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疑難病三例:2年的倒經、3年的汗閉、20年的便秘,另闢蹊徑有良效

久治不愈疑難病三例:2年的倒經、3年的汗閉、20年的便秘,另闢蹊徑有良效

中醫書友會
第36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三個案例都非常有意思。第一個案例以通腑瀉熱治療倒經,用的方子有瀉心湯、桃仁承氣的意味。第二個案例特別容易誤診,例如易和表證、陽明熱證、陰虛等混淆,作者則通過舌象判斷出是瘀水互結導致水津不布而發熱無汗。第三個作者用四味藥治療便秘,組方格局似乎和痛瀉要方有些類似。這些病案辨證思路靈活,用方精簡,著實令人佩服。(導讀/依伊)


—本文約2800字,預計閱讀8分鐘—

拓寬臨床新思路 另闢蹊徑治頑疾
作者/羅中秋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遇到一些曠日持久、病情複雜、久治不愈之疑難病症。對於此類疑難雜病,按照常規思路和常法治療,一般很難獲效。當另闢蹊徑,採用前無古有的新型方法,每獲意想不到的療效。

筆者在數十年臨床中,凡遇病因病機複雜、症狀怪異難辨,久治乏效之疑難病症,就是遵循著“常法不效則圓機活法,勿執一端,博採眾長,廣開思路”的原則,使眾多頑症痼疾得以治癒。現撮取臨床所得,略舉一、二,以就教於同道。

開後竅以通前竅治倒經
  • 例1:

孫××,女,32歲,農民,1990年3月16日初診。

月經閉止2年餘,屆期而略血或衄血,周餘漸止。多次X線攝片檢查,未見異常,後經本省某醫院婦科通過活檢,確診為“肺部子宮內膜異位症。”迭進中、西藥治療無效,遂來我院中醫科求治。

診見患者形體壯實,面紅目赤,口苦咽乾,少腹脹痛不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而幹、脈弦數有力。

證屬腑熱氣壅,腑氣不通,氣火上燻於肺,從而使肺失清肅,血不得下行,反隨氣火上逆之倒經。蓋肺與大腸二者經脈互為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通大腸即所以瀉肺熱。治宜通腑洩熱以肅肺氣,俾腑氣一通,肺氣肅降則血得下行,吐衄自止,癸水便可行於常道。
調胃承氣湯加味
處方
生大黃(後下)20g,芒硝(兌服)12g,甘草5g,知母、黃柏各9g,桃仁6g,紅花3g,桔梗10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5劑後,大便得通,月事亦行。吐衄未作,少腹脹痛大減,舌紅轉淡,脈弦數勢趨緩。效不更方,原方續進5劑,藥盡,諸症見瘥,再予知柏地黃丸250g,每服8g,日服2次,調理以鞏固療效。隨訪4年餘,諸症未見覆發,月經亦屆期而至。

按:

倒經即逆經,前賢多責之肝經鬱熱或肺腎陰虛,灼傷血絡,血隨氣升,迫血上逆而致吐衄。大凡治法,多以清肝潤肺、涼血止血為主然而對腑熱氣壅所致者,只有先通其腑氣以釜底抽薪,才能使肺復行肅降之令。故用調胃承氣湯推蕩腸胃,洩其鬱熱,暢達氣機為之主。

方中大黃用量獨重,且生用後下是突出其通腑洩熱,清肺瀉火,止血凝血作用。伍知母、黃柏瀉無根之腎火,滋化源之陰液。稍佐桃仁、紅花以活血潤燥,引血下行。參入桔梗揭蓋宣肺,改善宣發通氣功能,以利清肅下降,使肺氣得宣,腑氣得通,則不開竅而竅自開,不通經而經自行矣。

化瘀利水法治療汗閉
  • 例2:

鍾××,男,38歲,1987年7月21日初診。

自訴於1984年夏季因受涼而出現高熱、頭痛、咳嗽等感冒症狀,經某醫用大劑白虎、三黃之類方藥後,感冒症狀消失,但體溫始終波動在37.5℃~38℃之間,全身無汗。雖時值盛夏,依然汗無點滴,煩熱不適,納谷欠佳。經多方治療無效。

並求治於某市醫院,經化驗及X線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給予谷維素、維生素類西藥,並迭進補氣、補血、滋陰、溫陽等方藥治療半年餘亦毫無寸功。

診見:身熱灼手,心中煩躁。舌淡紫、舌下脈絡紫暗粗長,脈沉弦細澀。餘未見異常。審證求因,此屬外感發熱,過用寒涼,寒性收引,致血凝失運,血瘀內阻,瘀兼氣滯,氣滯水不行,瘀水互患不能化生汗液之汗閉。治當化瘀利水,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利氣化。
處方

桂枝18g赤芍、雞血藤各9g,穿山甲6g母草、澤蘭葉、虎杖各12g琥珀6g。
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溫服。
服藥5劑,周身涔涔汗出,體溫降至36.5℃,全身頓覺舒適。藥已見效,守方再服5劑。藥後,遍身汗出如常。病告痊癒,隨訪半年餘,未見覆發。

按:

《醫碥·汗》雲:“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洩則為汗”。


《內經》亦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然血凝失運,血瘀內阻亦無汗也。前賢又有“汗血同源異出”之說。同時,汗又是由人體津液化生而來。汗、血、水三者生理上相依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血行脈中,環周不息,一旦瘀阻則百脈不利。

本例屬外感發熱,治不恰當,導致瘀水互患,不能化生汗液,汗孔閉塞,熱鬱玄府,不得宣洩,故長期低熱無汗。治當化瘀利水,以助氣化為急務

方中桂枝入心、肺、膀胱,在本方中用量獨重,既能透達毛竅、開表發汗,通行血脈以助方中活血通絡之品以化瘀,又能內助膀胱氣化;赤芍、雞血藤活血通絡祛瘀;穿山甲性善走竄,徹上徹下,無處不至,能化瘀通絡、利九竅;益母草、澤蘭葉、琥珀、虎杖既利水滲溼又活血化瘀為瘀水同治之藥。

諸藥合用共奏化瘀利水、通行血脈、開達毛竅之功。從而使血運正常,膀胱氣化水行,以助汗源,汗源得充,鼓動有力,毛竅通利,水津四布,故服之則汗出乃愈。

加味左金丸治療頑固性便秘
  • 例3:

××,男,55歲,於1995年3月27日就診。

自述患便秘20餘年,3~4日一行,每當臨廁,努掙不下,痛苦異常。遍嘗潤腸、瀉下、通便等中、西藥,雖可痛快一時,停藥後,便秘復作,遂來求治。
刻診:患者形體肥胖,除表情苦楚外,語言、思維正常,舌淡、苔薄黃微膩,脈弦細稍滑。思其大便秘結,雖屢進瀉下、潤腸之劑而罔效,顯系肝失條達,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傳導遲緩,使糟粕穢濁不得從下而出之便秘。非瀉下、通便之劑可奏功,法當調理肝脾、降胃散結。
左金丸作湯劑加味
處方
吳茱萸5g黃連3g枳殼12g,防風9g。
每日1劑,水煎服。
30餘劑後,每日清晨大便1次,呈條狀軟便,囑其按原方隔日服1劑,連服1個月,以資鞏固,隨訪1年無復發。

按:

加味左金丸的通便作用,乃通過調整臟腑功能而使大便通暢。本方能明顯地增強腸道蠕動,從而產生正常的排便反射,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秘療效顯著。患者服用本方後均能逐漸恢復自主排便功能。

方中吳茱萸辛溫芳烈,通血痺、開腠理,升清降濁,開鬱化滯,疏肝下氣,兼能散胃氣鬱結。

據臨床實踐觀察:吳茱萸具有止瀉、通便之“雙相調節作用”,與黃連相伍,辛開苦洩,降胃散結;然,陽明以通為補,是以苦降之藥不可缺也,故以枳殼12g予之,取枳能安胃之義。

從現代藥理研究分析:枳殼可使胃腸平滑肌興奮性增強,並可使胃腸蠕動規律化,從而產生排便反射;佐以防風者,乃防風為理脾之引經藥,可升舉中陽而解肝鬱,肝鬱則脾陷,欲降而先升;與枳殼相伍,升降相濟,陰陽自和,腑氣自順。

諸藥合用則脾旺運健,清者升,濁者降,從而使便秘之頑症得以霍然而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