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
30 YEARS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1992年,由臺灣畫廊協會創立,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誕生了,其見證並經歷著中國臺灣藝術市場的變遷與更替。而在30年的洗禮後,這個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藝博會迎來了嶄新篇章。當下,“ART TAIPEI 2023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正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盛大舉辦,將持續至10月23日。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瞭解這一老牌藝博會。
01
三十載沉澱
“在上小學、初中時,我就會來藝博會幫忙,從布展開始,搬東西、掛畫。早期,我們畫廊的規模還沒像現在這樣,一切都是親力親為。”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李宜勳在與時尚芭莎藝術對話時說道。這是其畫廊第30次參加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後簡稱ART TAIPEI)——自1992年起,亞洲藝術中心從未缺席過。而畫廊的權柄也已從父母處交至李宜勳兄弟手中。
繼九月的首爾弗里茲與藝術深圳,藝術界下半年的焦點終在十月再次匯聚中國臺灣。相較國際化的巴塞爾、弗里茲及主辦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的The Art Assembly會展集團,ART TAIPEI與其主辦方臺灣畫廊協會更加紮根本土,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該地區的喜好。
它創立、生長於中國臺灣藝術市場的成熟期。上世紀80年代,這裡的民眾平均年收入突破5000美元,做畫廊開始盈利,阿波羅大廈內聚集了超過50家畫廊;1991年,由該地的畫廊從業者組成,臺灣畫廊協會成立;次年,該協會舉辦了首屆“畫廊博覽會”,並在1995年成功轉型為“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由此正式起航。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整個亞洲只有韓國的Kiaf(the Korea International Art Fair)和ART TAIPEI是由畫廊協會舉辦的。剛開始,臺灣地區還沒有那麼多的畫廊來撐起一場藝博會,曾面臨招不到展商的情況,並且那時也沒有國際畫廊進駐。”李宜勳介紹道。
他用“捉襟見肘”來描述ART TAIPEI起步時的狀態。那時,臺灣畫廊協會的工作人員也不過“寥寥幾位”。“藝博會曾經有一屆在華山藝文特區舉辦時都沒有空調。我印象非常深刻,超級熱,所有的畫廊人員汗流浹背地銷售作品。但到了今年,很多畫廊都來參加藝博會,其實很有元氣。”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30年流轉,ART TAIPEI在自我調整與更迭中確立定位、漸趨成熟,歷經金融危機、兩次疫情,甚至畫廊業的代際交替後仍然屹立,併成為了亞洲最重要的博覽會之一。本次,藝博會的規模與陣容更是空前:共144家畫廊參加,76家來自中國臺灣,另有68家來自其他的11個國家與地區,還擁有有史以來最大的展場面積——這無不昭示著ART TAIPEI為邁入下一個十年所進行的部署。
02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對於藝博會呈現的總體風格,藝術家何政宏分享道:“ART TAIPEI風格多元,鹹、甜、苦、辣、酸都有,這對普羅大眾來說是好事。”在本場藝博會中,觀眾理解藝術的成本降低,意味著能夠吸引各階層、教育背景的人群入場。
其中,中國臺灣和日本畫廊仍是大頭——前者佔比53%,後者的比例則能達到24%。卡通、動漫、潮流等日韓審美依然是ART TAIPEI的主流。“臺灣藝術市場對日本藝術接受度很高。”李宜勳解釋道。如上風格相對直接,易理解,擴大了藝博會的受眾群體。
於何政宏來說,本屆藝博會無疑也是成功的。“這次,我的朋友指明要我帶他去看ART TAIPEI,他家剛好在裝修,想買畫。像他這樣一個從未買過藝術品的人要求觀看藝術,說明臺北國際藝博會的品牌形象宣傳是到位的。”何政宏也透露道,整場下來,其朋友消費近百萬元臺幣(約22.6萬元人民幣),買了三件作品。而臺北藏家Kelly Woo也提及,她會在ART TAIPEI買作品放在自己公司裡。
價位親民,是ART TAIPEI的另一優勢。相較巴塞爾、弗里茲,甚至五月舉辦的臺北當代藝博會的藝術品均價,本場藝博會中“客人能用二三十萬元臺幣(約4.5萬-6.7萬元人民幣)拿下作品,拎起來就走”。李宜勳提到。而亞洲藝術中心帶來藝博會的作品價格也非高企。“這會吸引來很多消費型的年輕人。”但只有進場,他們才可能逐漸被轉化為購買嚴肅、學術性藝術品的藏家。“這是一個過程。”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目所及處,ART TAIPEI正吸引著大陸及臺灣藝術行業的目光。今年,藝博會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作為連接兩地的關鍵橋樑;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的海外藏家被邀請參加藝博會,接連的Party營造出藝術盛事的氛圍。
“其實,本地老一輩藏家並不喜歡Party,普遍是看完展就早早回家,但主辦方還是希望能為海外藏家提供各式活動。”李宜勳說道。“從硬件和軟件來看,這一屆藝博會的舉辦都是極其用心的。”
亞洲藝術中心於ART TAIPEI(上);ART TAIPEI現場(下),2023年
03
堅守與拓進
>>>滑動查看作品
圖1-5: 拉拜·伊勇《母親的身體》、武玉玲《大地的心跳》、伊命·瑪法琉《人類下一個殖民的目標》、尤瑪·達陸《如生之初》與米類·瑪法琉《圖紋世界系列2:一畝田》,展出於ART TAIPEI,2023年
除此之外,本屆藝博會帶了諸多嶄新技術以響應時代趨勢。Kelly Woo參加過十屆ART TAIPEI,對她來說,最驚喜的部分莫過於藝博會緊隨技術發展與生態保護話題做出的創新舉措。
譬如“藝術品收藏結合碳權”的新型交易模式,以此方式促進企業購藏。“如果你買了500萬元的作品,畫廊會願意拿出交易額中的10%來買碳權。雖然好像還沒有成交,但博覽會倡導畫廊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好的。”Kelly解釋道。實際上,ART TAIPEI亦加入了由倫敦畫廊從業者與弗里茲藝博會聯合組建的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 GCC)。
“新事物都很有趣,並且我看到很多新概念的呈現。”就如主辦方對“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水墨特展&文化數字雙生應用平臺”的採用,會在銀幕上展現水墨作品,最大範圍內讓觀者能夠觀賞藝術,亦減少了多地運輸對藝術品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損害。
ART TAIPEI現場,2023年
多元、親民、老牌,這便是ART TAIPEI塑造的品牌形象。少了嚴肅藝術的距離感或勸退人的藝術品價格,場內的新技術亦切題時代——某種程度來講,該藝博會的定位相當“本土”。無論是作為藝術普及或消費場所,“它都代表了中國臺灣現在的藝博會的狀態:吸納未曾想過收藏藝術品的人進場。”何政宏總結道。
編輯、文 於明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