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講清陳奕迅“講國語”事件,“禮貌”並非重點丨娛鑑

一次性講清陳奕迅“講國語”事件,“禮貌”並非重點丨娛鑑
這次的澳門站演唱會是陳奕迅在2019年就計劃好的“Fear and Dreams世界巡迴演唱會”中一環。由於疫情,演唱會啟動時間延遲了三年。許是因為延遲,所以這次,陳奕迅算是盡情放開了唱。僅從2022年12月起的香港站,就連唱了27場,是陳奕迅歌手生涯中,個人演唱會場次的最高記錄。

演唱會海報由著名設計師朱祖兒設計(Eason看向兩個不同方向,中間有色彩繽紛的鮮花恣意綻放)

演唱會全球巡演八站66場,澳門站已經是倒數第三站,後面只剩上海站及成都站。澳門站計劃開九場,時間橫跨10月13日至29日。
第一晚,陳奕迅在互動環節時,前面已經說了大段粵語,在大家幾乎默認了粵語溝通後,說到“anyway,fear and dreams好多謝你D參與,好簡單噶,誒,系咯。(總之謝謝你們參與,很簡單的,嗯,是啊)”。
有人突然大喊“講國語”。
陳奕迅被這個陣仗沉默了數秒,說了四種語言:
1、用一句泰語打招呼;
2、“I love speaking whatever the way and language I want.”(我說什麼我想說的語言都行);
3、普通話:“你可以說‘麻煩你說國語’就比較好聽一點了,但你‘是講國語!’我不是不會講國語,我可以講國語,說得很流利也可以,你可以要求‘多謝、請、麻煩你’。意指粉絲直接喊“講國語”是沒有禮貌。
4、粵語加英文“nonono,don't get me wrong(不,別誤解我),有人如果話‘Speak English’(說英語)我都是‘Shut up’(閉嘴)其實你聽唔明咪算囉。(其實你聽不懂就算了)”

飯拍“澳門演唱會talking環節”

第二天,片段就上了熱搜,截取出的片段,甚至有些劍拔弩張的感覺,引發了很多非粵語地區的網友不滿,熱議陳奕迅作為中國人為何要說粵語和英語。
實際上,澳門演唱會對內地觀眾非常友好,除了歌單本有的《兄妹》《紅玫瑰》《好久不見》等國語歌,兩首Encore(返場)曲目《淘汰》《十年》都是國語。
第二晚的演唱會上,陳奕迅就變成了一直用普通話、粵語、英文三語來回切換的方式和粉絲聊天,每一句粵語都用國語翻譯一句,說完他自己都笑了。“Please fasten your seatbelt 請繫好你們的安全帶,請綁好你D安全帶。”每一句話都說三次,“認慫”照顧所有的粉絲,以免再出現第一晚“黑麵”的難看局面。當天的Encore(返場)曲目也安排了《單車》和《孤勇者》兩首熱門的國語歌。
後面還有上海、成都演唱會,猜想到時候互動環節就是全程國語了。

2、粉絲為何要求陳奕迅講國語?

中國香港歌手在演唱會中的互動聊天環節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黃子華將單口喜劇化身“棟篤笑”影響粵語地區之後,歌手在演唱會上用帶點幽默的方式表達理念,表達個性的方式來一小段talking,成為歌迷津津樂道的橋段。演唱會上,陳慧嫻曾表演《紅茶館》經典對話,講起自己五十歲又對一個男孩動了感情,正當歌迷想要祝福,一轉彎說起對象竟然“有男朋友”,引發爆笑。張國榮也曾在在演唱會說:“如果有朋友問起你們,八十年代香港歌星裡邊都有誰,你們隨便提起我,我就很滿足了。”除了王菲那種演唱會總共說不到五句話的個例,歌手都喜歡在演唱會聊天。
陳奕迅也是“話癆”之一,從我們上一段的白描事件中可以看到,陳奕迅有意分享舉辦這次演唱會的意義,他當時正在感謝大家參與自己的音樂夢想,覺得這樣的日子非常好,也珍惜巡演,貢獻了他自己最大的誠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被打斷,才立即引發不快。
但粉絲打斷他,同時也是陳奕迅營造的氛圍影響,他即興的聊天沒有字幕。內地的歌迷很想知道陳奕迅在說什麼。現場當下,人的反應會言簡意賅,不會突出“請”字,或者顧及“禮貌”用語,“講國語”三個字直抒胸臆,成為很想參與到互動環境,著急想聽懂偶像講話意思的歌迷當下最直接的反應
可是也不排除,後面的參與者中,有“起鬨”的嫌疑,或許其中也摻雜了一些觀眾,認為“自己花了錢,所以有權要求陳奕迅講普通話”。
也不排除,一些內地的歌迷被歌手“慣壞了”。比如薛之謙的演唱會,互動時,只要說錯話,或出話筒沒電等狀況,歌迷就會大喊“退票”,今年5月底的江蘇連雲港演唱會上,甚至被喊了十次退票。但薛之謙越戰越勇,從不會在演唱會表示不快,還有些卑微地把喊“退票”當成了演唱會的固定互動梗。
成長文化不同,歌壇地位也不同。陳奕迅哪裡見過這種陣仗,當下應激出四種語言,可能也是從一個激動狀態,演唱會的喜悅,到另一個激動狀態,被打斷,能想到的緩和的比較好的方式。

陳奕迅澳門演唱會,對歌迷友善比心

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朱耀偉,研究香港流行音樂超過二十年,他認為香港樂壇如今青黃不接,陳奕迅可能是最後一個叫座與兼具感染力的,“本港樂壇最後一個真正的巨星(Megastar)”。
陳奕迅本人香港出生,香港長大,後來到英國上學,他甚至學過法文、西班牙文,唱聲樂的時候也學有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國語也是有目共睹的“講得標準”。在語言上堪稱“博學”,誇一句語言小天才也不為過。持才必然有些傲物,才對命令式的“講國語”有些敏感,就像他自己說的,假如是“Speak English”他也會不爽,所以他只是在意態度,而非需要使用什麼語言,因為每種語言他都可以信手拈來。
但從演唱會轉移到網上,性質變了。

3、誤會被激化或利用,大灣區與非粵語地區吵上熱搜

說起“說普通話”,不禁令人聯想到《棟篤神探》裡的搞笑片段“你普通話介麼爛,怎麼做我手哈?”。

《棟篤神探》劇集臺詞

“說普通話 你是我手哈
要背靠祖國 面向國際
你普通話介麼爛 怎麼做我手哈”
TVB會玩自嘲,但微博網友沒放過粵語。
有歌迷苦粵語久矣:
“這是我在舊金山那場的時候非常想幹的事(狗頭表情)他(當時)一句普通話都沒講。”
有網友認為陳奕迅傲慢:
“(陳奕迅)要不要那麼矯情,這些歌迷只是在這種氛圍下撒嬌式的活躍下氣氛而已,你那麼較真!一般臺上的人都會玩笑式的化解 而他卻故意提出來針對式的講 可見他骨子裡的傲慢與輕蔑。”
上升到“港人群體”:
“香港人還是沒融入中國文化,裝的很。”
也有人從“普通話自信”的角度出發:
“有個疑問 演唱會現場聽不懂粵語的多還是聽不懂普通話的多,普通話不是中文世界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嗎?什麼時候輪到地區方言了,他不會以為下面都是港澳本地人吧,還是他不會說普通話。”
可以理解想聽懂歌手的talking內容,但硬要挑一個“粵語母語的人說粵語”這個刺,實在有些放大問題,甚至不排除有人故意把普通話這件事,上升到“港人愛不愛國”這個層面。
不過,大多數網友還向大灣區和粵語表示友好。
2.5萬人,點讚了評論“粵語也是中國的一種語言。中國話包含了粵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1萬人點讚了“陳奕迅說得挺好啊……‘希望提要求的時候態度好一些’……看演唱會也得有禮貌吧。”力挺陳奕迅;
還有粉絲表示,曾有香港記者讓陳奕迅接受採訪時說粵語,他非要說國語。這件事也值得被提及。
樂評人呆若木一解析,這一年圍繞演出周圍的輿論環境較差,令人非常窒息。一些觀眾審判歌單、審判時長,又在歌手(指青峰)表達自己演出不喜歡到處都是手機,希望和觀眾的眼睛直接交流,被說成不尊重觀眾記錄的權利。而如今,這種戾氣甚至蔓延到Talking環節講什麼語言上,實在荒謬。
另一位樂評人愛地人提出,“在歌手的主場,歌迷要客隨主便;在歌迷的主場,歌手多少要入鄉隨俗,這個雖然不是強行規定,但確實是演唱會行業的潛規則。”

我們無法去深入揣測,網友認為歌手應該無條件遵從觀眾,是否是一種針對“消費”後的掌控欲無邊界感的蔓延;或在內娛已經活人很少的情況下,希望再有一位“天王級”歌手放棄自我表達,大家就會更加開心?

還是說讓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作品,包含精心準備的演唱會,欣賞有能力欣賞到的部分,彼此尊重及,享受這位歌手快樂、投入地取悅歌迷,結果可能會讓雙方更舒適呢?
質疑陳奕迅,上升到這名歌手是否愛國,就更是無從談起。兩年前阿迪達斯非議“新疆棉花”時,作為代言人的陳奕迅毅然解除了與“阿迪”的終身合約。借用張學友的歌“如果這都不算愛,還有什麼好道德綁架的”。

2021年媒體報道,陳奕迅與阿迪解約,可能需要賠償幾千萬違約金

根據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的統計,澳門以漢語粵方言為日常用語的居住人口占85.7%,福建方言佔4%,普通話佔3.2%,其他漢語方言佔2.7%,而使用葡萄牙語的人口則為0.6%,其餘人口使用英語(1.5%)、塔加洛語(菲律賓,1.3%)及其它語言。
所以澳門地區的中國人,講得最多的方言還是粵語。陳奕迅在澳門說粵語,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梁淑雯博士在《淺談“一國兩制”下澳門的語言發展》中總結過:
“澳門社會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與中國內地的交流也越發頻繁,促使原來已經多語言多方言的狀況變得更加複雜。‘四語’——廣東話、普通話、葡語及英語——將成為最重要的四種語言(或方言)。
澳門的語言規劃應該尊重澳門現在的狀況,不宜強行通過立法提高某一種語言或方言的地 位,反而應該通過語言教育、文化滲透,讓‘四語’自然發展,和諧共處。”
因此,強制要求在澳門一定說普通話,也是不現實的。

4、粵語方言發展到了分水嶺

粵語的委屈不在朝夕。
刷刷B站的廣東UP主,內容彈幕幾乎都有“說人話”。剛開始還會回懟為何“戾氣這麼重”,後來就逐漸習慣了,不回覆了。
許多電影UP主發現,做香港電影拉片解讀的時候,如果用了粵語原聲,也會被罵。最後不得不分國粵語兩part,或者放棄原聲部分。
有廣東人不明白為什麼,四川話、上海話、溫州話,很多人也聽不懂,但一講到粵語,就與“地域歧視”掛鉤。
而粵語地區本地,比如廣州,很多年輕人和小孩也不會說粵語了。
2021年9月南方都市報N視頻在廣州街頭髮起的“粵語正音挑戰”,想通過讓廣州新生代用粵語讀生僻詞,來測試他們對粵語字音的掌握程度,結果發現,能夠一次讀對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更早幾年,有自媒體街頭採訪小學生,得知有的廣州小朋友不會說粵語,也不屑學習,覺得粵語“嘰裡咕嚕”的。

你好嘢video《我是廣州人,但不會廣州話》

粵語的地位在下降,香港音樂的傳播度卻在內地上升。從寶石老舅寫出流行歌《野狼Disco》,用不標準的東北粵語唱出:心裡的花/我想要帶你回家/在那深夜酒吧/哪管它是真是假;到抖音流行楊千嬅的《處處吻》翻唱,陳慧嫻的冷門歌曲《情意結》在短視頻爆紅,每個人都能唱上一句:“你把玻璃放低請給我跪”。簡直是港樂在內地的文藝復興。相比之下,香港本土,傳唱度廣的新歌,自2000年以後,每年遞減,至今已寥寥無幾。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表述過:“人類的精神文化興盛與衰落,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找到原因和根據。”每一個形勢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今日正在醞釀的環境一定會產生它的作品,正如過去的環境產生了過去的作品。

許冠傑被公認為香港音樂“開山鼻祖”

港樂出現之前,香港的音樂人也曾以英文歌、國語歌(上海文化引入)為榮。直到70年代,香港經濟在亞洲逐漸騰飛,香港本地的公共設置也建設完備,經濟繁榮,港人富裕之時,由許冠傑等一批歌手使用粵語俚語,開始創作出的新的歌曲形式,而誕生了香港音樂。發展到八、九十年代,逐漸使用優雅的歌詞,創作表達年輕人感情生活的音樂流派,含蓄、柔美、熱情但不過分激烈,適應流行、符合傳唱度的音階韻律。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地區,都深受喜愛。
粵語歌,本來應該是中國人的驕傲。但另一方面,中國內地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重,特別是在交際過程中,常奉行“謙虛”“自貶”的表達方式。對“個性”表達,常在自然反應上“看不慣”。所以也就碰撞出了“普通話”和有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地域優越感的粵語方言之間的“衝突感”。其實大家大可不必因為講不講粵語而生氣。畢竟粵語其實並不難,誰都會講,比如:咯咯咯嘎有咯咯咯嘎嘅咯咯(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
最後,我們為這次的分析總結一下:

  1. 演唱會的talking環節,默認是一種香港歌手的傳統。粉絲在陳奕迅在澳門演唱會talking中,大喊“講國語”“講普通話”的真正原因,並不一定是粉絲沒有禮貌,更可能是“著急”,粉絲想聽懂陳奕迅講話內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從語言上,情急喊出“麻煩講國語”,在當下是不太現實的,為了更直接地傳遞信息,“講國語”,是當下最直接的方式。

  2. 陳奕迅當下的興致中被打斷,誤解粉絲,認為其沒有禮貌,從“其實你聽唔明咪算囖(你聽不懂就算了)”,到‘Shut up’,發生了一些火藥味的回應,但很快講普通話進行補救。但之後片段被上傳至網絡,衝上熱搜。很快被利用“審判”陳奕迅“中國人為什麼不講國語”之類,甚至上升到政治立場問題,顯然是被有心放大了這件事本身的性質。

  3. 事件有正向的意義,令我們思考三個層面:第一,粉絲與歌手之間能存在平等嗎,交流的邊界在哪裡;第二,我們對各地的地域文化、方言,應予尊重嗎,還是要積極推動“請講普通話”;第三,在不成文的儒家文化下,我們是否能夠以自己的方言為驕傲;以及,我們喜歡陳奕迅或香港音樂的初衷,粵語歌曲、粵語文化為何能影響深遠。

  4. 無論如何,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的《澳門概況》表明,澳門的官方語言分別是漢語粵語及葡萄牙語,在澳門說粵語,本身是符合當地的法律和社會習俗的。

ENTERTAIN

「騰訊新聞」APP搜索:

娛鑑viewpoint

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圍觀更多精彩內容

| 熱門文章推薦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