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感溼熱之氣,復感風邪,發熱腹痛,肌肉顫動,四肢堅急,人以為太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陰之痙證乎?
太陰者,脾經也,脾土,溼土也。溼土何堪溼邪之再犯乎?溼入於脾,最難分消。溼邪去而溼之根尚在,一再感溼,仍如前溼之病矣。況加熱以發其炎蒸,加風以生其波浪,自然中州反亂,而四境騷然,堅急之勢成,顫動之形兆。
倘用安土之品,則土旺而水無氾濫之虞,水乾而土無鬱勃之氣,風即欲作祟,而平成既奏,亦可以解慍矣。無如世人動輒言下,詎識下多亡陰,無陰以灌注於五髒七腑、胸腹手足,何所資以為養哉。勢必堅急顫動,有亡陰而死者矣。
方用安土散: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車前子(三錢) 薏仁(五錢) 赤小豆(一錢) 通草(一錢) 柴胡(五分) 石斛(三錢)
水煎服。
此方以利水之藥為君,仍是健脾之藥。蓋土旺自能制水,況又有利之者乎。此證原是溼邪之難治,單去攻溼,而風與熱邪自易吹散,所謂攻邪必攻其堅也。譬如大敵在前,滿山遍野俱是賊黨,倘止從偏旁掠陣,則賊且全營俱來死鬥,反至敗衄,不若竟攻中堅,突圍直入,搗擒巨魁,則餘氛不戰而自遁。痙病之重治溼邪,亦正此意,可借敵而作鑑也。
此證用薏術定痙湯亦效。
白朮(一兩) 薏仁 芡實(各五錢) 柴胡 知母 甘草 天花粉(各一錢) 神曲(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