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條國產輪胎賣到米其林80%左右的價格,你會心動嗎?
對中策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沈昊昱來說,今年以來最大的好消息之一,是越來越多新能源車主心動了。不僅心動,還主動當起了“自來水”,在車友群推薦中策旗下的朝陽1號EV PRO輪胎。
這款名字看起來像手機的輪胎,是中策進軍高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旗艦產品,在靜音等一些關鍵指標上已經追趕上了領頭羊米其林。
這也意味著,這家早早在卡車輪胎市場成為全球第一的老牌杭企,有力地躍入一片更廣闊的藍海——藉助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優勢,按照目前的勢頭,今年中國大概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
在B站,關於朝陽1號EV PRO的評測並不少,特斯拉、比亞迪、小鵬、極氪等新能源汽車的車主都試過這款輪胎,有的直接把“國產輪胎天花板”放到了標題裡。
播放量最高的,是B站知名的汽車UP主“鐵鏽IRONSHOW”做的一期評測,在粉絲的呼籲下,朝陽1號和米其林、馬牌、倍耐力三款國外知名品牌輪胎放在一起比較。最後的結論是,朝陽1號在舒適性和胎噪兩個指標上表現不錯,售價還不到千元,是性價比之選。
雖然對於預算充足的車主來說,朝陽1號可能依然不是首選,但沈昊昱還是看到了“突破”的跡象,“新能源車主對傳統品牌的忠誠度不高,這給了朝陽進入市場的一個機會。”
就像評測展示的那樣,打動這群車主的,主要是朝陽輪胎的胎噪較低,非常適合用在沒有發動機噪音的新能源汽車上。從“鐵鏽IRONSHOW”的測試數據看,朝陽1號的噪音比米其林還要低一點點。
“除了更追求靜音效果,新能源汽車用的輪胎和燃油車的輪胎有很大不同。”中策橡膠集團副總經理兼海潮橡膠總經理蔣志強介紹,比如新能源汽車普遍比燃油車要重,意味著每條輪胎的載重要更高,新能源車的加速度很快,對輪胎的抓地力要求也更高。
這兩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快速普及,市場也迅速出現了細分需求。沈昊昱觀察到,像駕駛“蔚小理”的車主會特別關注噪音和抓地力,網約車車主就不在乎噪音,更在乎耐磨程度。
所謂的“燈塔工廠”,指的是將數字技術大規模運用到生產製造領域,並且取得巨大收益的工廠。截至今年1月,全球“燈塔工廠”數量不過132家,其中50家在中國。
“整個工廠連門衛都沒有,基本上實現無人值守。”根據蔣志強的測算,在這個全新的工廠裡,工人數量會在原先的基礎上再下降50%,“現在全球的輪胎行業都還沒有一家‘燈塔工廠’,我們有望實現零的突破。”
按照規劃,等完全投產,這個工廠的產能將達到2000多萬條,近八成會用於新能源汽車輪胎的生產。
2022年,中策斥資5億打造的“高性能子午胎未來工廠”入選浙江省首批未來工廠。用上了5G、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後,這個工廠6-7秒就能生產一條高品質輪胎,車間所需工人數從450人降到140人。
每當跟人介紹未來工廠,蔣志強都會回憶起27年前,剛進中策時的經歷。那會兒,他是硫化工序的技術員,整個廠區一年四季都和火爐一樣,所有流程全靠人工來操作,“因為實在太熱了,大家得不得違反規定赤膊上陣。”
當年,硫化工序一共只有4條生產線,需要90多個工人。在探索數字化改造後,這個數字逐漸歸到了零。
積極擁抱數字化,源自於中策的危機感。2015年,為了應對“反傾銷”法案,中策走出國門在泰國建廠,從奠基到第一條輪胎下線,僅僅用了180天。奇蹟背後,中策管理層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泰國的人力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雖然當時阿里雲的“工業大腦”也只是初出茅廬,但這顆大腦對合作工廠還是有要求的。最基礎的就是有足夠的數據,才有可能建立工藝算法模型,再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流程變革。
這就得益於中策橡膠早在2003年就開始擁抱自動化,嘗試用機器替代人工。
相信並擁抱技術,似乎寫在了中策橡膠的基因裡。2022年,他們成立了專注輪胎前沿科學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心,引進了不少國內外專家。
“這些專家不來解決具體問題,不參與輪胎的設計,更多是在做基礎科學研究。”牽頭打造這個中心的沈昊昱說。
再往前,他們還成立了一個智能輪胎研究部,用智能化的手段設計智能輪胎。“我們原先設計輪胎,會在工程師調研基礎上畫圖,做小批量生產再測試,現在全部採用仿真手段,設計的時候就能有參數反饋。”蔣志強說。
這個研究部也在探索未來輪胎的樣子,比如在輪胎裡裝上芯片,能更好收集壓力、耐磨等數據,及時反饋給車機。
接連設立研發部門也拔高了中策橡膠員工的學歷水平。在蔣志強進廠的時候,中策只有9個大學生,現在上海交大博士生導師、哈工大碩士生導師都來中策做研發,光博士學歷的就有幾十個。
“目前,從輪胎綜合性能來看,我們肯定和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等第一陣營的國際大牌有差距。但國產輪胎這些年一直在進步。”沈昊昱說,“以前連第三陣營都排不上,現在完全在第三陣營了,在車子原配胎這塊正在衝擊第二陣營。”
不久前,美國知名輪胎雜誌《Tire Business》發佈了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米其林連續4年奪冠,中策橡膠排在第9位,也是中國內地唯一一家進入全球前十的輪胎品牌。
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記者 梁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