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雖然產後婦人體質特殊,但是亦不可死抱產後宜溫之說不放。“有病則病受之”,有是病用是藥,否則反而可能耽誤病機,南轅北轍,更傷氣血。(導讀/依伊)
作者/熊寥笙
簡介:熊寥笙(1905~2010),重慶名老中醫,從事中醫70餘春秋,醫理精深,醫技精湛,醫德高尚,重慶中醫界有口皆碑。他一生喜讀《內》《難》二經,精通《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對溫病驚、厥、閉、脫等危重症的辨證及治療論述尤深,善用經方治病。當年找他看病的患者排成長龍,熊老雙手號脈,每天診病百餘人,在中醫院裡堪稱一絕。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此為未盡的餘邪與食相結合,因而成為腹滿痛,不大便的胃家實,不可拘於產後血虛,當用大承氣湯攻下而不用,以致貽誤病機。
於此可見,有是病即可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只要正邪兩個方面的矛盾處理適當,辨證論治不誤,在產後汗下雖屬禁忌,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分析研究,仍可靈活應用汗法和下法。第八條用桂枝湯解肌發汗,第三條用承氣湯盪滌實邪,便是產後汗下的一個例證。
後醫泥於產後宜溫之說,死於句下,不能活著,對產後外感如何施治,不敢正視,大都閃爍其詞,說來說去,多在生化湯一方上加減取捨兜圈子,少有從正面提出具體的治法。
自《金匱》後,只有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
“婦人產褥中傷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與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與三物黃芩湯。”
又云:“產後虛羸,發寒熱,飲食少,腹脹等疾,增損柴胡湯。”
(編者按:經查閱,作者所引用這兩條,與原文有些許出入,如下)
《備急千金要方》原文:治婦人在蓐得風,蓋四肢苦煩熱,皆自發露所為。若頭痛,與小柴胡湯方。頭不痛但煩熱,與三物黃芩湯。
《金匱要略》原文記載:《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此說出後,對於產後外感的治法,才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
但不少的人,對於習慣勢力不敢決裂,仍死抱產後宜溫之說不放,治療產後外感,仍多襲三陽發表的敗毒散辛溫剛劑,或用加味生化湯以求立於不敗之地,“醫病不好還原病”,以圖寡過。
又或認為產後氣血兩虛,辛溫發表有耗氣陰,用銀翹散辛涼輕取,冀圖倖中,往往將表寒鬱遏,久而難解。這是以藥試病的辦法,其結果均定不能解決問題的。
推薦閱讀
邀請您來領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