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名家楊藝農:治小兒發熱,我總結了這“六法”與“六禁”

兒科名家楊藝農:治小兒發熱,我總結了這“六法”與“六禁”

中醫書友會
第36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為楊老總結的治療兒科溫病發熱的“六法”“六禁”,另外由於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的特點,發熱易並見抽風、虛脫等。這些綱領性的治療法則,大家要深刻領悟,靈活運用。(導讀/依伊)

—本文約2800字,預計閱讀8分鐘—

關於發熱疾患辨證用藥的幾點體會

作者/楊藝農

簡介:楊藝農,字育才,北京市人,生於1900年,卒於1969年。其父楊納庵及伯父皆業醫。楊藝農中學畢業後,即隨父學醫。1923年正式開業。1951年參加北京市預防醫學班學習,同年參加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北京市第一中醫門診部工作,1956年調北京中醫醫院兒科工作。他精通各科,尤以兒科擅長,在北京東城一帶有“小兒楊”之稱。代表其臨證經驗的論文多篇刊登於《北京市老中醫經驗選編》中。

發熱是一個症狀,不是一個獨立的病。在很多疾病中,輕的如傷風、感冒、咳嗽;重的如乙型腦炎、中毒性痢疾;其他如肺炎、麻疹、水痘、猩紅熱等傳染病都有發熱的症狀。

所以對於發熱一證,必須通過四診,審證求因,才能正確地辨證用藥。根據個人臨床體會,將發熱疾患歸納為六法、六禁,茲介紹如下:

六法
(一)解表
一般發熱疾患,病初多有表證,所以必先解表。常用方劑,如:桑菊飲、銀翹散、藿香正氣散、杏蘇散、蔥豉湯等。可隨證選用。麻疹、水痘、風疹等傳染病初起,皆可用解表法,使痘疹透達於外。所以解表法為治療發熱性疾患初期常用的治法。
(二)清熱
發熱多屬陽證,火邪偏盛,因此清熱法為退熱主要方法。常用藥物如: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薄荷等。常用方劑如:白虎湯、三黃湯、梔子豉湯等。對於退熱確實有效。
白虎湯已被認為治陽明高熱的最佳方劑;三黃湯清熱之力也較強。梔子能清三焦火邪,薄荷辛涼退熱,也能健胃(有人認為薄荷發汗,據著者多年臨床體會,薄荷發汗作用極微)。
又清熱方劑中有加參之例,如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也有虛人用人參湯送下清熱劑的規定,為清熱方劑中佐以補益之品,扶正祛邪,使熱速退。
(三)解毒
熱過甚則為毒,因此清熱與解毒二法常配合應用,不可截然分開。常用解毒藥物如: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甘草、地丁、黃連、紫草等,常用方劑如:普濟消毒飲之治大頭瘟,清瘟敗毒飲之治斑疹等。應特別指出,大青葉、板藍根二藥,解毒退熱效高價廉。
(四)開竅
溫疫熱邪入裡,傳入心包,多見神昏譫語,舌謇,肢厥等證,如乙型腦炎、中毒性痢疾等病,宜用抗熱牛黃散(原安宮牛黃散)、至寶丹、紫雪丹(或綠雪散)之類芳香開竅,清熱化濁,三藥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
如牛黃散最涼,退熱力較強,用於高熱而神昏譫語者為宜;至寶丹退熱不如牛黃散,但最通神明,適用於神昏嗜睡;紫雪丹則退熱開竅,兼有解毒緩下作用,宜用於譫語狂躁,大便秘結者。
又三藥除開竅、通神明、治熱入心包之外,對於其他熱邪入裡所發高熱,如:感冒、肺炎等配合湯劑應用,效果也很好。
(五)緩下
一般發熱疾患,若大便秘結,可於退熱劑中兼用緩下之藥(有虛脫者除外),則收效迅速。又如麻疹初起,原則上不用下劑,但如裡熱過盛,食滯不清,可使疹出遲緩,煩躁不安,若稍用級下之味,使大便通調,則伏疹迅速透達。
(六)養陰
發熱疾患,多屬陽邪,勢必消爍陰分,所以得病四、五日後,熱邪入裡,而見口燥咽乾,舌苔幹黃,舌質紅絳或舌紅少苔等,為熱盛傷陰之象,宜用養陰藥物。如:生地、元參、麥冬、沙參、玉竹之類,養陰兼以退熱,則陰復津生而病告愈。主要方劑如:清營湯、沙參麥冬湯、增液湯等。
六禁
(一)禁表發太過
一切發熱疾患多有表證,用藥宜先解表,使病從汗解。但必須注意發表不可太過,以免汗多,輕則津液受傷,重則大汗亡陽,變證叢生。且汗多表虛,衛氣不固,表反不解,此亦臨床常見。
(二)禁養陰過早
養陰為退熱方法之一,已如上述。但必須用於熱邪入裡,陰液耗傷之際,此二者為用養陰藥必備條件。若表證未解,陰液未虧,濫用養陰之劑,則易生弊病。在咽喉腫痛、痧疹、大頭瘟等為害尤大。
須知養陰有滋補之意。溫疫初起,只宜解表清熱解毒,將病邪迅速驅除,自能保存陰液。若表邪未退,毒火熾盛而用養陰,能使發熱轉劇,毒火更熾。且用養陰藥太過有膩肺害胃之弊,對於痰涎壅盛,胃納不佳或腹瀉者,更應注意。
(三)禁香燥散氣
香燥藥品對於溫熱病之發熱毫無退熱作用,且有爍陰之弊。故杏蘇散、藿香正氣散之類,在感冒用之尚無大害。在溫熱病則以不用為佳。
(四)禁過用寒涼
溫熱病用寒涼之品是為正治,但也應根據病之輕重、熱之高低而定劑量之大小。若不問一切而過用寒涼,則犯寒涼遏抑之弊。在麻疹初起能令疹出遲緩。在項腫頤腫能令血脈凝滯,腫毒不消。又如生石膏、梔子、紫雪丹之類,皆有輕瀉作用,在腹瀉患者也應注意。
(五)禁峻瀉傷正
發熱疾患,大便宜通調,若大便秘結,可用緩下之法,不可峻瀉,以免洞洩不止。故用瀉劑須掌握用量,使邪去而正不傷。
(六)禁溫補助邪
發熱多屬陽邪,服溫補之劑則能爍陰助熱,留戀病邪,為害甚大。故溫疫諸證,除病在下焦,陽氣已虛,確有寒溼之外,一般禁用溫補。又如溫病後久痢,《溫病條辨》雖有參茸湯、參芍湯等方,用時也應慎重。
與發熱有關的幾個問題
(一)抽風
幼兒高熱引起抽風,在臨床上頗為多見。關於治法,首先要抓住主證辨證施治,如當麻疹皮疹不出則急用託表;因熱度過高則速用退熱;有表證則宜解表;因傷食則宜攻下。
此外,可兼用一般熄風藥品,如鉤藤、桑葉、菊花、天麻、天竺黃、薄荷等,標本兼治。有人對於抽風主張用全蠍、蜈蚣類藥物,全蠍尚可應用,蜈蚣則腥臭惡劣,服之倒胃,易發生嘔吐,且定抽作用並不明顯。以不用為佳。
1956年秋,楊老醫生曾治療乙型腦炎患兒30餘名無一例應用蜈蚣者,同樣取得較好效果。
(二)虛脫
有些患兒因高熱或汗多引起虛脫,面色蒼白,手足厥冷,脈細數無力,精神不振,喘促鼻煽,自汗等。此時應先治虛脫,可用生脈散或獨參湯。待虛脫好轉後,仍治本病。
(三)下劑的劑量及種類
用藥必須按病勢輕重、年齡大小而決定劑量之大小。應用下劑尤應注意,用量太小,則藥力不夠,難以取效;太大則損元氣、傷津液。據著者多年經驗,對發熱疾患,以大黃最佳,有通便降熱作用。
用量

一歲:每日1克~1.5克;

四歲:每日1.5克~2克;

六歲:每日2克~2.5克;

八歲:每日2.5克~3克;

十二歲:每日3克~5克;

成人每日約6克,以達到緩下的目的。

其次,元明粉對於習慣性便秘,或大便不暢者最佳。用量比大黃約大半倍。

此外如增液湯、瓜蔞、白蜜、火麻仁等,皆為陰虛體弱患者之緩下良劑。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名老中醫經驗全編 上》(1994年)丨編者/北京中醫醫院、首都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老中醫經驗全編》編委會編作者/楊藝農整理/呂敏華薦稿、責編/居業排版/十三丨校對/周能漢丨二校/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