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品!這些“硬核科技”正在幫助殘疾人實現夢想

杭州出品!這些“硬核科技”正在幫助殘疾人實現夢想

△點擊上圖有福利

“自從坐上輪椅後,這是我第一次嘗試行走。”

“坐輪椅久了,站起來以後我感覺你們都好矮。”

“希望我們國家也能有這樣的儀器。”

這兩天,這條都市快報橙柿互動製作的,阿富汗籃球輪椅運動員在杭州亞殘運村裡穿戴上高科技儀器後再次站立起來的短視頻,全網瀏覽量破億,還一度衝到了全國熱搜第六。

(早前報道:全網播放量上億!13年來第一次站起來,阿富汗小夥在杭州做到了!

網友們紛紛點贊,這樣的暖心時刻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展現了中國科技力量,闡釋了愛無國界的溫暖。

這個幫助阿富汗小夥13年來第一次站的儀器,不僅是“中國製造”,更是由“杭州出品”。來自位於餘杭的“程天科技”研發製造,全名叫作“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復器”。

在杭州,這樣能幫助殘疾人實現夢想的“硬核科技”還有很多。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早在火炬傳遞現場,“程天科技”就已經怒刷存在感過了,是幫沒有雙臂的火炬手舉起火炬。

10月20日下午,在杭州亞殘運會火炬傳遞富陽站上,第4棒火炬手彭超,是上海同濟大學學生,6歲時他因觸電失去了雙臂。

只見他腰上佩戴著一套“程天藍”與“虹韻紫”兩種顏色漸進交融的裝備,腰部位置有個適配器,把火炬插上面,即便是跑動起來,火炬也能立穩。

在大家的歡呼聲中,彭超步伐矯健,將火炬“握在手中”一路小跑,到達交接點後,火炬隨著身體的微傾而略微傾斜,成功點燃下一棒火炬。

這套裝備,屬於外骨骼機器人的一種,是程天科技專為像彭超這樣的無臂火炬手打造的。

用專業術語說,外骨骼機器人是穿戴在使用者身體外部的一種智能機械結構,可將人體感覺、思維、運動等器官與機器的感知系統、智能處理中心、控制執行系統相結合,從而實現改善人體物理機能及提高身體素質等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可穿戴的機器人”。

“研發外骨骼機器人,是我們程天科技的強項。我們一直致力於外骨骼機器人等高科技康復輔具的研發與應用,產品主要從兩個維度來幫助殘障人士。”程天科技創始人王天說。

在康復方面,它能夠配合進行康復訓練,能盡最大可能幫助殘疾人恢復自身的行動能力,比如輔助癱瘓病人行走。

在輔助方面,它可以作為輔助器具提高個人的行動力,拓展能力上限,比如讓下肢截肢患者能夠重新站立。

程天科技的拳頭產品叫“GOGO助力外骨骼”,是一個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它外表看著就像是一個機器人長著小腦袋,整體採用流線型設計,配合腰部、腿部可調節支架以及穿戴系統設計,能夠完全貼合人體身材,穿戴舒適度而且靈活度高。

這個“小機器人”已經在醫院康復科室和康復醫療機構“上班”,幫助脊髓損傷、腦卒中、下肢肌無力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是一位24小時在線的康復治療師。

現在的外骨骼機器人已經為“特殊少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但在王天看來,還大有可能。

“十年前認為外骨骼的終局會是像鋼鐵俠,但現在把外骨骼機器人做成黑豹,甚至隨著腦機接口技術與外骨骼技術融合,未來外骨骼機器人能夠像毒液一樣與宿主共生。”王天說。


數字人手語翻譯“小莫”

AI數字人已經很常見,但你見過會手語的數字人嗎?

落戶餘杭的阿里巴巴公益聯合阿里雲,就研發了一款數字人手語翻譯“小莫”。她穿著深色制服,搭配利落短髮,總是面帶微笑,看上去很是溫柔。

除了高顏值,她還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小莫具備“手語識別”和“手語播報”的雙重技能,可以將自然語言翻譯成手語,也可以識別手語並翻譯成自然語言。

這樣一來,普通人能夠“看懂”手語,聽障人士能“聽見”更多的聲音,實現普通人和聽障人士無障礙的溝通。

“我國有2700萬的聽力障礙人群,在無聲的世界裡,手語就是他們的母語。可在現實世界裡,會手語的人並不多。而⼩莫可以24小時在線,幫助聽障朋友解決溝通交流問題以及信息獲取問題。”阿里雲手語翻譯項目運營林淼說。

小莫能化身為導遊,聽障遊客可以通過小莫錄製的⼿語視頻,來了解各個景點的歷史和⻛貌。⽬前,她已經“出現”在掌上⻄湖西溪微信⼩程序中的無障礙講解中。

在杭州亞殘運會期間,小莫成為大家和聽障人士的翻譯官,幫助聽障觀眾更好地獲取信息,享受無障礙的賽事服務。

未來,小莫會繼續學習更多手語,在更多聽障朋友需要的場合中提供手語翻譯。

此前嘗試主播帶貨的過程中,只要在屏幕上⽅增加小莫⼿語翻譯的畫⾯,不光有主播對商品進行講解,⼩莫也會用手語為聽障朋友講解商品,讓聽障⼈⼠看懂主播講述的內容,極⼤提高了聽障⼈⼠在直播間的購物體驗。

⼩莫還是“公益使者”,她組織了多次“向⼩莫學⼿語”,“⼿語講故事”等活動,向更多人宣傳和推⼴⼿語,喚起社會更多的⼈瞭解聽障群體,喚起社會更多的關注。

怎麼找到小莫?打開支付寶,搜索“小莫”或者“現聲”,她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全球之最的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大家都不陌生,它被譽為是迄今為止開發的最成功的“神經假體”之一,能夠幫助耳聾患者的重新聽見聲音。

但你可能不知道,市面上人工耳蝸多種多樣,來自餘杭的諾爾康卻有全球之最的記錄。

“諾爾康的遠航人工耳蝸,是全球通道數量最多的人工耳蝸,有24+2個通道(電極)數(蝸內24個,蝸外2個)。”諾爾康首席技術官周道民說。

通道多有什麼好處?

通道越多,對耳蝸刺激覆蓋就越多、越精細,聲音頻率表達也會越細緻。這就像手機像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色彩就越豐富,清晰度就越高。

另一個好處是,當耳蝸的一個或多個通道發生故障時,餘下的通道依舊能正常工作,用戶聽聲效果不會受到明顯影響。就好比是飛機的兩個引擎,即使其中一個出現問題,緊靠另一個引擎亦可保證安全飛行。

總而言之,通道多不僅可提高聽聲質量,而且可保障持久聽聲。

“買”東西還是“賣”東西?和其他語言不一樣,漢語漢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聲調語言。若聲調不對,表達的意思極有可能天差地別。因此,準確傳遞聲調也是人工耳蝸的一大難點。

諾爾康研發了漢語聲調編碼策略,這是一種對聲調語言開發的聲音處理技術,可以傳遞更為豐富的聲音信息,能準確識別並傳遞有起有落,有高有低的聲調。

截止到今年9月,諾爾康的產品已經遠銷20多個國家,全球已有超過20000名用戶。

“2011年,公司突破技術壁壘,成功上市自主研發、全獨立自主產權的人工耳蝸系統,打破了國外廠家的壟斷。促使進口人工耳蝸的零售均價由以前的每臺25萬元降到15萬元,而當時諾爾康的產品價格約為每臺7萬元。”諾爾康聽言院院長銀力說。


智能仿生腿

失去左腿的火炬手“跑”著傳遞火炬?

在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火炬傳遞淳安首站,第79棒火炬手葉金燕格外引人注目。

葉金燕是射箭運動員,7歲時因車禍失去了左腿,曾獲得仁川亞殘運會射箭項目金牌。

幫她完成火炬傳遞的,是一條深空灰色的智能仿生腿。

這條智能仿生腿和火炬差不多粗細,看上去有點“瘦弱”,但十分堅固。它不僅讓葉金燕穩穩站立,還能舉著火炬進行傳遞。

這條讓她能夠行動無異於健全人的智能仿生腿,來自餘杭的一家高新科技企業——BrainCo強腦科技。

“想讓義肢更靈活自如,能夠支持人跑動起來,其實很難。”強腦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人體的膝關節十分靈活,傳統義肢很難模仿,更不能實現完全替代。但BrainCo強腦科技的智能仿生腿,可以讓用戶像控制自己的腿一樣控制假肢。不僅可以滿足快慢走、上下樓梯、跑步等日常需要,同時也能做到倚靠放鬆,室內攀巖,自行車騎行,打籃球,使用橢圓機等。

如何實現?強腦科技主要研究“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就是通過技術讓大腦和機器建立連接,實現信息交互。“非侵入式”的意思,指的是不用在人體植入電極,穿戴好設備,通過皮膚就可以捕捉神經活動信號,從而實現對外部設備的控制。

“通過這項技術,可以讓科幻世界的機械義肢變成現實,讓因外傷或疾患致殘的殘疾人,能夠獲得再次行動的能力。”

今年2月起,葉金燕就開始佩戴這條仿生腿。現在已經和這條“新左腿”配合十分默契,活動更自如,站立也更穩固。

為了讓葉金燕在火炬傳遞過程中有更好的體驗,從9月初開始,強腦科技的技術團隊每週都會陪葉金燕進行深度訓練,幫她調節參數,讓仿生腿更適合她的使用習慣,並且逐步調整她因常年佩戴傳統義肢造成的步態問題。

據中國殘聯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400萬人患有肢體殘疾。寫字、用筷子吃飯等動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輕鬆就能完成,而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項大挑戰。

“而強腦科技就是通過科技,為肢殘人提供新的康復途徑,幫助他們重新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強腦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智能仿生手

這也是強腦科技的“代表作”,有10個活動關節和6個驅動自由度,能實現5根手指的獨立運動和手指間的靈活操作。

有多“神奇”?

橙柿互動記者曾體驗過“互動版本仿生手”。先戴上互動臂環,貼緊手臂後,電腦屏幕裡的肌電和神經電信號顯示圖就有了變化,原本平緩的波浪有了起伏。臂環上裝滿了傳感器,那是用來採集肌電和神經電信號的。

這些聰明的傳感器,能倒推大腦的行動,猜出你下一步想做什麼。也就是說,能“感知”人類大腦的想法,從而幫助人類實現用意識控制手臂動作。

大概1分鐘後,仿生手就動了一動:信號採集完成了。記者緩緩握拳,仿生手也跟著緩緩攥起了拳頭,再慢慢張開,仿生手也伸長了五指。不管怎麼做,仿生手都會乖乖照著做。

 “這只是互動版的仿生手,殘障人士用的都是定製的,能真正實現‘手隨心動’。”強腦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智能仿生手更“神奇”的還在於,能不斷學習、進化,更快、更精確地瞭解佩戴者的想法。2019年,這款智能仿生手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年度“百大發明”之一。


會“讀心術”的頭盔

曼安智能的MindAngel(心靈天使),像一個頭盔,會“讀心術”。

戴上這個頭盔,它就能讀出你在想什麼,再把指令轉化給如電視、空調等第三方設備,從而實現“用意念控制物體”。

舉個例子,殘障人士坐在輪椅上,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只要想著“我要吃蘋果”,正在逛超市的家人或者朋友就能在手機上收到他“發”出的短信。

另外,殘障人士還可以用意念移動輪椅,去開空調、轉檯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這個“意念頭盔”也能讀取聾啞人想說的話,通過音響設備,實現與人交流。


智能導盲犬

亮相杭州亞殘運會淳安站火炬傳遞活動的智能導盲犬,來自宇樹科技,是一個工業級四足機器人,名叫“B1”。

B1有什麼本事?

它能適應多種路面,非常防水,超大負載。更重要的是,B1還配備了先進的雷達和視覺技術,有著高精度的環境感知和導航能力。

在火炬傳遞中,B1就為視障火炬手提供了精準的自動導航,並實時播報相關路況信息,幫助火炬手迅速瞭解道路狀況。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周辰璐 林建安

通訊員 徐穎 譚琴 楊成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