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爆了,朱一龍靠它再次登頂

又爆了,朱一龍靠它再次登頂
“河,你太讓人上頭了”、“哲,我有一個秘密要告訴你”、“宏,你是去月亮背面了嗎?
如果最近你總看見有人這樣瘋言瘋語,別懷疑,他們是中了一種名為“河邊後遺症”的毒。“河邊體”、“河學家”走紅網絡,電影相關內容頻上熱搜,讓這個冷門電影檔期燃起一股火樣熱情。
日前,電影《河邊的錯誤》票房突破2億,最終票房有望超過3億。參考同期其他影片,商業喜劇片《二手傑作》預計票房近9000萬,同樣有電影節光環加持、陣容和製作也都不錯的《白塔之光》《一個和四個》上映三天票房只有一兩百萬,可見市場依舊殘酷,只有《河邊的錯誤》逆勢突圍,創造了小眾變爆款的奇蹟。
10月29日票房,《河邊的錯誤》過2億
《河邊的錯誤》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它氣質文藝但沒疏遠觀眾,打法下沉卻不低級庸俗;餘華、朱一龍隨著電影熱映進一步成為頂流,而觀眾對電影的討論又遠不侷限於此。在營銷層面,這部電影究竟做對了什麼?
《河邊的錯誤》,朱一龍
《河邊的錯誤》已經連續一週取得票房日冠,多家預測機構都在不斷上調預期。該片創下了導演魏書鈞的票房紀錄,也是今年以來文藝片的最佳成績,連帶著餘華在80年代的寫的同名小說原著也成為了熱門。
在電影上映前,很少有人看好它的票房。首先原著小說就很具有先鋒性,最早張藝謀想拍,後來轉去拍了《活著》;再後來版權又被賣了幾次,都沒能拍成,餘華調侃說曾經希望這個小說版權能“一直賣一直不拍”。現在的這部電影延續了原著的荒誕現實主義氣質,非傳統犯罪懸疑類型片拍法,會對觀眾形成一定觀影門檻。
《河邊的錯誤》做對的第一件事是,在宣傳上並未規避它的文藝屬性,不靠博眼球的短視頻打開下沉市場,而是主動引導觀眾建立正確預期。
此前,以《地球最後的夜晚》《燃冬》為例,很多文藝片因為擔心受眾面窄,在宣傳上採取噱頭式的下沉市場策略,或者做很多催淚、惡搞、故意劇透且誇大情節的短視頻,雖然能拉動一波票房,但後期都受到嚴重反噬效應。而《河邊的錯誤》主動向觀眾傳遞了“我是一部有門檻的文藝片”的信息,贏得大眾好感,建立起映前熱度。
打開《河邊的錯誤》官方微博,就能發現它真的很“會玩”。
最早從戛納電影節首映的時候起,官微就幾乎每條只發四個字,惜字如金,格調拉滿。從10月8日定檔到10月23日首週末後,官微136條微博一共只有812個字,相當於很多網友三四條微博的字數;這其中還有五分之一的字數是被單條影片信息介紹博文佔去了,當天那條微博的小編調皮寫道“今天換人了!我有文案我就是不用!”
越來越多網友注意到這個很特別的官微,#河邊的錯誤四字文案#、#河邊的錯誤官微有強迫症吧#登上熱搜。網友也開始跟隨玩梗,“很想當河邊的錯誤官微,上班只用寫四個字的文案!
在《河邊的錯誤》官方微博的引導中,全然拋棄了好哭、好笑、適合跟你愛的人一起在XX時候去看之類簡單粗暴的、過時的短視頻營銷思維,而是聚焦電影內容本身,坦誠地傳遞出該片可能略有些荒誕難懂、值得解讀和細品的提示,站在了觀眾的一邊。“真假難辨”、“非常講究”、“到底是誰”、“產生錯覺”等簡短有力的文案,配上有品質的圖片視頻等物料,吊足網友胃口。在官微物料和主演朱一龍的轉發中,也不斷強化著“故事沒有答案,不如一起發瘋”的概念。
長期以來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有通過內容最直白淺顯、甚至不惜灑狗血的短視頻才能打開下沉市場,試圖用強力灌輸的情緒讓觀眾產生瞬間購票衝動。可如今短視頻營銷神話已經被打破,過火的短視頻營銷會破壞用戶觀影體驗,用戶怨言漸起,營銷翻車事件頻出,與原本應該控制劇透、保持體驗感、做好預期管理的正確電影宣發方式背道而馳,得不償失。
電影短視頻營銷之風一度走火入魔,現在是時候迴歸冷靜和理性了。
《河邊的錯誤》在映前官微花式營業和平遙奪獎期間,登上熱搜30餘次,循序漸進地積累了高漲的前期熱度,收穫了明顯效益。
下沉和短視頻並沒有必然關聯,近年來微博用戶區域下探趨勢突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佔據超過50%的比例,90後、00後年輕女性用戶佔比較高,他們都是電影消費的主力軍,與觀影人群畫像高度契合。爭取到這些大體量下沉用戶的關注,就已經佔據了市場先機。
複雜難懂不要緊,這件事還可以反過來看——電影留下了很多伏筆和線索,這意味著其中有豐富的可深挖和解讀的空間。
《河邊的錯誤》做對的第二件事是,運用最適合話題發酵和觀點碰撞的平臺,發起電影解讀向的活動,讓全民都成為“河學家”。
以往對於這樣有理解門檻的電影,很多宣傳方的打法是發佈官方劇情闡釋、細節解讀等,幫助觀眾解開疑惑。《河邊的錯誤》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原著作者餘華到導演、主演、官微,都沒有發佈過統一“正確答案”,兇手到底是誰,誰才是真正的瘋子,馬哲有沒有立過三等功,丟掉的拼圖為什麼又回來了,馬哲的槍裡剩幾發子彈,片尾最後一個嬰兒的鏡頭什麼意思……一千個觀眾心中可能有一千種答案。
《河邊的錯誤》是一部難得的讓人產生分享和討論慾望,看完就想迅速抓住一個人來聊,看完幾天仍然後勁很大的電影。這些觀眾帶著他們的發現和疑問來到微博上,彼此發生著碰撞,真實社交口碑幫助影片完成了從種草到破圈、轉化。
《河邊的錯誤》主創亮相今年戛納電影節
在#河邊的錯誤解讀大賽#詞條下,能看到很多精彩的網友、大V解讀,話題量已經破億。
例如有網友發現,么四婆婆、宏、許亮都是社會的某種異類,在保守年代裡犯著不會被世俗接納的錯,只有在河邊這種無人知曉的地方,他們才能釋放自己的“錯誤”。而一旦真身被揭穿,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個下場;
有網友認為《河邊的錯誤》是一個倒敘故事,馬哲的孩子不幸是那10%,他長大了就是瘋子,他和瘋子有著相似的面孔和同樣喜歡在水面上擺東西的怪異行為,馬哲的記憶出錯也就都有了解釋;
有網友認為瘋子是命運的隱喻,馬哲才是真正瘋了的人。對於馬哲的結局,有人看到他終於迎來了寧靜和幸福,有人認為他被關進了精神病院,還有人認為他死了,一切都是瀕死前的幻想……
網友花式解讀《河邊的錯誤》
怎麼解讀,都對。
如今僅有自上而下的官方投餵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傳播規律,片方更應該做的是聯合平臺把觀眾請上桌,鼓勵自來水成為宣傳安利的主力軍,對票房產生正向影響,這才是成熟的電影營銷正道。
很多自來水的觀點或評論都成為熱源登上熱搜,如#河邊的錯誤 看完不走#、#河邊的錯誤好看在哪#、#河邊的錯誤 一千個人一億個哈姆雷特#、#河邊的錯誤隱喻#、#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解讀#、#馬哲瘋了嗎#。越來越多網友被真實的觀眾聲音種草,加入到微博自來水大軍中,討論從影迷圈向外拓展到更大範圍,產生口碑裂變。
《河邊的錯誤》官微還發布了網友製作的“河學會第一次全國聯考”,“河學家”們爭相加入,比拼“餘華和我誰更懂《河邊的錯誤》”。
事實上,作品從完成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屬於創作者自己,也屬於它的受眾。比如馬哲孩子存在基因缺陷的設定是餘華原著裡沒有的,片尾令人毛骨悚然的那一下也是電影版原創設計的,餘華看了也很驚喜,讚不絕口。同樣,很多網友的解讀可能也是導演魏書鈞自己都沒想到的,在社交網絡的流轉中,《河邊的錯誤》這部作品還在繼續被不斷豐富著。
朱一龍在平遙回應“扛票房”問題時,表示他接這部電影沒考慮過票房,而是奔著對角色的喜歡。一說到票房好像就跟金錢利益掛鉤,但拍電影是為了跟觀眾交流,更多票房也是更多觀眾的一種體現。
網絡上產出了大量原創的、多元化解讀,也是主創成功與更多觀眾建立交流的一種體現,是電影收穫的最寶貴的反饋。
《河邊的錯誤》做對的第三件事是,主創餘華、魏書鈞、朱一龍等充分施展才華和魅力,吸引無數網友,但又使得觀眾的討論度沒有隻侷限在主創身上,而是更加關注作品整體。在主創積極營業的熱情感染下,越來越多網友也加入“瘋趣幽默”的輿論狂歡中。
在很多年以前,作家、演員對於受眾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只知作品,不知其人。而現在通過微博這樣能集聚一切圖片、文字、視頻信息,擁有各類興趣領域用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消除的平臺,網友能夠更加全方位瞭解一個沒有機會接觸的名人,會更加理解為什麼他能創作出那樣的作品。
餘華就是一個在社交網絡上被網友推為頂流的人,他在各種場合中說過的風趣幽默的話、做出的親切可愛的舉動都會被網友津津樂道,比如他講過的在太平間睡午覺,“我們全家都沒有闌尾了”,“只要能給我發表,從頭到尾都給你改光明”,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堪比脫口秀的段子,還有跟莫言之間的“相愛相殺”,網友拿誰寫的書找他簽名,他就籤誰的名字等,讓網友感受到才華才是最大的魅力。
朱一龍之前已經有很高的人氣和票房積累,但直到《河邊的錯誤》才最直觀地證明了他對一部電影的品質和票房的加成作用。不同於《人生大事》和《消失的她》原本就是有商業潛力的項目,《河邊的錯誤》的高完成度和票房突破更明顯有朱一龍的一份功勞。他成就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也助他鞏固了85後Top男演員地位。
餘華的書有近30年沒被拍成電影了。能看出他本人對《河邊的錯誤》的改編和朱一龍的表演十分滿意,作為原著作者給予了這部電影上映最大程度的宣傳支持。
在平遙電影展和北大首映禮上,《河邊的錯誤》主創們分別做了一個半小時的超長映後對談,乾貨和誠意滿滿。餘華密集輸出,金句不斷,魏書鈞和朱一龍則都是對本職工作有非常高自我要求的人,在他們的分享中,能看出他們對這部作品做過大量準備,從而可以深入剖析,侃侃而談。
即便《河邊的錯誤》沒像今年暑期檔商業片一樣跑那麼多路演,但它的每一場交流都是深入、新鮮、有效的,在微博上的傳播和破圈效果都很好,把有限的子彈都打在了對的地方上。“潦草小狗”和“潦草小馬”熱度持續攀升,吸粉無數,他們的粉絲自然也都是“河學家”和電影粉。
在主創們的帶動下,能看出初期聚焦在他們身上的熱度,在電影上映後已經慢慢轉向電影內容本身。《河邊的錯誤》對之後的其他影片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有高人氣主演不意味著只能吸引粉絲,只要把電影內容做透,用對宣傳資源和平臺,不僅不會損失粉絲熱度,還能突破圈層,受到更大範圍受眾的喜愛和響應。
才華可以互相吸引,幽默能夠接力傳染。演員張譯以優美文筆評價了電影,說《河邊的錯誤》如一尊老灶釀製的新酒,或一爐新窯燒出的老器,色新、味淳、細品極香,還自稱是餘華的書迷。
普通網友想加入這場文藝狂歡也很簡單,片中莫西子詩飾演了一名詩人,情人給他留言的語句都以一聲酥軟的“宏”開頭,聽多了十分上頭。於是網友便發明了“河邊體”,在“河言河語”中抒發對工作生活、萬事萬物的感慨。馬哲精神不穩定、逐漸發瘋的狀態也像極了微博上的社畜打工人,網友們用幽默與才華化解了現實中的苦悶和壓力。
得自來水者得天下,從暑期檔的《八角籠中》《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到國慶檔的《堅如磐石》再到如今的《河邊的錯誤》,越來越多電影證明,社交口碑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不管是製作精良的商業鉅製還是高品質的文藝片,都不能再用千篇一律的營銷模式去套,而是要真正把電影內容掰開揉碎,找到能跟網絡用戶產生精神契合的點,用好有效平臺,形成社交氛圍,唯有這樣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