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偏:治療產後感冒,不可守成而不知變

糾偏:治療產後感冒,不可守成而不知變

中醫書友會
第368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雖然產後婦人體質特殊,但是亦不可死抱產後宜溫之說不放。“有病則病受之”,有是病用是藥,否則反而可能耽誤病機,南轅北轍,更傷氣血。(導讀/依伊)

—本文1400字,預計閱讀4分鐘—

產後感冒論治

作者/熊寥笙

簡介:熊寥笙(1905~2010),重慶名老中醫,從事中醫70餘春秋,醫理精深,醫技精湛,醫德高尚,重慶中醫界有口皆碑。他一生喜讀《內》《難》二經,精通《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對溫病驚、厥、閉、脫等危重症的辨證及治療論述尤深,善用經方治病。當年找他看病的患者排成長龍,熊老雙手號脈,每天診病百餘人,在中醫院裡堪稱一絕。

產後感冒,一般叫“月後寒”,與一般感冒有同有不同。所謂同者,就現象論,同是叫感冒;所謂不同者,因產後病人亡血體虛,和一般感冒有本質上的不同。
歷代醫家對產後外感很重視,但因囿於“胎前宜清,產後宜溫”之論,加之世俗有“胎前一籠火,產後一盆冰”之說,於是溫補之說,甚囂塵上。對於產後感冒,究宜如何施治,很少論及。
查《金匱要略》第二十篇,論婦人產後病脈證治,其中第八條論產後中風持久不愈的證治,用桂枝湯解散表邪,調和營衛,可見表證仍用解表的治療法則。
誰都知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產後氣血兩虛,百脈空疏,很容易感受外邪,因此在治療上,根據產後亡血傷津的特點,採用各種不同的治法,都必須照顧到氣血和津液,這是一個總的原則
由於產婦亡血體虛,汗、吐、下三法均在所禁。因為亡血家不可發汗;產後婦人汗多,不可再汗以傷衛氣;產後氣血虛,胃氣弱,亦不可吐、下以傷正氣。但這些禁忌,都是就機體一方面而言,結合發病情況和具體體質條件,又不可守成而不知變。
如產後篇第三條: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此為未盡的餘邪與食相結合,因而成為腹滿痛,不大便的胃家實,不可拘於產後血虛,當用大承氣湯攻下而不用,以致貽誤病機。

於此可見,有是病即可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只要正邪兩個方面的矛盾處理適當,辨證論治不誤,在產後汗下雖屬禁忌,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分析研究,仍可靈活應用汗法和下法第八條用桂枝湯解肌發汗,第三條用承氣湯盪滌實邪,便是產後汗下的一個例證。

後醫泥於產後宜溫之說,死於句下,不能活著,對產後外感如何施治,不敢正視,大都閃爍其詞,說來說去,多在生化湯一方上加減取捨兜圈子,少有從正面提出具體的治法。

自《金匱》後,只有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

“婦人產褥中傷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與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與三物黃芩湯。


又云:“產後虛羸,發寒熱,飲食少,腹脹等疾,增損柴胡湯。

(編者按:經查閱,作者所引用這兩條,與原文有些許出入,如下)


《備急千金要方》原文:治婦人在蓐得風,蓋四肢苦煩熱,皆自發露所為。若頭痛,與小柴胡湯方。頭不痛但煩熱,與三物黃芩湯。

《金匱要略》原文記載:《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此說出後,對於產後外感的治法,才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

但不少的人,對於習慣勢力不敢決裂,仍死抱產後宜溫之說不放,治療產後外感,仍多襲三陽發表的敗毒散辛溫剛劑,或用加味生化湯以求立於不敗之地,“醫病不好還原病”,以圖寡過。

又或認為產後氣血兩虛,辛溫發表有耗氣陰,用銀翹散辛涼輕取,冀圖倖中,往往將表寒鬱遏,久而難解。這是以藥試病的辦法,其結果均定不能解決問題的。

推薦閱讀

柴胡昇陽劫陰,為何能用於產後病?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熊寥笙中醫難症診治心得錄》(2016)丨編者、作者/熊寥笙
•本文編輯/王勤莉丨薦稿、審核/居業排版/依伊丨校對/蘇細良丨二校/姜春顏。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