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龍說得對,演員最終拼的是理解力

朱一龍說得對,演員最終拼的是理解力
《河邊的錯誤》上映後,不出意外獲得了很多“看不懂”的評論。

片方在映前就一改之前的跑廳宣傳策略,把宣傳動作變成了走進高校的深度座談交流。儘管電影以“沒有答案”為slogan,但觀眾們還是對電影中的很多意象與隱喻有好奇心,在北大的那場交流中,朱一龍就給大家分析了馬哲夢境中燃燒的攝影機那場戲。

他是這麼說的:“為什麼去撲滅這個攝影機?如果把馬哲比作是一個導演的話,他此刻在掌控所有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他發現他掌控不了了,在攝影機裡的人不管多鮮活生動,攝影機永遠是冷靜與剋制的,我覺得象徵著一種真實,一個現實的東西,所以最後馬哲緊抓著攝影機像一個救命稻草一樣,把它撲滅可以從虛幻的世界回到真實的世界。”

聽完他的回答後,筆者的腦海中閃現了很多影視劇發佈會上,談到角色理解時支支吾吾答非所問的藝人。一個好演員區別於其他人的特質或許就在此:對於角色與戲劇是否有感受與理解力。

朱一龍幾年前就說過,演員最終拼的是理解力,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二十多年前,電影《花樣年華》在多倫多電影節的發佈會上,張曼玉面臨了這樣一個問題:導演在電影結尾加上了一段戴高樂訪問柬埔寨的鏡頭,是否有什麼政治隱喻?

當時的張曼玉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見地的回答:“他是想擴展那個世界,因為這部影片一直像個顯微鏡,觀察著世界上的這兩點塵埃,在顯微鏡下,這兩個人可以很重要,但是在歷史上卻無足輕重,到了影片的結尾,他拉遠鏡頭,告訴我們世界很大,還有其他事情發生,他們之間發生的事很小,很個人,就像是鏡頭的拉近和拉遠。”

這段回答在社交媒體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重新翻出引發熱議,觀眾們驚歎於張曼玉解讀的深度與格局。

為什麼張曼玉能成為最成功的華人女演員?從這段回答中可以管中窺豹,演技絕不是一個純技術活,更是演員對於每一場戲言外之意的理解,只有理解到位了,才能表現出來。


近些年,一些優秀的演員時常被提問好演技是如何煉成的?但很多演員首先想探討的是,演技這個東西是否存在。

比如在姜文看來,演技存在,“但這個東西不是存在於演員隊伍裡的,是存在於智人,一旦離開了自己的被窩要出門,就在演技當中……符合你的身份也好,符合你的願望也好,都是一種演技,一種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演員沒有超出這個範疇,一樣的。”姜文認為,小孩子就是天生的演員,在不同的人物關係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表現,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演技,而那些能被人看出來的演技往往是不靠譜的、偽裝的演技。

姜文說,“好的表演藝術家是通過一個角色表達很多他想表達的東西”。只有內心充盈才能有東西可往外輸出與表達,演員的身體就像容器,要吸納足夠多,才能承載足夠多。

“叔圈頂流”於和偉在談到演技時,說的也都是表演之外的東西,“表演更重要的還是你對人的認知,你的思維方式,你理解的人物關係,甚至你的世界觀,有了這些的差別,我覺得你的表演可能不一樣。”

中央戲劇學院的院長也曾表達過,一個演員最後拼的是文化,能走多遠,靠的也是文化,因為表演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和學科,需要紮實的文化素養作為基礎。

文化、理解力、對人的認知……不同的詞彙指向的其實是同樣的意思,就是更往內心深處走的那些東西,才是支撐表演最有力的基礎。

想做一個好演員,首先需要的是認識到這一點,這其實也需要時間。

張頌文曾經分享過,二十年前,有個老演員跟他說,演員拼到最後,拼的是人生閱歷,“當時我不太喜歡這句話,我覺得他沒有教我,但是我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拼的是你的人生閱歷,你對藝術的見解,和你的三觀,這些是一個演員素養的核心部分。”

然後才是如何去形成這些理解力、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

舉個例子,關於自己的理解力是如何培養和形成的,朱一龍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硬要總結的話,可能學習是一方面,還有一個是需要演員很多時候跟自己交流,你需要更多去了解自己,把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去討論出一個大致的結果。”

表演其實是一個開悟的過程,天賦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後期的學習和積累也是必不可少,每一個演員也會有更適合自己的路徑,比如朱一龍的路徑就是與自己的內心交流。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路徑就是去拍更多好電影、合作好的導演,在更有深度的文本里去培養自己的理解力。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文本本身沒有挖掘空間、甚至劇本人設降智的項目,在這些項目裡,演員很難獲得提升。

當年的張曼玉從初期的可愛花瓶逐漸蛻變為演技派,也是因為遇上了王家衛、陳可辛、關錦鵬等作者型導演,作品範圍從純娛樂商業片拓展到文藝片領域,在角色上找到了發揮空間,在表演上慢慢開悟。

如今像胡歌、朱一龍等有大量粉絲基礎的演員,也在參與一些作者氣質濃郁的影片,有人認為明星演員演文藝片是為了拿獎,但其實在這些作品也給了他們感悟角色、人生的空間。

聊到文化、理解力,不得不說現在市面上也存在大量腦袋空空、文化水平欠佳的演員。

近些年多檔選秀節目輸送了大量愛豆,幾乎從經紀公司到藝人都認為唱跳是青春飯,演員這行可以走得很遠,所以紛紛往演員這條職業路徑去轉型,甚至有人認為演戲是一條退而求其次的路,如果有一天不紅就去演戲。

因為有粉絲基礎和一定的知名度,很多愛豆也都獲得了影視劇的表演機會,但最終的戰績可謂是全軍覆沒,獲得認可的人鳳毛麟角,有些人甚至作品幾連撲,眼看著演員路斷。

這些愛豆們基本都是十幾歲就開始訓練唱跳,只接受過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即便是不需要很強理解力的偶像劇的劇本,他們看起來也很吃力。

有人在發佈會上被問起對角色的理解,結結巴巴蹦出幾個詞,然後就說“我也不知道”,有人回答記者提問,結果只是把題幹複述一遍,毫無自己的輸出,我們此處不點名批評,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多年前,演員被稱為表演藝術家,那時候的演員需要有文化有修養。隨著娛樂產業的高速發展,行業逐漸進入劣幣驅逐良幣的階段,業界對演員的要求和容忍度不斷降低。

郝蕾曾經分享,有朋友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找張頌文讓他想想辦法,把孩子弄進北京電影學院去。不僅娛樂圈成為一些“繡花枕頭”的收容站,甚至影視藝術的高等學府也不再神聖。但是,你讀不懂書的人又怎麼能讀懂劇本?

當越來越多的演員和觀眾為這個現象發聲,說明業界和觀眾已經注意到瞭如今的問題。下一步就是如何讓一切重新回到正軌。

有文憑不等於有文化,沒文憑也不等於沒文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娛樂圈已經是最沒有學歷歧視的地方,歸根究底還是需要藝人本身自己重視起來。

無數愛豆在演員這條路上的幾連撲慘況足以警醒大家:演戲不是退路,演得不好會被行業退貨,演員也不是鐵飯碗,只有自己不斷進步才能走得更遠。

在這個過程中,藝人團隊和粉絲都應該督促藝人進步。但如今的情況是,粉絲們幾乎無論看到怎樣的採訪,都會說“我是哥哥/姐姐的採訪粉”,想要他們進步,粉絲首先就該收起自己盲目的愛。有些藝人喜歡立看書人設,結果鏡頭剛挪開,書就立馬被扔在一邊,團隊想要藝人有發展前景,還是少立人設多讓他們上上課吧。

學習不僅是從書本中,演員的理解力也需要從體驗生活和觀察生活中來培養。

娛理工作室今年採訪了一位藝人,問他在體驗角色期間觀察生活的體會,結果追問了三次對方也回答不出任何細節和收穫,所以要麼是根本沒去體驗生活,要麼是白體驗了,無論哪種狀態都很糟糕。

最近在《河邊的錯誤》宣傳期和朱一龍聊天時,他提到自己體驗生活的方式已經開始進階:“我不會把自己目標弄得太明確,我不會給自己壓力太大,頭天去做很多功課定好第二天我要觀察什麼,我們大致安排好了之後,我就儘量沉浸在裡面去感受就好了。有時候你可能越放鬆下來,越去沉靜地享受當下的一種交流和溝通,你可能有些意外的驚喜。”

演員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這麼慢慢拉開的,就連如何體驗生活,其實也需要方法和理解力。

演員最終拼的是理解力,腦袋空空註定眼神是空的、心也是空的,在鏡頭裡所有一切都會無所遁形,高下立現。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