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這位患者年齡並不大,生於1975年。去年冬季感新冠後,在北京地壇醫院治療,當時恢復得挺好,但春節後,就感覺有痰咳不出來,而且痰漸漸竄到後背,一咳,背部有痰的位置就很痛,胸口也發堵發悶,非常難受。
為此她跑了很多醫院,做了很多檢查,也沒有治好。9月份來到我這裡。
我仔細詢問她的病情:一直以來睡眠都不好,平躺時感覺痰堵在胸口,側臥時感覺痰在後背。每天早上,起床後大便時,鼻子就開始大量流出清白粘稠的鼻涕,然後開始胸悶,想咳嗽,一咳嗽後背就痛,感覺那裡有很多痰,但咳就是不出來。鼻孔乾燥。最近一直靠醫院開的一種噴劑,噴入鼻孔,以緩解症狀。
雖說“痰隨氣走,無處不到”,但是痰到了後背,我也見得少。好在,中醫的好處就是積澱深厚,好幾千年,歷代先賢積累了大量的病案,總結了無數經驗,總會給我們啟發。
這其實仍然是胸痺,只是表現形式略有差異。胸痺有“痛引胸背”或“背痛徹胸,胸痛徹背”的說法,說明胸背是相通的,一般情況下的胸痺,只能感覺到痛,但在敏感或病重的人那裡,就能感覺到痰了。
胸痺往往因為陽虛,新冠疫邪傷陽,現在脈象沉滑,舌淡紅苔,且前段時間自覺舌頭大,喜飲熱水,晨起鼻涕不斷,都是陽虛之象。陽虛則寒,寒則凝,凝則滯,所以痰滯於肺中,肺氣不利,就生出更多的痰。痰也會尋找出路,可肺氣壅滯,它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出去,就亂竄了,於是竄入背部。背部並無出路,但隨著這條路的打通,還是有很多痰往這裡聚集。
薤白 瓜蔞皮 桂枝 杏仁
茯苓 法半夏 化橘紅 乾薑
白芥子 桔梗 生甘草 五劑
瓜蔞、薤白是治療胸痺的主藥,仲景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桂枝湯等,都是治療胸痺的,有的偏痰盛,有的偏陽虛。我這個方子裡,把桂枝、半夏都用上了,因為其病程久,不但有痰,而且陽氣也不足;又加乾薑、橘紅,溫化鬆動痰飲;杏仁肅肺氣,為痰打通下行的通道;桔梗升提肺氣,為痰打通上行的通道;白芥子化皮裡膜外之痰,可以將竄入背部的痰搜提出來。
服藥後,患者自己覺得背部的痰鬆動了,痰能往外咳出了。服藥第四天,開始減少噴劑。
但依然有問題,見風、受涼則咳嗽,不適。平躺則胸悶,後背發冷,且仍能感到背部有痰。胸痺終於打開了,痰有了鬆動,但陽氣不足,於是我變換方法,加重溫陽化飲的力度,小青龍湯加減:
炙麻黃 桂枝 生白芍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半夏 炙甘草 七劑
藥後病情進一步減輕,已經不用噴劑了。此後調理,都遵上二方加減。
像這樣的病,破冰非常重要,也就是給痰找到出路,但後續調理還需時日,畢竟拖了半年,痰已經形成根據地(古稱“囊窠”)了。此外,尤其不要勞累,要心平氣和,否則,煩勞傷陽,痰隨氣走,仍然會亂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