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如何玩轉高科技?

喬丹·沃爾夫森《Untitled》,拉鍊、乙烯基皮革,UV打印在膠合板、鋁板與光澤塗層,以及氧化U形塗層鋼螺栓253.1×181.9×46.4cm,2023年,將展出於香港巴塞爾

大量信息與圖像信手拈來,並通過最前沿的技術進行表達,這是藝術家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的創作。他如同魔法師一般,以既調皮又嚴肅的手法揭露著社會和文化現象。3月21日-25日,卓納畫廊香港空間將在香港巴塞爾中呈現藝術家三件新作。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率先走入其藝術世界。

01

藝術圈“壞男孩”

2018年,在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地下油罐空間(The Tanks)內,一個稍大於真人的電子玩偶正被三條鎖鏈操縱。在電腦程序的控制下,它被緩慢拖曳、提起、拋出,然後墜落。場內播放著流行歌曲《When a Man Loves a Woman》,玩偶唸唸有詞,鏈條轉動聲與雕塑落地聲清晰可聞。

你若是觀眾,會有何感受?

喬丹·沃爾夫森《彩繪雕塑》,2016年,展出於卓納畫廊紐約空間,2016年,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and David Zwirner


這一場景呈現出神秘且迷人的氛圍,頗像一部超現實主義動畫片。2016年,雕塑製成,並於卓納畫廊紐約空間首秀。它紅髮、雀斑、齙牙,衣著鮮豔、軀幹借短鏈銜接;嵌入眼球的屏幕帶有面部識別系統,在參觀時,其將不斷嘗試鎖定你的雙眼;身體則使用可應對沖擊的材料“聚氨酯彈性體”(Polyurethane Elastomer),因此在摔落時能夠保證無損。這件電子動畫雕塑便是喬丹·沃爾夫森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彩色雕塑》

喬丹·沃爾夫森《彩繪雕塑》,2016年,展出於卓納畫廊紐約空間,2016年,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and David Zwirner

沃爾夫森生於1980年,長於曼哈頓,父親在劇院工作,母親是一名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工作者,這令其接觸到了多元文化。而後,藝術家隨家人搬至康涅狄格州的郊區,一切都變了——“它給我一種孤立感。”環境轉換刺激著沃爾夫森,也在冥冥之中註定了其創作方向。

2003年,藝術家自羅德島設計學院雕塑系畢業;2006年,其作品已登場惠特尼雙年展;三年後,他成為卡地亞獎(The Cartier Award)得主。隨後,沃爾夫森的創作向更多領域延伸:視頻動畫、裝置、雕塑、表演,並借最前沿的技術表達——他善用高科技,被視為“新一代藝術家中探索社會日益數字化和其他技術發展的最直言不諱的代表之一


喬丹·沃爾夫森《Red Sculpture》,半柔性紅色聚氨酯、不鏽鋼五金、尼龍網、鏈條、噴漆,213.4×45.7×50.8cm,2016-2022年,將展出於香港巴塞爾


此外,沃爾夫森也絕對稱得上“年少有為”,其作先後展出於頂級藝術機構:泰特、佈雷根茨美術館(Kunsthaus Bregenz)及布蘭特基金會(The Brant Foundation),並順利無阻地進入各家館藏:2015年,布洛德博物館(The Broad)收藏了作品《女性形象》;2018年,《彩色雕塑》被泰特現代美術館購藏。

而在2019年,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以500萬美元買下其作《立方體》。館長尼克·米澤維奇(Nick Mitzevich)更直言,該作具有改變藝術史進程的地位,並與波洛克所繪《Blue Poles》和布朗庫西製作的雕塑《Birds in Space》價值類似。

喬丹·沃爾夫森《House with Face》,展出於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如《彩色雕塑》一樣,很少有人能不被這位藝術家所吸引。他善於調動觀者情緒,在調皮中撥弄著你的神經,連藝術界的大人物也無法抗拒。

延續該主題,沃爾夫森再次製作了一具玩偶雕塑,全身漆紅,被其視為前作的“迭代”,並將亮相於本次香港巴塞爾。“製作《紅色雕塑》是非常情緒化的選擇……我們嘗試了所有不同顏色,最後使用了赭紅色,傳達一種令人緊張的感覺。


喬丹·沃爾夫森,2022年, Photo: Jason Schmidt,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02

現實的投射

2017年,當藝術家再次回到惠特尼雙年展時,帶來了一件反映社會現狀的裝置:《真實暴力》。當觀者戴上VR眼鏡,就會抵達虛擬的紐約街頭,目睹一起傷人事件。這一次,沃爾夫森就是作品主角,他正揮舞棒球棒毆打一名男子。


這件作品直指男子氣概下衍生出的勇猛無狀,被毆打者沒有任何創傷產生,觀眾卻成為了暴力的見證者——沃爾夫森總能調動你的體驗,再巧妙平衡這種體驗與現實的界限。因此,摘下眼鏡,觀眾的感受大多皆是“虛驚一場”。

喬丹·沃爾夫森《真實暴力》,虛擬現實耳機、頭戴式耳機、高清視頻、迷你PC、彩色、有聲,2'25'',尺寸可變,2017年

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當然,VR的使用也深化了作品的表達。實際上,沃爾夫森的創作緊隨技術發展,並擁有眾多動畫與機器人領域專家的協助,電影《阿凡達》的效果監督師就是其搭檔之一。與技術團隊合作極具挑戰,結果卻令人驚喜,比如落實在作品上——《彩色雕塑》運用了運動跟蹤技術(motion tracking),《女性形象》呈現的是一具機器人雕塑,《藝術家 朋友 種族主義者》則用到了全息影像……

喬丹·沃爾夫森《藝術家 朋友 種族主義者》,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後者在2020年展出於卓納畫廊巴黎空間。該作利用HYPERVSN3D全息(HYPERVSN 3D holographic)技術,不斷投射著沃爾夫森設計的圖像:六芒星、抗議者、卡通心形圖案,甚至草間彌生的大頭照。如上圖像閃現又消失,與當代人快速瀏覽網絡信息的感覺雷同,複雜的思想與形象在此混亂又衝突地聚集。


我像一塊海綿,將電視和世界中看到的所有東西吸起來,再把它們放在我的藝術中。我憑直覺,而非理智。”沃爾夫森這樣解釋自己。另一面,藝術家將童年照片置於壁掛式黃銅面板上。或許,這正表明在複雜的信息流中,沃爾夫森的“自我”並未如他所言般被隱去,而是以更純粹的方式成為創作的“過濾器”。

喬丹·沃爾夫森《藝術家 朋友 種族主義者》,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喬丹·沃爾夫森與卓納畫廊的合作可追溯到2013年。在畫廊的資助下,藝術家的另一件代表作誕生了——2014,《女性形象在畫廊紐約空間首秀這是一個戴著女巫面具衣著暴露遍佈汙跡的女性造型電子雕塑其腹部貫穿一根鋼管正於鏡前跳舞彩色雕塑一樣,女子將不停地與觀者進行眼神交流


即便媒介前沿,沃爾夫森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位傳統的藝術家,且仍以雕塑家的方式去工作和看待作品。他喜愛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且每次參觀這件作品都會花上45分鐘 。沃爾夫森認為其能帶來眾多“身體感受與原始感受”,而他也在探索類似的藝術形式——或許,《女性形象》便是如此。

喬丹·沃爾夫森《女性形象》,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所以,作品中的雕塑是被凝視的蛇蠍美人,抑或對女性形象的消費?沃爾夫森沒有進行過多解釋,而將這一權利留給了觀眾。即便這樣,對信息的甄別已無聲袒露出其社會、文化及政治立場,隨之映射著現實的一角。



03

“互聯網”藝術家

實際上,喬丹·沃爾夫森的創作材料遠比你想象得豐富。漫畫、歷史、好萊塢圖像、迪士尼人物,任何觸動“直覺”的元素都有可能入選其作——它們往往具有“網感”與當代性,也是流行的。

佈雷根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Jordan Wolfson”現場, Kunsthaus Bregenz, Austria, July 16–October 9, 2022. Photo: Markus Tretter ©Jordan Wolfson, Kunsthaus Bregenz,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早在2012年,沃爾夫森已用手繪、動畫與CGI創作了影像作品《Raspberry Poser》,主角包含變異的紅細胞、憂鬱的朋克(以藝術家本人為原型)、變形的兒童、HIV病毒,他們活動在兒童臥室、Soho的商店、巴黎公園,甚至卡拉瓦喬的畫作上。

由此可見,藝術史、現實生活,甚至互聯網中的隨機角落都會成為沃爾夫森選取圖像的地點,並通過作品與觀眾建立著複雜且親密的聯繫。


喬丹·沃爾夫森《無題》,2022年 ©喬丹·沃爾夫森,圖片致謝藝術家、卓納畫廊及倫敦賽迪HQ畫廊

當他將這一切融匯至壁板上時,一個集當代互聯網生活片段於一體的系列作品誕生了。在此次香港巴塞爾,卓納畫廊便帶來了喬丹·沃爾夫森的兩件全新壁掛式膠合板及鋁板作品。諸多看似並無具體聯繫的圖案被置於冷冽的金屬面板上,一種對峙的視覺張力油然而生。而藝術家則稱此係列作品為“談論當今社會的道德和流行的‘文化快照’(a snapshot of culture)。

“這是世界在快速拼貼快照中的模樣。它也成為自我的影子的出口,尤其是在本次呈現於香港的作品中。”藝術家解釋道。這兩件作品元素的挑選更為特殊——AI圖像生成器中編寫提示性語言,去開發這些源於無意識的圖片。比如我的提示可以是戴著黑色皮手套的手,或躺在掛著鏈子的蘋果牆前的貓。我在工作中摸索,尋找能帶來感覺的圖像,然後朝著它們前進。”

喬丹·沃爾夫森《Untitled》,UV打印在膠合板、鋁板與光澤塗層,和氧化U形塗層鋼螺栓,253.1×181.9×46.4cm,2023年,將展出於香港巴塞爾

從早期的動畫視頻到風靡藝術界的電子雕塑和壁板作品,喬丹·沃爾夫森的創作緊扣當代社會,並採用最尖端的技術。在這位藝術家身上,人們可以看到一種希望:其作打破了既有侷限,持續探索著藝術、科技及社會文化融合的邊界。


就如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所說:“自我第一次接觸喬丹·沃爾夫森的作品以來,他對圖像、材料和技術的獨特方法就不斷帶給我驚喜、挑戰與興奮。他的作品反映了日常生活和當代社會中最關鍵的焦慮,再次證明著其為何是當今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

精彩回顧:

不保留骨灰、5年內不做展,這位前衛藝術家是誰?

沒有TA們,電影將黯然失色!

英國最頂級印象派收藏:考陶爾德美術館的魅力!

編輯、文  於明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