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搭改造到旅行避雷,當“聽勸”成為一種流行

從穿搭改造到旅行避雷,當“聽勸”成為一種流行

“聽勸,這上衣留不留?

“數學老師假期想逆襲,聽勸求改造”

“10月中旬去泰國,聽勸!!”

“2小時後到西雙版納,聽勸!

“超聽勸,求改造,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了”

……

最近這樣的“聽勸體”帖子,在社交平臺上越來越流行。“聽勸”的年輕人們或者尋找穿搭改造、髮型建議,或者通過“聽勸”來實現旅行避雷,甚至在家庭關係、人生大事這樣的場景裡,網友們也能通過“聽勸”重新獲得良好的親子互動、婚姻認識,甚至直接實現“人生逆襲”。
“聽勸”流行,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建議裡,我們好像也找回瞭如今都市生活中難得的人際互動,也在互聯網上重新感受群體的善意與溫暖。

說到“聽勸”,全網最有發言權的非“小艾同學”莫屬。
2021年,一位叫“小艾同學”的用戶在小紅書上發佈一條筆記,發出了自己的人生疑問:“找不著對象,大家覺得我問題出在哪裡?”並配了一張自己的半身照照片。

©小艾同學
評論區裡網友的建議接踵而來,有人說先從髮型開始,有人犀利地指出他的工作不具有持續發展潛力,還有人友善鼓勵他先從減肥開始……但不管是真誠的鼓勵、還是刺耳的批評,這位“小艾同學”都虛心接受,按照網友的建議不斷付諸實踐。
從換髮型、換穿搭、換眼鏡,到不斷運動、減肥健身,還努力考試學習、提升收入……只要有合適的建議,“小艾同學”都立馬嘗試,也不斷更新著自己的進步,給予網友反饋。而最近,將近兩年的時間過去,“脫胎換骨”的小艾同學在今年國慶假期向大家宣佈,他結婚了。
©小艾同學
一瞬間,小艾同學這條帖子的評論區一片譁然,其中不乏從2021年就刷到的網友感嘆:“從一開始的第一個帖子關注到現在,居然結婚了,祝幸福。”一直給出建議的網友們也獲得了養成和改造的快樂。
更有網友調侃:“就好像自己設計的產品上市了一樣”“不是吧?自己的普通固然可怕,但是網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總之,不管直接祝福還是間接調侃,都在為他強悍的執行力和自律歡呼。

©小艾同學

這些年來,素人困境翻盤的驚豔案例多不勝數,小艾同學之所以能在其中掀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又何嘗不是在“油膩男”“普信男”等一眾標籤的襯托下形成了鮮明對比。而“小艾同學”的評論區中“支持男性自我管理”“他能聽勸就勝過99%的男性了”也表達著類似的情緒。

一種現象的火爆必將帶起一股風潮的走向,也正是這一案例的成功,聽勸風可謂刮遍了互聯網上的東西南北。從渴望向廣大網友求助逆襲的素人改變策略,到生活中事無鉅細地讓網友們通過不同穿搭圖片進行“極限四選一”的選擇,再到國慶期間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出的“聽勸式旅遊”。
這屆網友可真是將“聽勸”玩明白了。
近日,小紅書發佈的《2023年國慶旅遊報告》指出,互助式旅遊,成為今年國慶旅遊新趨勢,“旅遊聽勸”“避雷指南”等成為站內熱門話題。
“西藏布達拉宮聽勸!明天就去布達拉宮了,幾乎沒怎麼看路線,去過的親人們可以聊聊嗎?比如哪個景必看,有推薦的導遊嗎,萬一高反了怎麼辦?需要提前準備什麼應急物品嗎?”
當一條這樣的“聽勸”帖發佈後,熱心網友蜂擁而至,有人告訴她一定要帶藥,要吸氧;有人提醒她山上民宿條件可能不是很好,要備足生活用品和吃的;還有人建議她請一個當地人做嚮導……最後一次沒有提前計劃的布達拉宮之旅,不僅讓原帖博主看到了攝人心魄的美景,還收穫了滿滿的善意和感動。
這樣的“聽勸式”旅遊是社交平臺上很多網友的縮影之一。尤其在厭倦打卡式旅遊的“95後”“00後”心中,僅僅依靠自助遊仍然存在束縛和趨同。“聽勸式旅遊”中的“千人千面”成了最好的選擇,大家可以盡情享受那些非複製的旅行樂趣。
原本一個被大家用來娛樂的梗,現如今成了各大社交平臺陌生人之間給予建議和信任的存在。而樂於“聽勸”的群體除了年輕人外,更不乏家長一輩的“自我覺醒”。

#世界上竟有如此聽勸的家長#是近期被廣大網友推上熱搜榜的“聽勸典型”之一。一位媽媽在短視頻平臺上隨手分享了一段孩子躺在床上看手機的視頻,並配文:女兒一放假就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機,大家看看還能考上一本嗎?
©suge
面對這樣一種典型說教,有網友不禁給出反諷式建議:“我女兒放假我一般都會給她個10多萬讓她跟她朋友出去旅遊……”沒想到這一評論竟引來大量網友進行點贊,成為評論區榜一。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11:03發佈視頻的家長,14:27就帶著女兒現身在高鐵站,果斷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視頻中的女兒還穿著方才躺在床上的同一件衣服,看得出來是真的“說走就走”。
原本只是調侃一下的網友,態度開始轉變為羨慕有這樣一個“聽勸”的媽媽。“自己得不到的,在別人身上看到了,真是羨慕不已。”原本很可能會爆發的母女衝突,就這樣淡化在一條條溫和而真誠的評論中。
這對母女的故事讓人感慨,不只在於說走就走的旅行,而在於家長在追尋讓女兒更好的道路上如此願意“聽勸”且付出行動。聽取網友建議反思自我卻並不盲從,客觀地審視與女兒相處的模式,用真實行動追尋著屬於她們的“理想之地”。
如果說這位媽媽的“聽勸”引來的大家對擁有如此願意聽取意見的家長的羨慕,那被網友直呼“全網最聽勸的寶媽”@不吃魚的貓分享的夫妻日常,則讓更多身為妻子與母親的女性產生了共鳴。
©不吃魚的貓
故事的大體劇情就是這位全職媽媽在短視頻平臺分享了一件婚姻生活中的心酸小事:自己手受傷了讓老公刷碗卻被嘲諷是為了躲避刷碗而故意的。沒想到一經發布就被轉發了4.2萬次,並引起了大量網友的吐槽與憤怒。
網友紛紛出主意讓她把碗摔了,她真的把碗一摔就帶著女兒出門吃飯,然後聽從網友建議開始和不認可自己付出的老公正面理論,甚至開始出門找工作,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也要改變他”。
這個故事中最讓人關注或者說最具爽感的部分,不是男人未來是否會做出改變,而是主人公自己在無數網友的勸說和支持下“驚醒”,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讓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更加舒適,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女性榜樣,如何不讓女兒承接那些老舊且有害的性別角色……哪怕未來生活中只會發生微小的改變,那這個問題就總會有解決的方案。

“聽勸”原本一個被大家娛樂的梗,現如今成了各社交平臺陌生人之間彼此信任的存在。
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一個信息過載,充滿了焦慮不安,充滿了喜悅興奮的魔幻年代。每個人都捧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裡,失去了和他人交流的慾望和興趣。但,也正是互聯網的存在,讓我們跟更多陌生人建立了聯繫,對他們敞開心扉,讓普通人幫助普通人成為可能。

©章魚哥小世

當然了,很多時候也會存在費盡口舌卻徒勞無功的情況,也難怪“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這句充滿佛系又無奈的話會成為流行語。有時候,不聽勸的見多了,才顯得“聽勸”變得那麼難可貴。
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也一直褒有善意希望互聯網上無意間遇見的你,也能越來越好,所以,願意花費時間給予我的那些見解與建議,哪怕只是一個關於穿搭的小小選擇題。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網絡上互助式的溫暖和善意把孤島連成了陸地。“聽勸”流行,也讓我們相信善意會遇到善意,美好會回饋美好,溫暖會邂逅溫暖。

編輯 | 超楠

圖片 | 網絡

封面圖片 | 《甄嬛傳》截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