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量決定壽命?研究表明:飯量減少30%,或可延壽20年,靠譜嗎?

飯量決定壽命?研究表明:飯量減少30%,或可延壽20年,靠譜嗎?

小李的奶奶今年已經80歲有餘,平時經常和她的老姐妹們嘮嗑一起鍛鍊。

她聽其中一位奶奶講:每頓少吃可以延長壽命。

在此之後,她回家做的每一頓飯都會刻意的去減少企圖全家人都能長壽。

小李的爸爸卻對她說:孩子還在長身體的階段,每頓飯都吃不飽別說長壽了,正常發育都是問題。

可小李奶奶固執的很反駁道: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你們居然不相信科學。

有一天她煮了一鍋濃香四溢的魚湯,但只給每個人盛了一小碗。

小李吃完後捂著小肚子說:“奶奶,我還沒吃飽呢!”奶奶安撫地告訴他:“這是為了我們能夠長壽,你會習慣的。”

第二天奶奶又燉了一鍋美味的紅燒肉,但依然只給每人一小塊。

小李皺起眉頭:“奶奶,我想吃兩塊”李奶奶向他說到:“好孩子,減少食量可以降低我們的卡路里攝入,專家說這可以延長壽命。”

直到有一天小李在上體育課暈倒在地上被送去校醫室,醫生詢問了原由之後對小李說:回家告訴奶奶,專家的話不要認作死理,重要的是根據自身情況有取捨的聽從……

一、飯量與壽命的關係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飲食文化豐富的大國,吃與健康的關係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少吃可以延長壽命飯量減少30%可多活20年。”

威斯康星大學一項關於壽命和進食量關係的實驗研究引得廣泛的關注。

實驗數據顯示,如果每天減少30%的進食量,實驗對象恆河猴的壽命能夠達到43歲,而恆河猴平均壽命才20歲左右。

並且30歲後其外貌和行為都沒有衰老的痕跡。

減少食量的恆河猴不僅外表更年輕而且身體更健康了。

但是這項實驗結果探討的動物並不能直接指導人類,因此關於減少食量可延長20年的壽命這一說法目前還存在考察當中。

但是醫生指出適當的限制飲食對於人的壽命影響還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

眾所周知,中醫歷來注重養生之道。

在中國已知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的《素問》中曾數次提到“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以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單從字面來看便是要告訴人們要學會少吃,學會控制。根據中醫專家的解讀背後有以下的含義:

第一,飲食有度,拒絕暴飲暴食。

近年來營養學家倡導大家“飯吃七分飽”。

所謂的七分飽就意味著在進食時,人們應該有意識的留有一些空間,不要讓自己完全飽足。

這種方式可以促進食物更好地在胃中消化減輕對胃腸道的負擔。

一來是有助於預防腸胃不適,二來是持續遵循這種原則還有助於控制體重。

但是在一些特殊時刻,比如過節或慶祝特殊場合,很多人陷入了“補償性進食”的陷阱。

人們在這些場合往往會大吃特吃並且認為只有吃得飽才能滿足身體對營養的需求。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

這種暴飲暴食的習慣不僅會給腸胃系統帶來巨大的負擔而且容易引發胃部不適、胃脹、噁心和腹瀉等問題。

長期下去這種飲食習慣還可能增加患上腸胃疾病的風險比如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和胰腺炎等。

正確的飲食應該根據身體的需要而非情緒或場合來規劃。

如此一來在特殊時刻人們既可以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能保護腸胃。

第二,結構均衡、營養充足。

上個世紀我國肉類物資缺乏,餐桌只有年節才能見到葷腥,人們屆時對於肉類的渴望常常伴隨著一種珍惜和期待。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食物供應的改善使得肉類和其他各種食材都變得更加容易獲得。

但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不良飲食習慣也隨之增多。

一些醫院頻繁爆出年輕人患上便秘、高尿酸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長期過多地食用肉類和海鮮,尤其是嗜好高蛋白飲食的人,這類人群容易導致體內尿酸偏高。

高尿酸不僅會引發疾病如痛風,還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利影響。

如此一來,保證食物多樣性和均衡的攝入對於人體保持健康至關重要。

二、延長壽命的實質建議

1、瞭解偏差性、聆聽身體的反饋

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研究提到飯量與壽命有關,但這裡的關鍵是每天總攝入的熱量而不僅僅是食物的數量。

所以說即使你吃得很多,但如果你的食物選擇健康且熱量適中那麼它可能不會對壽命產生負面影響。

人的飲食習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基因、環境和個人代謝率。

這些因素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並非每個人都能通過減少飯量來延長壽命。

某些人可能擁有更高的代謝率,那麼他就可以更有效地處理攝入的熱量。

而另一些人可能會更容易積累多餘的熱量導致體重增加和健康問題。

要實現健康長壽關鍵在於聆聽身體的反饋。

這也就意味著大家應該學會辨別自己何時飢餓以及何時飽足並尊重這些信號。

過度攝入熱量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慢性疾病,但攝入過少的熱量也可能影響健康。

2、如何減少飯量

第一點便是放慢吃飯的速度,延長吃飯的時間。

比如說原來吃飯可能用10分鐘,現在可以延長至20分鐘但是注意要細嚼慢嚥。

這樣一來進食量會比之前減少四分之一左右。

延長用餐時間還有另一個積極的方面:那就是幫助大家更好地識別飽感。

通常人們在進食後20分鐘左右才會感到飽。

所以只有通過慢慢吃飯,人的大腦才會更容易知道何時停止進食避免過度進食。

第二種方法就是吃飯前多喝水。

大量的水佔據胃會佔一部分胃的容積,這樣的話所能吃下的食物變更加有限了。

第三種方法是改變進食順序:先吃菜後吃肉最後吃主食。

蔬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能夠激發飽腹感,當大家吃菜吃的差不多時便可以選擇吃一些肉。

肉類作為每餐蛋白質的來源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

此時相信大家已經吃的差不多了,最後主食的攝入量也就不會那麼多了。

這樣的進食順序不但有利於腸胃消化並且也減少了腸胃蠕動的負擔。

3、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健康長壽是可以通過吃來改善的,究竟怎麼吃才是合理的呢?

食物多樣、合理搭配是關鍵。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有助於補充維生素與膳食纖維。

專家建議大家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以上的食物,每週要達到25種以上。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持健康長壽的基礎,吃動平衡、管理體重同樣不可忽略。

食不過量——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比如魚、蛋、瘦肉等,同時堅持運動的結合,每天保證5000步的活動量。

會烹會選、學會看標籤。

在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商品會讓大家挑花眼,養成閱讀營養配料標籤的好習慣可以有效的避開隱形的高鹽高油高糖。

蒸、燉、燴、炒健康烹飪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由此一來人的壽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延長。

吃得飽不如吃得好,“知食”就是力量。

4、生活方式綜合管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侷限於飲食,同樣也包括壓力管理和心理健康。

長期的高壓力對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壓力管理是維持整體健康的關鍵,長期高壓力會導致身體產生應激激素如皮質醇。

它在高水平存在時會損害免疫系統、心血管健康和消化系統。

為了解決這種風險,大家可以嘗試各種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和定期鍛鍊。

這些方法有助於降低身體緊張度,提高心理抗壓能力。

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也是密切相關的。

長期的高壓力可能導致焦慮、抑鬱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要保持身心的健康會表達情感與朋友和家人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出現問題很嚴重的情況下,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支持。

此外,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習慣如保持規律的睡眠模式和設定明確的工作與休息時間也是有助於維持心理平衡的。

結語

儘管某些研究可能表明減少飯量可以帶來潛在的益處,但大家也不能單憑這些發現就下定論。

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延長壽命的關鍵還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

所以無論研究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繼續關注全面的生活方式確保健康和長壽。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疑惑,可以積極的在評論區和大家進行探討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