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它本應無人問津

因為那裡如此荒涼

只有一片沙石

(莫高窟區位示意,製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然而

卻有無數人來到這裡

他們組成了長達千年的人間畫卷

從十六國貫穿到元

(請橫屏觀看,莫高窟壁畫中部分人物形象,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身在北海北,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他們是誰?

經歷了什麼?

為何會來到這裡?

這是關於苦難與美好共存的故事

在人世的悲傷與困苦中

幸好,還有莫高窟

可以寄託萬千美好

而瞭解莫高窟的故事

我們需要回到1600多年前

那時,世上並無莫高窟

 01 
寧靜的山崖

第一重空間 –

敦煌城外東南是一片流沙瀚海

目之所及處鮮有生命的痕跡

但在僧人樂僔看來

這裡卻是理想的聖地

(請橫屏觀看,風沙來襲的鳴沙山,攝影師@湯海磊)

此時是公元366年

敦煌作為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

來往兩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

擁有極為濃厚的佛教氛圍

樂僔在雲遊四野後

於鳴沙山上看到萬道金光,如佛化現

他認定是自己虔誠修行得到了感應

便毅然決定在這裡停下腳步

而這裡也恰好有一處
理想的棲身之所

(鳴沙山望向三危山攝影師@徐海洋)

這裡距敦煌古城二十五公里
一邊是流沙覆蓋的鳴沙山
一邊是重巖疊嶂的三危山
二者交匯之處留有一段天然的山崖
對樂僔而言
這是一處完美的山崖
山崖下有宕泉河緩緩流過
對面便是金光閃現的三危山
同時這裡又遠離市井、足夠清靜
(請橫屏觀看,鳴沙山與三危山交界處的莫高窟,攝影師@徐海洋)

樂僔就在這處山崖上
開鑿了一個洞窟

山崖如同屏障
隔絕了烈日風沙
也隔絕了紅塵紛擾
樂僔攀入山崖,虔心修行

(莫高窟北區洞窟,樂僔於公元366年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樂僔不會知曉
自己打開了一場延續千年的洪流
它會產生出足夠壯闊的力量
裹挾起無數人的命運
衝出這片沙漠戈壁
直到震驚世界

1600年後的今天
這處山崖分佈大小洞窟735個
總長度達1680米
人稱莫高窟

(請橫屏觀看,莫高窟洞窟分佈示意,莫高通“漠高”,意為沙漠的高處,製圖@張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是誰做出了和樂僔一樣的選擇?
答案就在這重屏障背後
在寂靜中
這裡容納著千萬顆心靈
 02 
神聖的洞窟
– 第二重空間 –

莫高窟開鑿之初

不過是僧侶的修行之所

他們在裡面禪修、冥想
尋找著終極意義上的解脫

高窟259窟釋迦禪定像,釋迦牟尼彎眉上揚,面帶微笑,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進入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

裡面幽閉、昏暗,又極狹小
小小的禪室只能容納一人
這個洞窟供僧人禪修使用
禪窟

(禪窟空間示意,268窟建於北涼,是莫高窟現存最早的石窟,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僧人也在莫高窟禮拜、講經、生活

有的僧人死後也埋葬在洞窟裡

然而就算僧人們長居於此

也不足以形成如此浩大的規模

在漫長的歲月裡

莫高窟還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信眾

對世俗信眾而言

直接閱讀佛經十分困難

因此人們通過各類禮儀接近佛陀

(莫高窟第103窟壁畫中眾人拜塔行禮,最初佛不具備形象,常以塔作為佛的象徵物接受崇拜,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中心塔柱窟

信眾在引導僧帶領下繞行塔柱

彩塑、壁畫以特定的組合順序

逐一映入信眾們的眼簾

人們看到佛陀護衛眾生

幫助眾生渡過艱難困頓

靜靜地感受著佛教教義

(中心塔柱窟空間示意,製圖@龍雁翎&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公元六世紀

來自中原的元榮

讓莫高窟發生了改變

元榮是敦煌的地方長官

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元榮不僅帶領著世俗群眾開窟造像

也讓莫高窟注入了中原的營造技術


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

洞窟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形態

窟頂如同倒置的鬥

即為覆鬥頂

(覆鬥頂洞窟,圖中為莫高窟285窟,根據學者推測285窟的創建人很有可能是元榮,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覆鬥頂洞窟沒有塔柱支撐也不會塌陷

可以擁有更大、更完整的空間

能容納越來越多的信眾

(覆鬥頂受力示意,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隨著經驗技術的發展

各種各樣的洞窟應運而生

並以極為開放的姿態

接納著芸芸眾生

(莫高窟部分洞窟類型示意,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有世家大族

唐時,當地家族大多建造佛殿窟

他們將佛像全部置於牆上的佛龕

在洞窟內留下完整、寬敞的空間

可以滿足一家人共同禮佛

(佛殿窟,圖為莫高窟220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有一方領袖

歸義軍時期,統領敦煌的曹氏家族

建造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佛壇窟

神佛群像安置在中央佛壇上

並帶有直通窟頂的精美背屏

(佛壇窟,莫高窟61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有中原帝王

武周時期,敦煌本地人以武則天為原型

塑造了35.5米高的巨型佛像

併為此像特意開鑿大像窟

(大像窟空間示意製圖@王天怡&張靖/星球研究所)

當地人家的奴婢喜和母女

也出資參與了莫高窟的營建

她們的形象也留在了洞窟裡


像喜和母女一樣的百姓還有很多

有人組織起家庭

有人以個人名義參與

還有更多平民結成民間社團

如親情社、兄弟社、女人社等

集體參與莫高窟的營建


縱觀整個莫高窟

它的營造正是依賴於社會力量

正是當地的世族和百姓讓它經久不衰

(107窟內的喜和母女像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從敦煌城來到莫高窟

要在黃沙中走上四五個小時

但這並無法阻止人們湧向這裡

吸引他們的並非是幽閉的洞窟本身

而是洞窟中所承載的內容

這裡

是屬於他們的美好世界

 03 
美好的壁畫

– 第三重空間 –

公元925年

敦煌人翟奉達來到了莫高窟

翟氏先祖斥巨資修建翟家窟

洞窟如同家廟,由翟氏子孫世代守護

到了翟奉達已是第九代子孫

他要繼續守護這裡


有著長安情結的翟家人

在壁畫中放入了讓他們驕傲的盛景

大唐的上元節燈會

壁畫之中

手握長巾的樂伎

跳起風靡長安的胡騰舞

(莫高窟220窟胡騰舞[複製窟],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不同膚色的樂伎

演奏不同的樂器

一派祥和

莫高窟220窟多民族大型樂隊[複製窟],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為了還原上元節燈會

舞臺正中還安放了華麗的燈樓

兩側有天女點燃西域式的燈輪

如同唐代詩人描繪的長安盛景

   “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莫高窟220窟唐代燈樓[複製窟],上文引自唐代詩人張說《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莫高窟220窟西域燈輪[複製窟],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翟家人心中美好的上元節燈會

構成了一幅巨大的壁畫

用以描繪佛國世界

(莫高窟220窟藥師經變[複製窟],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人們嚮往充滿美好的世界

讓莫高窟內的壁畫大放異彩

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不斷投影在壁畫中

組成佛國世界

(觀無量壽經變,位於莫高窟第217窟,高臺、樓閣、庭院等均能體現盛唐建築的恢弘,莫高窟內有45000餘平方米壁畫,題材大體分為尊像畫、佛教故事畫、經變畫、供養人像以及裝飾圖案,用以展現佛經內容的經變畫數量最多、內容也最為豐富,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神佛之外

大量普通人也融於畫中

壁畫也投影著人們的生活

有的壁畫

展現著平凡而生動的日常

(莫高窟壁畫中部分生活場景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還有的壁畫

記錄著人生重要的階段

在敦煌人張議潮眼中

唐王朝的繁華太遙遠了

他能見到的只有陷入吐蕃暴政的敦煌

當地人民被強制斷絕和中原的聯繫

被迫接受吐蕃化的改造

胡服編髮,講吐蕃

身穿吐蕃服飾的敦煌人王沙奴,位於莫高窟225窟東壁,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張議潮年少誓心歸唐

他不斷積蓄實力,蟄伏至年過半百

自公元848年起

張議潮率領當地民眾起義

為唐王朝收復河西十一州失地

他接受朝廷加封的時刻定格在壁畫中

在長達8.3米的巨幅出行圖裡

張議潮身穿唐裝,策馬前行

他率領的這支隊伍名為

歸義軍

請橫屏觀看,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張議潮出任歸義軍節度使後修建了功德窟156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像張議潮這樣

留下自己形象的人還有很多

他們是營建莫高窟的“金主”

被稱作供養人

在莫高窟壁畫中

現存供養人像有8000餘身

這些供養人真實存在於歷史

來自於不同時代、不同階層

有門閥貴族,也有市井小民

在出資開窟造像後

他們的名字與形象會留在壁畫裡

于闐王后供養人像,位於莫高窟61窟東壁,她的鳳冠與項飾鑲滿玉石,顯示出于闐國盛產玉石的特色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不同於出資的供養人

營建莫高窟的工匠們

鮮少留下自己的身影

他們大多沒有家園與財產

且無論是哪個級別的工匠

都是一日兩餐,一餐兩三塊胡餅

但他們把造窟視為一種功德

願少報工價,甚至義務勞作

不計回報地投入於此

壁畫也投影著他們的藝術追求

(夜半逾城圖,為佛傳故事畫,位於莫高窟329窟,講述釋迦牟尼做太子時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痛苦,為了尋求解脫諸苦的方法決定捨棄王族生活,於一日夜間乘馬逾越毗羅衛城入山修行,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他們用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想象

創造著畫中的美麗世界

(57窟瀝粉貼金菩薩,壁畫上的菩薩各裝飾部分使用瀝粉,使飾物產生立體感,再在瀝粉上貼金,使飾物熠熠生輝,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使之洋溢歡樂

(莫高窟壁畫中部分飛天,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無限神

(涅槃經變-焚燒金棺,位於莫高窟148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融合四方

(熾盛光佛出行圖局部,完整壁畫繪有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八星宿,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進入壁畫中的美好世界

似乎能夠擺脫種種悲慼

但在這重美好世界之外

還有人們要走過的現實

 04 
紛亂的敦煌城

– 第四重空間 –

長安城的上元節早已曲終人散

翟家窟中的上元燈會還是歌舞昇平

翟氏子孫已守護這場燈會三百多年了

但這裡同樣要落下帷幕

公元1036年,党項族崛起

敦煌變更為西夏統治

王朝變更之際

敦煌的世族們走向了衰落

翟氏子孫世代守護的家族窟內

為後來者中意的千佛圖完整覆蓋

(莫高窟220窟內的雙層壁畫,西夏時期繪製的千佛壁畫曾覆蓋在唐代壁畫之上,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曾借地理優勢連接四方

成為極富盛名的西北都會

但和平與輝煌並未持續

這裡緊鄰陽關與玉門關

西出陽關、生還玉門

都提示著邊疆才是敦煌的主要身份

(敦煌玉門關,攝影師@瞿曉峰)

生活於敦煌的人們

不斷經受著現實的紛亂

經受著殺戮、屠城、兵變

(敦煌歷史變遷示意圖,製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沒有一個時代沒有苦難

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悲傷

長期處在邊疆的敦煌更為悲壯

佛教認為人自出生就與苦相伴

要面對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以及五取蘊苦

這些苦

在敦煌展現的淋漓盡致

莫高窟在抵達今天之前

見到了無比漫長的悲涼

(釋迦苦修像,位於莫高窟248窟,佛教所講的苦種類繁多,較常見的說法是佛教八苦,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它見過對家國安定的

求不得

張議潮費盡一生心血

只為河西之地能迴歸唐王朝

但終是飛蛾撲火

唐廷始終忌憚張氏歸義軍

不斷分割其地盤、削弱其勢力

使張議潮兄弟先後入長安為質

繼而導致張氏內部相互屠戮

使河西地區繼續陷入紛亂

(請橫屏觀看,玉門關以西的戈壁攝影師@傅鼎)

它見過權力鬥爭中的

愛別離

為在夾縫中生存

掌管敦煌的曹氏家族

選擇以持續的政治聯姻獲取安定

回鶻公主李氏

便是嫁到敦煌和親的第一人


通過聯姻等和平手段

敦煌在亂世中獲得了百年安穩

李氏公主的個人生活卻極為不幸

在曹氏清理內部回鶻勢力時

她的兒子全部被殺

喪子之痛使她最終雙目失明

(回鶻公主李氏供養人像,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曹氏家族窟內

那些身著華服的女眷們

還有很多都是為了政治出嫁

莫高窟61窟東壁曹氏女眷供養人像,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61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它見過民族衝突下的

怨憎會

敦煌人陰處士心中

自己活得左右為難

陰氏先祖曾勠力戰場、為國

卻因遭受猜忌而漂流他鄉

鑑於先祖的教訓

陰氏一直善於攀附統治者

(陰氏家族主持下為武則天修建的大像窟,“怨憎會”為佛教八苦之一,意為要與憎恨討厭的人相處在一起,無法擺脫,攝影師@徐海洋)

安史之亂後

中原王朝勢力跌

為能在動盪的環境中自保

陰氏家族開始追奉吐蕃統治者

他們本是忠君盡孝的漢族世家

憎惡著欺壓漢民的吐蕃統治者

卻還是為了保全家族屈膝吐蕃

在陰處士心裡,自己像是一個“活死人“

(維摩詰經變圖-吐蕃贊普出行,位於莫高窟第159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也見過人人都要面對的

老病死

女子真淨,是一介平民

對她而言

父母雙雙過世就是人生中的大事

她出資在此繪製佛像為雙親祈禱

將莫高窟視為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莫高窟328窟左脅侍菩薩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然而
包容眾生、撫慰眾生的莫高窟

又何嘗不是於苦難

16世紀中葉,當明王朝封閉嘉峪關後

敦煌基本上成為了關外的廢棄之地

興盛千年的莫高窟就此陷入沉睡

等待著一場場盜竊將它喚醒

它本來只有無邊的茫茫

卻盛下了那麼多的美好

它那麼美好,命運卻那麼令人心碎

讓人嘆息著“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唐代彩繪鎏金泥塑供養菩薩像,原位於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現藏於哈佛大學薩克勒博物館,自1900年後莫高窟文物不斷流失海外,僅藏經洞流失文物數量便高達3萬餘件,上文轉引自陳寅恪,攝影師@動脈影)

1943年

常書鴻放棄了優渥的生活

伴著凜冽的寒風來到敦煌

為挽救支離破碎的莫高窟

他在此固執守護了四十年

(面朝莫高窟的墓地,安葬著常書鴻、段文傑兩位院長,以及敦煌研究院早期的同仁,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與常書鴻一樣的人還有很多

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沙漠戈壁

治理風沙、抄繪壁畫、整修洞窟

埋身卷帙浩繁的文卷

(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室李其瓊在臨摹莫高窟壁畫,照片分別拍攝於1955年與1984年,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守護著先人們的願望

復活著普羅大眾的創造

(都督夫人禮佛圖,段文傑臨摹,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

在敦煌飽受苦難的人們

還能有精神上的寄託

它映射著人們的內心世界

儘管人們經受過命運的無常

輝煌過、沉淪過、期待過、煎熬過

笑過、痛過、愛過、恨過

依然能在這裡寄託美好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於吐蕃統治時期建造,涅槃的釋迦摩尼唇含笑意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

它讓芸芸眾生穿透歷史

繼續向我們訴諸著

能超越諸多苦難的

是我們自己內心中

美的召喚

(俯瞰莫高窟,攝影師@徐海洋)

1600米,物是人非

1600年,呼嘯而過

它有什麼嗎?

從星河到人間皆有所想

它有什麼嗎?

最初不過一片沙石

(請橫屏觀看,與鳴沙山融為一體的莫高窟,攝影師@徐海洋)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叮叮  編輯:所長
圖片:餘寬  地圖:吳昕恬
設計:王天怡&鄭伯容&龍雁翎
審校:擼書貓&野廬&洪鶴&陳景逸

特別鳴謝

孫志軍老師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敦煌研究院主編. 敦煌石窟藝術全集[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01.

[2]樊錦詩,趙聲良著. 燦爛佛宮 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4.08.

[3]趙聲良. 敦煌石窟藝術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9.09.

[4][美]巫鴻. 空間的敦煌:走近莫高窟[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22.01.

[5]榮新江著. 敦煌學十八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08.

[6]鄭炳林,李軍著. 敦煌歷史地理[M]. 甘肅教育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13.11.

[7]榮新江著.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3.

[8]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的類型和形制特徵——以龜茲和敦煌為中心[J].敦煌研究,2006(06):43-53.

[9]楊富學,路虹.甘州回鶻天公主再考[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1):91-101.

[10]沙武田.一幅珍貴的唐長安夜間樂舞圖——以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變樂舞圖中燈為中心的解讀[J].敦煌研究,2015(05):34-44.

[11]張景峰. 敦煌陰氏與莫高窟研究[D].蘭州大學,2014.

[12]馬德.敦煌的世族與莫高窟[J].敦煌學輯刊,1995(02):41-47.

[13]馬德. 敦煌歷史上社會力量對莫高窟的貢獻及意義[C]//.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文集.,2016:71-82.

[14]馬德.敦煌工匠與敦煌石窟[J].上海視覺,2018(01):25-30.

[15]楊際平,郭鋒等著. 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M]. 長沙:嶽麓書社, 1997.10.

[16]孔令梅. 敦煌大族與佛教[D].蘭州大學,2011.

[17]李國,沙武田.莫高窟第156窟營建史再探[J].敦煌研究,2017(05):49-56.

[18]範鵬.曹氏歸義軍初期敦煌洞窟營建中折射出的價值觀——以莫高窟第98窟為例[J].敦煌研究,2016(02):1-7.

[19]施萍婷.敦煌經變畫[J].敦煌研究,2011(05):1-13+125-129.

[20]楊明.佛教倫理及其中國化發展[J].倫理學研究,2010,(06):71-76.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