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怎麼學透徹?這本書講清楚了

方劑怎麼學透徹?這本書講清楚了

方劑是中醫學治療疾病的一大法寶利器,自古就有“用藥如用兵”的說法。若選方精良、配伍得當,甚至能夠起到覆杯而愈的神奇效果。

方劑流傳數千年,名方驗方浩如煙海。前有醫聖張仲景博採眾長,繼承伊尹《湯液經》著《傷寒雜病論》,而因此成就了其“方書之祖”的美稱。自唐、宋及金元時期以來,名醫經典方、效驗方層出不窮,醫書中對各方劑計量組成、主治病症、配伍規律的記載也逐漸趨於完備。

如果有一本書,專門收錄、整理經典效驗方並加以權威闡釋的話,將會給學用方劑帶來莫大的幫助。

事實上,真有這麼一本書的存在,它就是明代吳崑所著《醫方考》,書中精選內外各科方劑700餘首,以所治病證分類記述,詳解用法及方義,堪稱從入門到掌握方劑的必備指導專著。在現代《方劑學》教材中,依然大量引用本書的經典闡釋,可見其內容的經典與權威。

名方雲集
薈萃諸家之長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精選經典效驗醫方

本書共分為六卷,涵蓋了明代及以前的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在內的經典方劑700餘首。所收錄的方劑來源廣泛,有出自漢代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也有來自唐代孫思邈之《千金要方》、王燾之《外臺秘要》。

宋金元時期,名醫薈萃,群方爭鳴,本書收集、整理了宋代諸如《太平聖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楊氏家藏方》等經典方書,同時摘編了《宣明論方》《脾胃論》《丹溪心法》《儒門侍親》等金元四大家的醫方精粹。

本書對後世影響極大,我們所熟知的清代方劑名著《醫方集解》《成方切要》等書均脫胎於本書內容,在本書基礎上進行的擴充、增改。

病證為綱,分列72門

本書章節門類按病證劃分,共列72門,其中包括外感之中風、傷寒、瘟疫;內傷之咳嗽、嘔吐、消渴、水腫、淋澀、健忘;外科之疥瘡、痔漏;婦科之婦人門類;五官科之眼疾、耳疾、鼻疾、口齒舌疾等。可謂包羅萬象,面面俱到。

每一門類之下又分別列舉數張不同方劑,意在辨證施治。疾病雖同,可證型有異,對於不同的症狀,應選用不同的方藥。

從方名到方義
面面俱到 詳細闡釋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解析明辨,見方知病源

吳崑治學十分嚴謹,書中對其所錄方劑均進行了細緻的考證,行文以名方為經,以經典理論為緯,從單味藥之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到所治疾病的主兼症狀、發病機制,結構完整,條理清晰,井然有序,能讓讀者做到見方知病,見病之源。

本書對方劑的命名、組成用藥、功效、適應證、配伍意義、加減運用、禁忌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闡釋。其方論既參考經典醫籍與歷代醫家之說,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後人準確理解與應用這些方劑提供了重要幫助。

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溼,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

乃為之憫惻,取古昔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編為六卷。

題之端曰《醫方考》。蓋以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蹟,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菲徒苟然志方而已。

——《醫方考》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