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François Xavier Lalanne)與克勞德·萊蘭(Claude Lalanne)
藍天白雲、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這是西方傳統風景畫的常見範式,在彼時也常被認為是二流題材。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憑藉一群“羊”,一位法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不僅打破了動物主題的不入流傳統,也顛覆了雕塑、設計與裝飾藝術的定義,聲名鵲起、享譽藝壇。他是誰?
圖1: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Troupeau de moutons》,1965/1979年,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藏
圖2:鞋履設計師Roger Vivier家中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創作的“綿羊”雕塑
2011年,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François Xavier Lalanne)的十隻“綿羊”雕塑以逾5800萬港元成交,超出低估價十餘倍,成為彼時藝術家的最貴作品。近兩年,其拍賣紀錄頻頻刷新,從伊夫·聖·羅蘭、羅斯柴爾德家族到法國前任總統喬治·讓·蓬皮杜,再到凡爾賽宮、Dior蒙田大街旗艦店,無數藏家被其綿羊等動物主題的具象雕塑俘獲芳心。
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沿著具象、自然、超現實與功能性等一系列關鍵詞,讓我們一起走入藝術家的神奇“動物王國”。
圖1: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Mouton de Pierre' A Group of Ten Painted Epoxy Stone and Patinated Bronze Sheep》,1979年,2011年成交價約5800萬港元,是低估價的12倍,刷新藝術家彼時的拍賣紀錄。
圖2:Dior旗艦店展出的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作品
1927年,弗朗索瓦生於法國阿讓市(Agen),18歲進入巴黎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學習繪畫、素描與雕塑。彼時,紐約異軍突起,巴黎黯然失色。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藝術變得越發抽象。對弗朗索瓦而言,這並非“最好的時代”。
畢業後,他進入盧浮宮當保安和接待員,主要負責古埃及、古亞述等地的古代藝術展廳,整天被上千年前古人創作的動物雕塑圍繞、注視……這些古樸、肅穆且稜角分明的作品為其未來的創作埋下了伏筆。
盧浮宮古埃及藝術展廳
早期,弗朗索瓦並未創作雕塑,而是以繪畫為主。直到1952年,他在自己的首次個展上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克勞德·萊蘭(Claude Lalanne)。後者曾在法國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學習建築,兩人一拍即合,在此後半個多世紀成為了工作與生活的親密伴侶。
上世紀50年代,弗朗索瓦在巴黎蒙帕爾納斯(Montparnasse)租下一個工作室,正好與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相鄰。儘管相差51歲,兩人經常一起抽菸、喝酒、聊藝術。
在後者的介紹下,夫婦兩人進入了超現實主義的人脈圈,與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曼·雷(Man Ray)、達利(Salvador Dali)等藝術家相識。超現實主義的戲謔與荒誕深深影響其創作,第一群“綿羊”雕塑由此誕生。
圖1: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François Xavier Lalanne)與克勞德·萊蘭(Claude Lalanne)
圖2:卡斯敏(Kasmin)畫廊舉辦的萊蘭夫婦展覽,2019年
圖3:凡爾賽宮展出的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作品,2021年
在現當代藝術領域,“誰先做”至關重要。當下,人們早已習慣了動物、卡通、日常物件為主題的雕塑與裝置。但回到70年前,最受推崇的雕塑要麼表現人體,要麼走向抽象。儘管貓、狗等形象也曾出現在超現實主義大師賈科梅蒂的作品中,但動物在雕塑創作中仍處於邊緣地位,其作為主體對象依然缺席。
弗朗索瓦和克勞德的創作則填補了這一空缺。成長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見證了世界秩序的崩塌與重建,萊蘭夫婦希望將自然與鄉村生活帶回大眾視野,將雕塑創作拉下“神壇”。需注意的是,兩人雖共享著相同的理念,但極少一起創作同一件作品,而是獨立工作、合作辦展。從題材選擇上,弗朗索瓦偏愛動物,克勞德則傾向於植物。
圖1: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設計的“犀牛桌”,2019年成交價為540萬美元。
圖2:克勞德與其標誌性作品《L’Homme à Tête de Chou》,又稱《Choupattes》,意為“長著雞腳的包菜”。
1964年,弗朗索瓦和克勞德首次以“Les Lalanne”之名合體舉辦展覽“Zoophites”。走進展廳,觀眾彷彿步入了一座野生動物園——犀牛書桌、蒼蠅馬桶、鳥頭床、長著雞腳的包菜,以及24只綿羊形狀的板凳……
當然,他們的作品並未100%還原自然。“你需要做些不合時宜、讓人尷尬的東西。”弗朗索瓦曾說。如果將兩人的創作比作烹飪,在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之外,他們還多加了幾味調料。
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設計的“鳥頭床”(上)和“蒼蠅馬桶”(下)
一是賦予雕塑實用功能。正如法國畫廊主Jean-Gabriel Mitterrand稱讚道:“他們是繼賈科梅蒂後最重要的雕塑家,因為這些作品都能使用。這是對雕塑的革命,是對雕塑的‘犯罪’。不過,他們並非為了功能性而創作。換句話說,萊蘭夫婦的作品都不好用,需要你轉變使用叉子、桌椅的方式……”
圖1:凡爾賽宮展出的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作品,2021年
二是加入幽默。這與超現實主義與波普藝術的精神一脈相承——達利的紅唇沙發、馬格利特的蘋果擋臉、克拉斯·奧登伯格的櫻桃勺子皆如此。
三是“顯拙”。弗朗索瓦對動物造型的處理受古埃及藝術的影響,多了幾分簡約與憨態,讓作品兼具雕塑的高雅、傢俱的實用與裝飾藝術的視覺,這也是其作品備受名流貴胄喜愛的原因。
在“熬”過了抽象藝術的鼎盛階段,萊蘭夫婦終於在六七十年代迎來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期。
要提升知名度,離不開“帶貨人”。萊蘭夫婦的早期伯樂正是當時風頭正勁的天才時裝設計師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它們(綿羊雕塑)讓我彷彿漫步在諾曼底的農場上。”聖·羅蘭不僅是兩位藝術家的“死忠粉”,多次委託兩人為其與伴侶皮埃爾·貝爾傑(Pierre Bergé)的住宅創作作品,還與克勞德一起攜手設計了1969年的“Empreintes”服飾系列。兩人的合作持續了十多年之久。此外,Karl Lagerfeld、Hubert de Givenchy、Valentino Garavani等時尚圈大佬都是二人的藏家。
圖1:伊夫·聖·羅蘭與克勞德設計的服飾,於藝術家工作室
圖2:伊夫·聖·羅蘭與伴侶皮埃爾·貝爾傑(Pierre Bergé)私人圖書館中的“綿羊”雕塑
圖3:時裝設計師Valentino Garavani與萊蘭的“綿羊”雕塑
1976年,法國國寶級歌手塞吉·金斯伯格(Serge Gainsbourg)則以克勞德的雕塑為靈感完成了同名專輯《L’Homme à Tête de Chou》。如此一來,其雕塑無論在上流階層還是普通大眾中都名聲大噪。
與此同時,希臘裔美國畫廊主亞歷山大·約拉斯(Alexander Iolas)幫助兩位雕塑家走出巴黎、打開美國市場,進一步擴大其藏家群體。而約拉斯不僅代理了馬格利特等一眾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也為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舉辦了首場畫廊展,無疑是萊蘭夫婦藝術市場崛起的重要一環。
圖1:塞吉·金斯伯格的專輯《L’Homme à Tête de Chou》
圖2:克勞德與其標誌性作品《L’Homme à Tête de Chou》
過去二三十年,倫敦畫廊主本·布朗(Ben Brown)、紐約畫廊主保羅·卡斯敏(Paul Kasmin)等人則不斷推動夫婦兩人的藝術市場蒸蒸日上。
隨著2008年與2019年二人相繼離世,他們的二級市場價格亦大幅上漲。2009年,伊夫·聖·羅蘭與皮埃爾·貝爾傑的私人收藏專場在佳士得舉槌,萊蘭夫婦的作品都以超過估價數倍的價格成交。這場拍賣也成為藝術家二級市場的轉折點。
圖1: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Bar ‘YSL’》,1965年,2009年成交價為275.3萬歐元,是低估價的13倍,刷新藝術家彼時的拍賣紀錄。
圖2:克勞德·萊蘭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一組鏡子,2009年成交價為185.7萬歐元,刷新藝術家彼時的拍賣紀錄。
在之後十多年,以兩人作品為主題的專場拍賣均取得佳績。尤其近兩年,亞洲藏家入局,攪動風雲,令其作品紀錄不斷刷新。不過可以發現,在設計界,萊蘭夫婦毫無疑問是“頂流”;但在雕塑版塊,相較於布朗庫西、賈科梅蒂和考爾德等藝術家的高端市場表現依然相差較遠。
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Âne Planté》,銅,141.7×111.2×155cm,2000年,2022年12月成交價為840.5萬美元,是低估價的28倍,刷新藝術家的拍賣紀錄。
歸根結底,雕塑藝術大概仍在“神壇”上。所謂“融合雕塑與設計”並非易事。事實上,分類不同,價格就是有明顯區分。從藏家心理而言,“為何要花買一件雕塑的錢買張座椅”的想法依然普遍且十分正常。好在相較於其他雕塑大師,兩人的作品上拍量夠大,總成交額依然可觀。但其拍賣紀錄能否再上一層樓,就看藏家的本事了……
弗朗索瓦-沙維爾·萊蘭創作的“綿羊”雕塑,攝影:Peter Funch
2019年,在克勞德·萊蘭去世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妻子發佈訃告,稱萊蘭夫婦“將想象力、幽默與詩意編織在一起,讓令人熟悉的動物與實用的物件重新散發魅力。”而法國文化部長亦表示,兩人的作品“是從困難重重的世界中偷來的幾個詩意瞬間”。這大概也是近幾年其雕塑作品愈發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你喜歡萊蘭夫婦的作品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