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藥被稱為四時神藥,能把全身的溼氣都帶走

有一味中藥被稱為四時神藥,能把全身的溼氣都帶走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茯苓又被稱作四時神藥,通過這幾個字,我們體會到茯苓藥性是廣泛的,同時也是平和的。

茯苓功效眾多,但以祛溼為主,如果你這段時間總是覺得乏力,伴有頭面出油、口中黏膩、食慾不振的現象,就可以用點兒茯苓,煲湯或者煮水,不用擔心味道不好,中藥有苦的,有酸的,有鹹的,有辣的,茯苓是個例外,用茯苓煎的水喝起來非常的清爽,就像清水一樣,清水能夠把汙垢沖刷乾淨,像茯苓這樣的就能把體內一些不好的東西帶出去。

很多祛溼的方子裡也都會用到茯苓,可以說茯苓是祛溼藥的典型代表。

溼氣是什麼,通俗地講是不能流動的水,因為不能流動,就會帶來一定的阻礙,換句話說,溼久了必然會阻礙氣機,氣機運行不利,就會引起腹脹。像這種情況,用茯苓加點兒行氣除脹的藥,效果就很好。

我們來看醫聖張仲景是如何開方的,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收錄了一個方子,名為外臺茯苓飲,這個方子不僅祛溼,還能行氣除脹。

外臺茯苓飲:茯苓9克、人參(或黨參)9克、白朮9克、陳皮7.5克、枳實6克、生薑3片

這第一味藥就是茯苓,茯苓是祛溼的,我們說溼氣是不能流動的水,既不能被人體利用,又不能參與正常的水液代謝,而茯苓能加強水液代謝。

水液代謝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膀胱,茯苓能夠把溼氣從身體各處引過來,使其下輸到膀胱,最終隨著尿液一起排出體外。這就是茯苓祛溼的道理。

陳皮和枳實這兩個都是行氣的藥,我們說脹,其實就是氣機壅滯了,陳皮和枳實讓氣機運行起來,幫助解決氣滯引起的腹脹的問題。

陳皮可以行氣,枳實行氣的力量就更強一些,可以用破氣來形容,枳實散氣結,開鬱滯,但過於行散就會耗氣,耗氣就會導致氣虛或者加重氣虛,這時候就需要配上補氣的藥一起,比如,比如白朮,這兩味藥這個方子裡都有,和白朮把氣補上,這樣一來,枳實破氣的缺陷就被彌補了。

另外,和白朮還能健運脾胃,幫助提升脾胃功能,我們提到的所有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出在脾,都是因為脾虛,有句話是這樣講的,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水液鬱積的結果就是生溼,先是生溼,繼而導致腹中氣滯。

茯苓也有健脾的功效,也能幫助提升脾胃功能,在脾虛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有茯苓就夠了,但茯苓最擅長的還是祛溼,直接把溼氣排出去,如果脾虛的嚴重,茯苓的力度就不夠了,這就需要用到和白朮,用這兩味藥起到一個益氣健脾的作用。

生薑性溫,能散溼氣,也能散寒氣,它有溫胃的作用,讓胃裡暖暖的,從而增強脾胃運化的動力。

這就是張仲景的外臺茯苓飲,圍繞著茯苓來展開,體內有寒溼,舌質淡舌苔溼滑、白膩,又經常感到腹脹的人,最適合用這個方子。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