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小傳29:張澤生丨重視脾胃調理,善用甘溫和中取效

醫者生平


張澤生(1895—1985),字掃塵,號樹霖,江蘇丹陽人,中醫內科專家。

1913年從師同邑名醫張伯卿,三年後師亡,又從學於孟河名醫賀季衡。賀氏為清末名醫馬培之高足,醫名顯盛一時,從學者甚眾。張老聰明穎悟,篤志善思,獨得業師垂青,前後六載,盡得薪傳。業成,懸壺丹陽濟人,不幾聲譽鵲起,三十年間,活人無數。

1956年奉調來寧,主持江蘇省中醫院內科工作。先後任江蘇省中醫院內科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和常務委員等職。1978年晉為教授。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我國首批中醫博士學位導師。

張老治學嚴謹,不尚浮誇,十分重視臨床實踐。常倡讀書應由博返約,理論聯繫實際。凡與醫有關的書籍,無不留意博覽。

而一生所重者,為石頑和葉桂之學,對《張氏醫通》、《葉天士醫案》反覆披閱,深加研究。在其醫學生涯中,前期著力於溫病雜證的研治,多師法葉氏而加以變通,辨證細膩準確,用藥精練輕靈,屢起危殆。對溫病治療中運用透洩、養陰等法則尤多發揮。

後期又側重脾胃病的治療研究,上溯《靈樞》、《素問》,下迄各家,多加採擷,結合臨床予以發揮,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看法。

臨床經驗


他非常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主張外感祛邪,強調扶助胃氣,不宜濫施攻伐,殘傷胃氣而自潰堤壩邪氣既衰,亦應儘早扶助胃氣,以利邪盡而不復燃。對於內傷雜證,更是處處著眼脾胃,分清主次緩急,妥為調治。

用藥善於甘溫和中取效,強調溫而勿燥,滋而勿膩,補而勿滯,並注意調理升降,潤燥至濟,散收兼蓄,慎用開破耗氣傷津之品。

在對萎縮性胃炎的研究中,認識到本病屬於胃陰不足者較為少見,而以中虛氣滯為主,大膽採用甘溫補中為主,少佐辛香行滯之品,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一認識,已被眾多的臨床實踐所證實。

對於中醫藥治療腫瘤,也總結了一些規律。如他認為食道癌、胃癌初期病多在氣,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鬱為先;中期氣滯痰淤為主,治療宜理氣化痰祛淤,並注意扶正;晚期則屬正氣衰敗,治療宜甘涼濡潤或益氣溫潤。

用藥中還常配用單方和驗方,對於控制病情發展和改善症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張老耕耘醫壇七十春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精通內科,而且對外、婦、兒科也頗有造詣,擅長於疑難病證的治療。

惜忙於診務,無暇著述。已出版的著作有《萎縮性胃炎辨證論治》、《溫病分證辨證》、《張澤生醫案》。其治療脾胃病的經驗,已輸入電子計算機,正繼續為廣大病員服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