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中醫入門科普書籍來啦!連醫生都偷偷用!

你想要的中醫入門科普書籍來啦!連醫生都偷偷用!
【本期腔調】和大家分享
中醫科普書籍《學用傷寒一本通》
主編:李賽美教授

李賽美,醫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醫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全國傷寒論課程聯盟理事長。全國第六、第七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國家一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傷寒論負責人。國家教學團隊中醫臨床基礎核心成員。

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教學與臨床研究,擅長運用經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及其他疑難病症。在糖尿病心臟病、中醫藥降糖及經方運用與推廣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創辦國際經方班,創建首家經方展館-經方閣,桂枝苑,享譽海內外。

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廣東省教學名師,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是海內外知名的傷寒學家、糖尿病專家。


以下為《學用傷寒一本通》節選分享。

本期分享第一講《診病與辨證》第一節 診病。

大家都知道《傷寒論》是張仲景先生記錄的自己看病病案的書,可古人到底怎麼看病的呢?張先生那個時代不知道什麼是上呼吸道感染,不知道什麼是肝炎,不知道什麼是肺結核,也不知道什麼是腫瘤,那他們會治療分辨哪些疾病呢?沒有抽血化驗,沒有X光照,沒有CT、MR拍攝,如何判斷生了這些病呢?

先說說疾病,張先生用三個字便巧妙地解決問題:六經病。初看這三個字容易一頭霧水,我們將在接下來詳細分解。在這之前,得說說“六經”,也就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明白了這“經”的問題才能深入理解“病”的含義。

大家常說“四書五經”,“五經”加上失傳的《樂經》便成為“六經”,指的是孔老夫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經典,與中醫的“六經”截然不同。這裡講的“六經”,其實不是張先生的原創,最早是在中醫的另一本經典——《黃帝內經》中提到“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不通,四肢節痛,腰脊乃強”是用來形容人體的經絡系統,類似於武俠小說裡寫的奇經八脈、任督二脈。那放在《傷寒論》中具體指的是什麼呢?張先生可不會照搬抄襲,他雖然借用先人的詞彙,但在尊重詞彙原義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融入自己新的思想,便成為新的概念。這個概念高度抽象,抓不著看不見,或許讓人覺得像霧般虛無縹緲,但用在治病上卻非常確切。具體地說,“六經”是人體所屬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生理結構、功能、相互關係及人體與自然相應關係的高度概括,即臟腑、經絡和氣化的綜合。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經”和經絡的“經”意思是不一樣的。柯韻伯就認為:“仲景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意思就是說,六經之“經”是指“面”,而經絡之“經”指的是“線”。人的正常生存生活有賴於生理結構和功能的正常,“六經”便表示了人正常狀態下的綜合。“六經”如何向下劃分的呢?舉個不太貼切的例子,有一戶人家,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們按年齡大小分別叫大寶、二寶和小寶,女兒們分別叫千蘭、百蘭和小蘭。在“六經”這個大系統中,存在三個陽,三個陰,分別按結構、功能和關係的不同叫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六者既是獨立的個體,又互相存在聯繫。

那如果人的身體處在非正常狀態,也就是病理狀態下的綜合是什麼呢?這就是“六經病”的情況。簡單地理解,“六經”生病而成為“六經病”。為什麼會生病?中醫認為這是“內外合邪”所導致。“內”指人體本身正氣虧虛,就像大家經常說自己抵抗力差、身體虛,都是自身的保護罩不夠強大的問題。如果練就刀槍不入的話,就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生病之憂。“外”指外界導致生病的因素,比如受風、著涼、淋雨、中暑等,西醫說的細菌病毒之類的。“內外合邪”便是兩者聯合起來要損害人體。試想守衛一座城池,糧草不充足,軍疲馬倦,人心渙散,假如敵人兵強馬壯進行一場強攻,即使奮力抵抗,也是容易失陷。人在與“內外合邪”的鬥爭中失陷,就會生病。

對應“六經”的分屬概念,“六經病”也可以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既是六種基本類型的症狀的歸納,又可以表示疾病進展的六個不同階段。也是互為關聯,又各具特徵,聯繫起來可以看到生病的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被稱為“傳變”,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形式。就像正進行一次旅途,從A點出發,沿途分別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個停靠點,可以從A點坐火車一個個點停靠最後到達厥陰病點,就是“偱經傳”;也可以從A點坐火車先停太陽病點,然後覺得中間沒意思,而直接到了太陰病點,就是“越經傳”;如果火車從太陽病點過去,剛好停在與陽明病點範圍交界處,兩者都沾邊,就是“合病”;還可以從A點坐飛機不停靠直接到達少陰病點、厥陰病點等,這是“直中”。

(圖片來源:【李賽美教授工作室】公眾號)

下面我們就看看在每個停靠點停留時人體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太陽”,這可不是指天上掛著的那個,而指手、足太陽二經和所連屬的膀胱、小腸二腑,屬於中醫學概念。六經當中,屬太陽陽氣最旺盛,最能在體表保護人體。因此當病邪侵襲人體時,正氣奮起反抗,第一先鋒便是太陽,最容易受傷的也是太陽。

所謂“太陽病”,張先生開篇便介紹了:“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個是《傷寒論》中的常用句式,或許也是當時流行的文體,就像我們現在的“凡客體”“咆哮體”一樣。翻譯成現代語言:太陽病,就是出現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的病。這是一個非常簡潔的診斷標準,遇見三個症狀就可以診斷出來是“太陽病”,被稱為“提綱證”。大家或許覺得很奇怪,它們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首先來聊聊“脈浮”。大家可以先雙手掌心朝上交叉,左手在下,再伸出左手中指,找到右手腕外邊(大拇指邊)突出的骨頭,往裡摸著尋找,可以感覺到跳動感,把位置定住,然後分別在上下位置放上去食指和無名指,此時三個手指就能體會到右側橈動脈搏動,也就是“脈”。一般左右手都需要診察,如果要診左手的脈,反過來就可以了。在診脈的過程中,有些人輕輕一放上去就有感覺了,用力重點壓稍微弱一點但還是很明顯的,像是摸到一塊浮在水中的木頭似的,就是“脈浮”。有些人放上去沒有感覺,一定要用力按才有體會,就是“脈沉”。浮沉是一組反義詞,浮在外面,沉在裡面,脈浮一般提示病在表,脈沉提示病在裡。之前說過太陽病是第一站,也就是最外面的位置,所以太陽病常見到脈浮。“頭項強痛”,也就是頭痛、項強,這裡“強”字念“jiang”,第四聲。頭痛很好理解,痛的部位可以在後腦勺,也可以在太陽穴;痛的性質可以是脹痛、重痛;但總的來說發作得比較快,常常是忽然間就開始痛,比較劇烈。項強是指什麼呢?平常大家長時間低頭看書,或者久坐在電腦前工作學習,總覺得脖子痠痛,這種跟“項強”是不太一樣的,“項強”指頸項部肌肉僵硬,前俯後仰或者左右運動都不舒服,強調是緊緊的,硬硬的感覺,而且做頸部活動不能明顯改善。之前提過太陽經,而頸項部正是它流經的位置,所以太陽病時,很明顯會在這些位置體現不舒服的病症。“惡寒”,通俗點叫怕冷,但卻有一些特別。當天氣變冷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反應會怕冷,需要開暖氣,多穿衣服,多蓋被子,這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大夏天氣溫高達30℃多,還是覺得冷,要穿很多衣服,便屬於異常情況。大家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發高燒的時候,身體明明很熱,卻覺得特別冷,要鑽進被子蓋得嚴嚴實實的。這就是“惡寒”,是不管外界、本身實際溫度高低,主觀上怕冷,是當不慎著涼等感受外邪時,太陽的保護範圍——肌表受到侵擾,不能正常地溫暖周身所導致。

不難發現,上述三個症狀都與“太陽在體表保護人體”這一功能相關,反映了太陽病的共有症狀和基本病機。但是不是能夠概括太陽病的所有內容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傷寒論》中,太陽病佔了大半的篇幅,我們只是談到關於太陽這一條線的共性問題,具體還可分為中風表虛證、傷寒表實證、表鬱輕證和溫病等。同時,太陽病還涉及很多複雜疑難的變證和像太陽病的疑似證,將在“辨證篇”中詳細講解。請大家首先將“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這三個關鍵點牢牢記住,以備後用。

附:漢代處方劑量換算表(可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圖片來源:【李賽美教授工作室】公眾號)

本書現已上架各大電子購物平臺及各大書店,歡迎中醫同道們與《腔調》一同學習,邁進中醫的大門!

本書主編  | 李賽美

出      版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      委  | 袁顥瑜 陳羽娜 劉洋


《腔調中醫》系列文章及視頻來源均為授權原創,相關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處,且不可用於商業用途。視頻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均作為學術交流探討與學習參考之用,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學習、使用,本公眾號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使用時引發的任何不良後果負責。

點個在看你最有腔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