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用黑色作畫,曾被法國總統稱為“最偉大的在世藝術家”!

他只用黑色作畫,曾被法國總統稱為“最偉大的在世藝術家”!

PIERRE

SOULAGES

藝術家皮耶·蘇拉吉

普羅米修斯送來火種,成就人類文明開端。火燃燒殆盡產生了黑,原始人在洞穴中以之作畫,是為藝術開端。跨越萬年,藝術家蘇拉吉接過先人手中的黑,一遍遍塗抹於畫布,直至生命終點。9月14日,厲蔚閣紐約舉辦展覽“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展示其跨越70餘年的藝術實踐及“超越黑色”的藝術哲學。

01

拉斯科-巴黎

普羅米修斯送來火種,人類取木枝或枯葉燃燒,火光殆盡,枝頭焦黑,摩擦於粗糲石壁或地面之上,留下痕跡。光造就了黑。

黑是人類最早擁有的色彩。數萬年前的拉斯科洞穴(Lascaux),先人在幽微的火光中用木碳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野獸,後人將其視為人類繪畫的開端。古希臘人將眾神與英雄繪於赤色瓶壁,黑色身影(Black Figure)精巧絕倫;又將赤色人形(Red Figure)繪於黑色背景,以黑色細線勾勒之,細節日臻完善。在古埃及墓葬壁畫中,墓葬之神阿努比斯(Anubis)靜默佇立,其身軀融於尼羅河谷的黑色泥土……


圖1:古希臘雙色雙耳瓶,約公元前520年。這隻雙耳瓶結合了“黑色人物”和“紅色人物”兩種裝飾語言,標誌著兩種語言正處在過渡時期,極為罕見。©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圖2:阿努比斯木質雕像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數千年來,人們進入地下,在絕對黑色的石窟上,用黑色作畫。”皮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如是說。


進入異彩紛呈的現代世界,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用“黑色方塊”(Black Square)追尋其純粹的抽象理想。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以黑色線條在平面中搭建空間秩序。即使是對色彩運用最無所畏懼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也曾說:“從前,當我不知道用什麼顏色時,我就用黑色。”


圖1卡濟米爾·馬列維奇《黑色方塊》(Black Square),布面油畫,79.5×79.5cm,1915年

圖2皮特·蒙德里安《黑線的節奏》(Rhythm of Black Lines),布面油畫,72.2×69.5cm,1935-1942年

圖3亨利·馬蒂斯《黑鏡》(Anémones au miroir noir),布面油畫,67.9×53.8cm,1919年

上世紀中葉,全球範圍內的衝突和危機成為藝術家創作表達的普遍主題,抽象表現主義以其宏大姿態在戰後成為主流,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紐曼(Barnett Newman)、羅斯科(Mark Rothko)……都在此時登上藝術史的舞臺。而蘇拉吉的繪畫,儘管同樣走在抽象道路上,卻迴避著這種直接的政治聯繫。

皮耶·蘇拉吉《繪畫195×130釐米,1953年9月10日》,油彩、畫布,195×130cm,1953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在泰特當代美術館的展廳“災後的藝術”(Art after Catastrophe)中,蘇拉吉的作品《繪畫,1953年5月23日》和赫赫有名的戰後大師們共處一室,顯示出一種異常的平靜——黑色的濃重筆觸背後似乎是暖黃色的微光滲出,“光來自於無光的顏色”。

皮耶·蘇拉吉《繪畫195×130釐米,1953年5月》,油彩、畫布,195×130cm,1953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2023年9月14日,展覽“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Pierre Soulages: From Midnight to Twilight)厲蔚閣紐約開幕,在逝世一週年之際緬懷藝術家蘇拉吉,同時致意其摯愛的遺孀科萊特·蘇拉吉(Colette Soulages)。本次展覽展示了蘇拉吉跨越70年的藝術實踐,邀請觀者共同感受其“超越黑色”的藝術哲學。


“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現場視圖,厲蔚閣紐約,2023年,攝影:Tom Powel Imaging,圖片:厲蔚閣


02

1919-2022

蘇拉吉於1919年出生在羅德茲(法國南部的一座小城),他早年被羅馬藝術和史前藝術吸引,開始在藝術氛圍並不濃郁的羅德茲學習作畫。小時候的蘇拉吉就對黑色情有獨鍾,甚至每天都穿著黑衣服,母親吐槽他“已經給我穿上了喪服”。


20歲時,蘇拉吉被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錄取,但學院傳統而平庸的教學使他失望,遂退學從巴黎回到了羅德茲。在巴黎逗留期間,蘇拉吉參觀了盧浮宮和保羅·羅森伯格畫廊舉辦的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展,並受到二人的強烈啟發。


皮耶·蘇拉吉《核桃木紙本75.5×54.5釐米,1999年》,胡桃木染色劑、紙本裱於畫布,75.5×54.5cm,1999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同年,二戰爆發,蘇拉吉在戰亂中輾轉於各地,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才得以繼續專注繪畫。戰後,他在巴黎郊區定居並潛心創作,其黑色繪畫隨即被注意到——因為它們與戰後的主流繪畫風格如此不同。


“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現場視圖,厲蔚閣紐約,2023年,攝影:Tom Powel Imaging,圖片:厲蔚閣

1947年,蘇拉吉在巴黎獨立藝術沙龍舉辦首次個人展覽。在之後的十年裡,他先後獲得了東京國際展覽會一等獎和巴黎溫莎獎,並在紐約庫茨畫廊舉辦了首場美國個展。60年代的蘇拉吉逐步走向職業巔峰,在休斯頓美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先後舉辦了回顧展。儘管他本人聲稱:“我不喜歡回顧。”因為不喜歡別人提起自己時總是強調高齡,“我是一名藝術家,僅此而已”。

迄今為止,蘇拉吉創下個人作品最高拍賣紀錄的畫作也正創作於60年代。2021年,《繪畫195×130cm,1961年8月4日》在蘇富比紐約以約201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9億元)成交。

圖1:皮耶·蘇拉吉《繪畫202×163釐米,1963年9月30日》,油彩、畫布,202×163cm,1963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圖2皮耶·蘇拉吉《繪畫202×163釐米,1963年9月30日》,油彩、畫布,202×163cm,1963年,圖片:厲蔚閣


1979年起,蘇拉吉開始創作“Outrenoir”系列作品。“Outrenoir”是蘇拉吉自創的合成詞,意為“超越黑色”。“有一天,當我在畫畫時,黑色覆蓋了畫布的整個表面,沒有形式,沒有對比,沒有透明度。在這個極端情況中,我在某種意義上看到了人們對黑色的忽視。不同的紋理或多或少地反射著光線,從黑暗中散發出一種清晰、一種繪畫的光芒,那特殊的情感力量喚醒了我繪畫的慾望。”


圖1:皮耶·蘇拉吉《繪畫71×181釐米,2011年7月13日》,丙烯、畫布,71×181cm,2011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圖2“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現場視圖,厲蔚閣紐約,2023年,攝影:Tom Powel Imaging,圖片:厲蔚閣

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蘇拉吉反覆創作著以黑色為主體的繪畫,平面性的筆觸和色彩變化逐漸迭代為純黑色的質感和體塊變化。直到晚年,蘇拉吉依然保持著嚴苛的自我要求:如果覺得一幅作品不夠好,會將畫布燒為灰燼。


蘇拉吉還是全球首位受邀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和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辦展的在世藝術家,也是繼畢加索和夏加爾Marc Chagall)之後第三位有生之年內在盧浮宮舉辦個展的藝術家。2014年,蘇拉吉博物館在其家鄉羅德茲開幕,藝術家夫婦在館中刻意保留了空間給其他當代藝術家做展覽。2022年10月,蘇拉吉離世,享年102歲,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盧浮宮為他主持了悼念儀式。

圖1:藝術家皮耶·蘇拉吉

圖2蘇拉吉博物館(Musée Soulages)

03

夜半-遲暮

厲蔚閣與皮耶·蘇拉吉的緣分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厲蔚閣聯合創始人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經由他人介紹與蘇拉吉結識。2005年,資深合夥人埃米利奧·斯坦伯格(Emilio Steinberger)在紐約為蘇拉吉籌劃了一場展覽。過去十年中,厲蔚閣為蘇拉吉在紐約、香港、棕櫚灘先後舉辦了共四場展覽,完整地梳理並展示了藝術家的職業生涯。


厲蔚閣紐約

本次展覽由蘇拉吉遺孀科萊特·蘇拉吉、蘇拉吉工作室及前蓬皮杜藝術中心總監和現羅德茲蘇拉吉博物館主席阿爾弗雷德·帕克芒(Alfred Pacquement)共同策劃,匯聚了眾多著名機構及私人收藏作品,分區呈現蘇拉吉上世紀各個階段的重要作品及1980-2019年極具啟示性的“Outrenoir”系列作品。


“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現場視圖,厲蔚閣紐約,2023年,攝影:Tom Powel Imaging,圖片:厲蔚閣

其中,2008年和2019年完成的兩件作品正是“Outrenoir”系列的代表作。在這兩件作品中,蘇拉吉賦予黑色顏料厚度和紋理,使繪畫具備了雕塑的空間感。黑色鋪滿了畫布,但黑色不再是繪畫的內容,而是內容的載體——光成為畫面的內容,繪畫是為承載光而搭建的一面“黑鏡”。

圖1:皮耶·蘇拉吉《繪畫254×181釐米,2008年4月13日》,丙烯、畫布,254×181cm,2008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圖2:皮耶·蘇拉吉《繪畫202×143釐米,2019年4月5日》,丙烯、畫布,202×143cm,2019年 ©紐約藝術家版權協會(ARS) / ADAGP,巴黎,圖片:厲蔚閣

任何一個平面在蘇拉吉手中,都可以成為光的載體。1987年,他受到孔克的聖斐德斯教堂(Sainte-Foy de Conques)委託,為教堂設計了104扇玻璃窗。他在德國一家小工廠進行了約七百次試驗,研究玻璃如何將光分解為碎片並引入空間,這與其黑色繪畫的目標如出一轍。

蘇拉吉為聖斐德斯教堂設計的玻璃窗

蘇拉吉的所有繪畫作品都有著同樣的名字——“繪畫”,附上日期加以區分。或許正如他所說,“拉斯科洞穴或肖維巖洞的畫家從一開始就將藝術帶到了頂峰。”而他一遍又一遍地將黑色塗抹於布面,漫長而專注,所做的與先人一樣——僅僅是繪畫。而他,如自己所言,“我是一名藝術家,僅此而已。”

2022年,蘇拉吉與世長辭,與眾多先賢共眠於巴黎蒙帕納斯公墓。然而,當我們觀看蘇拉吉的繪畫,似乎仍能看見黑夜裡從遠處滾滾湧來的白浪閃爍著微光,微弱、短暫、沉靜,但在一片漆黑中卻異常明亮。當我們望向蘇拉吉筆下的黑,似乎也感受到——光的反射將目光投回,“凝視”自另一端而來,最終落在了自己身上。


藝術家皮耶·蘇拉吉與妻子科萊特·蘇拉吉

 正在展出 

展覽:皮耶·蘇拉吉:從夜半到遲暮


時間:2023年9月14日-11月4日

地址:厲蔚閣紐約

19 East 64th Street

精彩回顧:
今秋四大時裝週,10個最藝術秀場,你必須看!
北京私人藝術機構調查:藏家入場的新格局
觸發預警是什麼?藝術展需要嗎?

編輯、文  韓晗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