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弼臣:“參蘇飲”在小兒感冒中的應用

劉弼臣:“參蘇飲”在小兒感冒中的應用

中醫書友會
3679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參蘇飲是治療虛人外感風寒的,在臨床不一定非用人參不可,有時可以不用,或以太子參取代。(導讀/千誠)


—本文約2700字,預計閱讀8分鐘—

“參蘇飲”在小兒感冒中的應用

作者/劉弼臣

簡介:劉弼臣1925-2008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兒科專家,是中國中醫兒科學的奠基人之一。14歲拜姑父孫謹臣為師,師授以醫名“弼臣”,遂成為兒科“臣字門”第五代傳人,從事中醫兒科醫療、教育、科研工作達60年之久,醫德高尚醫術高超,國內譽為“東方小兒王”。

代表論著:《醫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訣白話解》、《幼科金鑑劉氏臨症發揮》、《中醫百病自我療法叢書·百日咳》、《劉弼臣臨床經驗輯要》、普通高等中醫院校協編教材《中醫兒科學》(主編)等。

我在治療小兒感冒中會經常用參蘇飲這張方子,這是一張中醫治風寒感冒咳嗽的一個經驗效方,靈活加減,臨床會取得很好的療效。

《醫宗金鑑》風寒咳嗽:“小兒脫衣偶為風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衝塞咽膈,發為咳嗽,鼻塞聲重,頻唾痰涎,先以參蘇飲疏解表邪。

小兒風寒感冒經常使用其方加減,參蘇飲雖以人參、蘇葉命名,但在臨床不一定非用人參不可,有時是可以不用的,或以太子參取代。小兒之體“易虛易實”,用藥得到與否,是有關係的。

一、參蘇飲的組成

參蘇飲所組方為人參、蘇葉加二陳湯加葛根、木香、前胡、桔梗、姜、棗。

其中蘇葉,入肺、胃、脾三經,為辛溫解表藥,能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毒。用其溫散,解肌發汗,祛風寒,寬中治脹滿,消痰利肺,溫中止痛。前胡,入肺、脾二經,宜肺清熱,止咳化痰,治頭痛,發熱,咳嗽,有去火痰實熱,開降逆氣結滯,藥性苦辛微寒。葛根為脾、胃經藥,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透疹的作用。主治發熱、頭痛、口渴、下痢、腹瀉等證,善入陽明經,以其氣輕,專於解表發汗,此藥涼而甘,對溫熱之時行疫疾,熱而兼渴者最良,不似其他解散之藥多辛熱。

此方可以這樣理解,蘇葉、前胡、葛根有解肌宣肺,清熱止咳、化痰的作用,辛溫合用,結合二陳湯之燥溼化痰,虛人外感加人參,還有枳、桔開提肺氣,故對於外感風寒,體質偏弱者所引起的咳嗽,具有較好的作用

結合臨床,重點在於辨證,縱使同一樣的風寒,而不同體質的患兒,又有不同的感受,在用藥方面,靈活掌握,隨證加減,不可拘泥。

二、醫案舉例

在現代兒科臨床中,用於病毒性感冒及胃腸型感冒較多見,茲舉例如下:

1、感冒

  • 病案一

李某某,男,6歲,初診日期2005年11月15日。

患兒幾天來,午後一直出現低熱,身痛無汗,鼻塞流涕,怕冷,乏力,曾在該區醫院就診,診斷為病毒性感冒,給予對症治療,具體用藥不祥,用藥後症狀可緩解,但復又出現低熱,症狀反覆出現,遂來就診。

刻下症:體溫37.9℃,發熱前有惡寒、怕冷之象,手足尖微涼,流涕鼻塞,面白、乏力、納差、渴不欲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稍無力。

證屬體虛外感,邪遏於表,宣散不透。

治療以益氣解表,透邪調中,方用參蘇飲。

處方

太子參10克,蘇葉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陳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焦三仙各10克,板藍根10克,生牡蠣15克(先下),浙貝5克,柴胡6克。

三劑,每日一劑,早、中、晚飯後半小時服用。

二診:服上藥後,身熱退,形寒肢冷已解,納食漸好,頜下淋巴結變小,舌質淡,苔薄白。處方如下:

處方

太子參10克,蘇葉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陳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焦三仙各10克,生牡蠣15克(先下),浙貝5克。

三劑,體溫正常,諸症悉除。

  • 病案二

陳某,女,5歲,初診日期:2006年3月30日。

患兒屬於易感兒,體質較差,昨日感受風寒,出現流涕,咳嗽,腹痛,噁心,嘔吐一次,大便稀,一天便3次,時時欲嘔。今晨急來門診就診。

刻下症:精神倦怠,面色蒼白,咳嗽,頭痛,流涕,噁心嘔吐,大便稀,腹痛,舌質淡舌苔白,脈象緩。

診斷:感冒(胃腸型感冒)。證屬於:感受風寒,表裡同病。

治療扶正益氣,消導和中,參蘇飲加減。

處方

太子參10克,紫蘇葉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桑葉10克,前胡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神曲10克,木香3克,葛根10克,姜皮1克。

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飯後半小時服用。

二診:用藥後,精神好轉,頭痛消失,無腹痛,不再噁心嘔吐,咳嗽減輕,舌苔白,脈象緩。清除餘邪,再服原方。

處方

太子參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炒白朮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茯苓10克,枇杷葉10克,前胡10克,大棗5枚,生薑2片。

按:

此例患兒為虛人外感夾滯,表裡同病,不是單純的體虛外感,治療必須扶正達邪,表裡雙解,才能切合病機。

二、肺炎

  • 病案

季某,女,3歲,初診日期:2005年3月4日。

患兒10天前,開始常出現發熱,體溫39.5℃,咳嗽,流清涕,及時就診收入院治療,當時可見:精神差,面色紅,呼吸氣促,鼻翼煽動,咳嗽,咳痰不爽,小便黃,大便正常。查體:體溫39.2℃,咽部稍紅,雙肺聽診可聞及細小水泡音,以右肺較明顯,檢查見:白細胞16.5×10⁹/L,中性粒細胞0.62,淋巴細胞0.38,X光片見雙肺紋理增粗,可見細小斑片狀影,以右肺明顯。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給予吸氧,抗炎,化痰,退熱等對症治療。

1周後症狀有所改善,未出現鼻翼煽動及呼吸急促,但體溫仍波動不穩,咳嗽加重,咳痰不爽,不思飲食,大便呈稀水,每日便4~5次,舌苔白而膩,脈象細弱。家長慕名來求診。

診察患兒,考慮為病久體虛,溼痰內蘊,肺氣失宣。

治療以扶正氣,肅肺化痰,方用參蘇飲加減:

處方

太子參10克,紫蘇葉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五味子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炒萊菔子3克,乾薑1克,大棗5枚。

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飯後半小時服用。

二診:用藥後,身熱已解,精神好轉,食慾振奮,咯痰爽利,咳嗽減輕,舌苔白,脈象緩。

處方

太子參10克,杏仁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桔梗3克,蘇子3克,炒萊菔子3克,枇杷葉10克,前胡10克,大棗5枚,生薑2片。

按:

本例患兒,初期本屬於感受風寒,肺氣鬱閉,水液輸布無權,凝聚為痰,痰阻氣道而咳嗽,本應投以辛溫開肺之劑,但卻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乃致患兒陽虛體弱,痰溼內生,復感外邪,所以必須給予扶正達邪,表裡雙解,才能對症治療。

太子參、乾薑益氣溫陽;蘇葉表散外邪;枳殼、桔梗開提肺氣;蘇子、炒萊菔子,橘皮、半夏降氣化痰止咳。

7劑後症狀平息,繼續以益氣理脾和中調之,諸證悉除。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劉弼臣用藥心得十講》丨作者/劉弼臣 整理/王樹紅薦稿、責編/居業排版/千誠丨校對/呂俊二校/王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