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Netflix開始“琢磨”廣告之後,其他視頻流媒體平臺也開始有樣學樣。繼迪士尼之後,亞馬遜方面也計劃於明年初在其Prime Video視頻流媒體平臺投放廣告,而且亞馬遜高管更是要求廣告商承諾將在這項服務上投入大量資金。
根據廣告業相關人士透露,在與一家全球性大型廣告公司的會議上,亞馬遜高管要求後者承諾在2024年向Prime Video投放超過1億美元廣告。在與一家規模較小的廣告公司的溝通中,則要求獲得超過5000萬美元的投放承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馬遜如此激進的要求也表明了其對Prime Video的廣告業務前景充滿信心。
事實上,早在今年夏季,亞馬遜就曾被《華爾街日報》爆料計劃為Prime Video推出含廣告的不同訂閱服務,用戶如想保持無廣告觀看,可能會需要支付更高的費用。從目前來看,亞馬遜可能最終會決定向現有Prime會員播放廣告,然後提供“支付更多費用以獲取無廣告”的方案,但用戶也可以選擇每月支付2.99美元來免廣告。
亞馬遜選擇擴大廣告業務這件事,其實並不令人意外,畢竟隔壁的Netflix在向廣告敞開懷抱後,已經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根據Netflix方面公佈的202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其營收為85.4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79.26億美元相比增長7.8%,淨利潤為16.7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3.98億美元相比增長20%。其中,Netflix含廣告會員在第三季度環比增長近70%,無疑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Netflix做得,亞馬遜自然也可以。得益於亞馬遜Prime會員的龐大規模,作為Prime會員福利的Prime Video僅僅在美國市場就擁有1.15億月活,是美國僅次於YouTube和Netflix的第三大視頻流媒體平臺,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廣告投放場景。無論是用戶在Prime Video上選擇看廣告、還是花費2.99美元免除廣告,都意味亞馬遜將以此實現其在電商業務以外的廣告收入增加。
一個很有趣的現實是,以往在國內用戶眼中對用戶更友好的海外互聯網企業,在這兩年裡都不約而同地開始對用戶體驗進行了負優化。Netflix、亞馬遜、Disney+、Hulu等視頻流媒體平臺紛紛開始加入廣告,谷歌的YouTube更是對用戶執行起了二選一,要麼就選擇乖乖看廣告、要不就付費訂閱YouTube Premium免廣告。當然,最過分的莫過於如今馬斯克麾下的X,新用戶未來甚至還得交1美元才能發帖、點贊。
如果只有某一家企業選擇這樣做,還可以用吃相難看來形容,但不同類型的海外互聯網企業集體撕下偽善的面具,背後顯然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我們看來,從Netflix、亞馬遜到YouTube、X,這一批互聯網產品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互聯網的規模效應在它們身上已經逐漸開始失效。
眾所周知,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成功方法論是什麼?當然是燒錢跑馬圈地,擠死所有競爭對手形成事實上的壟斷,然後再收割市場。這是因為互聯網平臺的規模效應比傳統行業更強,由於互聯網產品的開發成本幾乎是固定的,超低的信息流動成本讓互聯網服務每增加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幾乎趨近於零,所以隨著用戶的增加,每一位用戶對應的平均成本就會持續下降。
然而此前在PC互聯網時代的經驗,在當下這個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已經出現了失靈的跡象。如今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出現,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並不適用於規模效應,它們的邊際成本並不為零。比如說視頻流媒體服務,儘管有CDN(內容分發網絡)的存在,但視頻流媒體平臺想要將視頻內容輸出到用戶端,依然還需要大量的流量資源。
同理,X這類提供圖床、視頻服務的社交網絡也同樣成本較高,而且相比於其他互聯網服務,X還有著高昂的運營維護成本,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會搞出一連串不僅不利於吸引新用戶,反而將老用戶往外推的政策。而視頻這種承載信息密度較低的媒體在成為當下互聯網世界的主流後,就讓互聯網服務的邊際成本一路走高。
所以歸根結底,當下的網民與二十年前的網民幾乎不是一類人,前者對於信息、內容的消耗速度是指數級的提升,以至於維持互聯網服務的運營成本龐大到單一中心化服務商不堪重負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Web3.0概念會在前兩年走紅的關鍵,因為只有所有人都為自己的需求而付出存儲和算力,讓每個人的設備都成為服務器,才能將整個網絡的計算壓力平攤到所有人身上。
可當下的情況,是Web3.0根本還連個影子都看不到,但傳統互聯網服務的運行模式在特定領域已經難以為繼,也逼得亞馬遜、Netflix、X用強行增加收費手段的方式,來維持業務的存續。
如何讓摺疊屏手機繼續“向上”?OPPO是這樣做的
OPPO Find N3產品端大幅調整的背後,原因其實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