨鋪”,“85後”主理人洪隆鳳正笑著招呼顧客。儘管她才在這裡開店一個多月,但已經完全愛上和融入了這裡——緊鄰商圈和寫字樓區域,保證了人流和客群,還能享受社區的安靜與愜意。洪隆鳳打算將小店安心紮根在此,同時也有信心把線上電商做好。

林龍

“牧馬人火鍋”是民主村的老牌“網紅”火鍋店,紮根於此十幾年,如今該店隨著民主村同步更新後,人氣更加火爆。火鍋店傳承人林龍34歲,他說,他以時尚與傳統結合的方式打造了火鍋店的新環境,在保持傳統老火鍋不變的美味的同時,也不斷更新菜品、甜品,提升服務品質,接下來還打算給店裡增加聲光電的佈置,為店內的夜間氛圍增色。未來,他打算在這片商業新天地裡,把火鍋店變成“百年長紅”老店。

朱鶯

44歲的朱鶯在民主村經營著“一間咖啡廳”,她還是重慶市天開建築設計院的總經理。咖啡廳最亮眼的莫屬一個個小而美的“窗臺位”,入座其間,給人一種“坐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別人的故事”的交互感。朱鶯說,這也是根據民主村的特色打造的,這裡既連接繁華,也有別的地方難得的人情味和市井煙火氛圍。正如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咖啡廳爆滿的人氣,她相信民主村的社區商業會越來越好。

背後揭秘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長周雲江:過去,民主村片區因缺乏統一規劃打造,整個片區產業佈局凌亂、業態單一老舊,不利於未來社區、商圈產業發展。

經過反覆研究,民主村的產業更新著力點得以明確:繼承併發揮民主村片區原有的資源稟賦,用產業賦能城市更新,打造民主村創業新天地。整個產業更新過程嚴控招商門檻、比選優質項目,最終形成了新老產業和諧共融的佈局,完美契合了創業者尤其是年輕創業者的預期。

上班族笑了

上下班更通達,午間美食好去處

道路通達的民主村

上班日,在民主村來來往往的除了居民,最多的就是附近的上班族。

雷雪

早上8:40,民主村北邊,27歲的重慶妹子雷雪揹著雙肩包,走在去往萬象城的上班路上。雷雪從事品牌零售工作,家住楊家坪,民主村更新後,穿越民主村步行去上班成了她的通勤首選,15分鐘即達。“以前的民主村有兩個大堡坎,環境髒亂,道路也坑坑窪窪,根本不可能走這裡,我都是繞著走。”如今,步行在寬敞開闊的民主村,欣賞著一路美景,加之通勤時間也大大減少,雷雪笑得很燦爛。她還說,現在民主村的夜晚也燈光亮堂,這讓她在加班走夜路時也絲毫不怕。

民主村成為了連接兩大商圈的交通紐帶

記者發現,民主村更新以後,像雷雪這樣通勤的上班族有很多,民主村儼然成為了連接兩大商圈的交通紐帶——民主村最北邊與萬象城之間的堡坎屏障已夷為平地,變身12米寬的大道;緊接著,煙火氣最旺的最南邊,一條嶄新的電動扶梯,穿越馬路直達西城天街。

張女士

午飯後,張女士和4位同事有說有笑地漫步在民主村。他們剛在一家小店吃完炒菜,人均30多元、分量旺實的社區美食,讓他們直呼“良心價”。張女士40歲,在謝家灣從事銷售工作,她是公司第一個走進更新後的民主村吃飯的人,此後上班日的午間幾乎都來這裡吃飯。“我們打算把民主村的美食吃個遍,美味又實惠,還有飯後在這裡逛逛也很解壓喲!”張女士說,她和同事們很享受民主村帶來的美好和治癒感

背後揭秘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總經理唐萬民:本次改擴建的道路分別是國美支路、橫一路、橫二路、縱二路及楊家坪橫街。

這5條道路打通了民主村片區與外界的“任督二脈”,形成了北連萬象城、南接直港大道的互通網絡,有效延長了商圈環線,讓民主村成為九龍新商圈發展格局的重要紐帶。

遊客笑了

一步一景,拍不完的“打卡”美照

民主村一步一美景

高先生夫婦

“太漂亮了,請幫俺們拍張合照唄。”街心廣場的“建設渠”前,“70後”高先生說著一口東北話,請路人幫他和老婆拍合照。對著相機,夫妻倆露出燦爛的笑容。高先生和老婆定居在重慶江北區,第一次來這裡“打卡”,感嘆這裡比朋友形容的還要美。“我可太喜歡這裡的煙火氣了,我們拍了好多照片。”高先生笑道。

秦阿姨(右)和閨蜜

不遠處,60歲的秦阿姨和閨蜜一道,立著自拍杆正在拍照。秦阿姨就住在附近,這是她第一次來感受改造後的民主村的魅力。“這裡真的是煙火氣和城市繁華都有,太好逛了。”秦阿姨翻開手機相冊告訴記者,在這裡簡直是一步一景,有拍不完的美照。

張婆婆

中午時分,街心廣場的社區食堂熱鬧非常。87歲的張婆婆正在品嚐碗裡的清湯抄手,她是從九龍坡區文化二村坐403路公交車過來“打卡”食堂的。“我的老朋友推薦的,確實好吃,又熱鬧,我下回還來。”張婆婆笑眯著雙眼,如是告訴記者。

民主村的社區食堂也是遊客們的熱門“打卡”地。這裡採取“公益+低償”運營模式——遊客們花費18元/人就能享用20多種主食、菜品、水果等豐盛的自助午餐;社區居民優惠至16元/人;60歲以上的困難、失能、失獨老人最低2元/人;80歲以上的困難、失能、失獨老人全部免費。
31歲的張先生從事電子信息工作,當天他輪休,陪媽媽一起逛西城天街,無意間走到了民主村。“走到這裡有種別有洞天、豁然開朗的美。”張先生感慨不已。

背後揭秘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監事會主席蘇勇:社區共創,是一個全新的社區運營理念。“共創”強調多元主體的協調和多元公眾的參與,讓城市居民積極參與到空間品質改善中,鼓勵原住民和外來消費者共同推動城市更新和社區文化建設,並平等分享更新後的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最終增進了解和信任,形成更加緊密的關係。

記者手記

未來的民主村

會有更多的歡笑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通過多方深入採訪我瞭解到,民主村如今交出的這份靚麗答卷,正是深入貫徹落實這一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資源整合、功能聚合、業態融合的思路,重構空間、重振產業、重塑風貌、重生生態、重現人文進行更新打造而成的。

謝家灣街道黨工委書記汪子雄認為,更新後的民主村充滿群眾的歡聲笑語,這與它打造過程中堅持“聽民意、解民憂、疏民怨、惠民眾”工作思路,聚焦居民群眾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以解決居民出行、就餐、醫療等問題為導向密不可分。

不止於如今的美好,民主村還有更值得期待的明天——九龍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長周雲江告訴我,接下來,民主村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將按照完整社區和未來社區的理念,繼續提升、完善業態佈局,改善家政、居家養老、集中養老等便民服務,完善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造全齡友好的人文社區,為居民提供“物管+城管+商管+智管”四管服務,同時啟動片區二期更新建設工作。

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的民主村,還會有更多的歡笑聲。

重慶晚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

記者 吳燕娜 郎建榮

實習生 秦欣怡 蔣婷 攝影報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