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世家
江灣蔡氏儒醫,久負盛名。上溯清乾隆間,始祖杏農公素有濟世利民之願,古人云:不為良相,亦為良醫,勤習岐黃,亦儒亦醫。子半耕、孫枕泉,克紹父業,為民解憂。
四世硯香,名兆芝,同治癸亥科貢生,精婦科,尤擅繪事,文才醫理,造詣湛深。五世蔡小香(1863~1912年),名鍾駿,號軼侯,光緒甲申黃科廩,茂才,醫名更著,濟貧扶困,活人無算,譽滿大江南北,門庭若市,婦孺皆知。蔡氏婦科,於斯尤盛。
小香公並富愛國思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帝國主義者奴視海外華工,小香公及時與海上名士李平書等,邀集醫界名流三十餘位,組織醫務總會。當時入會醫士200餘人,小香公被舉為總董,旋任中國醫學會會長,積極聲援,於是各方響應,僑工因而得以改善待遇。同時,資助創辦《醫學報》半月刊,為最早醫學期刊之一。
在抵制外貨方面;尤見於“西洋參是美貨”、“研究代用西洋參品”二文。愛國熱忱,溢於言表。
並主張中西醫結合,在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上旬鼎革後《醫學報》第一期發表發刊辭中,強調“今吾國當新舊交替之際,誠宜淬礪精神,冒險進取,納西方之鴻寶,保東國之粹言……溝而通之,合而鑄之。”
又云:“洋人在先後數十年間,凡屬通都大邑,幾無不遍設醫院,隱操我黃人生命之權”,因而創立中國醫院,自任院長。為廣大民眾服務,亦即爭取租界華人衛生之自主。
江蘇巡撫程德全嘉其勇於為善,加札延聘焉。繼成立醫學會後,又稟奉蘇撫憲程,批准刊用鈐記記,於醫字下加一藥字,以為研究藥物之證,實即籌立中醫藥學會。
又創辦醫學講習所,招生以造就中醫人才。以及上海中醫專科訓練班,蔡氏醫學堂等,對清末民初中西醫界影響頗大,功績卓著,有不可泯沒者。
六世香蓀公(1888~1943年),名章,字耀璋,曾肄業於同濟大學第一期,秉承祖業,學貫中西,蜚聲滬上,盛況勿衰,一生行善,口碑載道。
愛國熱忱尤顯,早年參加孫中山先生同盟會,與當時革命志士常秘密聚會於蔡氏花園,謀廣州起義,臨期病足,未能成行,得免於黃花崗之難。因學醫而悉化學知識,試製土炸彈,不慎轟然,致兩耳失聰,遭清廷緝捕,避入租界,悉心行醫。但仍熱心公益,創辦江灣救火會任會長,獲消防獎章。
日寇先後兩次侵華,均及時組織救護隊,“八一三”之役,搶救傷員達4000餘眾,為當時紅十字會各救護隊之冠,獲紅十字救護獎章。同時籌辦難民收容所,並營救抗日誌士、及中共地下黨員。戰爭結束,組織掩埋隊,捐款建造抗日陣亡將士墓。
繼又捐巨資創辦江灣時疫醫院任董事長,獲當時政府內政部“熱心捐資興辦衛生事業”一等金質獎章。
曾任上海市國醫公會委員、上海中國醫學院副院長等職,愛國事蹟,非筆墨所能盡述。1992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上海人物史料》中“愛國愛民的蔡氏婦科世家”篇有所闡述。寶山縣誌及江灣裡志均有不少記載。
蔡小蓀,字一仁,號蘭苑,蔡氏婦科第七世嫡系傳人,小香公之孫,香蓀公哲嗣,秉性敦厚,仁心仁術,父傳師授,家學淵源。
香蓀公望子成器,自幼即聘崑山顧蔭軒夫子(清秀才)來家教學國文。稍長,又聘峽石吳善慶師《藥學大辭典》編者之一,講習醫學。繼而聘海寧吳克潛師《吳氏兒科》、《病源辭典》等編者,進一步深造。旋畢業於中國醫學院十三屆。即隨父襄診。並先後延聘李又辛夫子(清舉人)、沈瘦石夫子(文史館員),教習詩書。
1943年香蓀公謝世,即獨立應診,秉承祖訓,樂於為善,求診者接踵。雖稍遜於先翁,然亦日診百人左右,效多應手。前輩同道,鹹譽為將門虎子,小輩英雄。勤習深研,師古不泥,博採眾長,學以致用。
於婦科經病,主張以調為主,養血為先,理氣為要。閉則不尚攻伐,崩則不專止澀。具體用藥,對崩漏強調“求因為主、止血為輔”。痛經亦然,“求因為主、止痛為輔”。某些醫著,引譽為至理名言。更借鑑現代醫學各種檢驗,以助診斷。力主辨症必須辨病,結合四診,益顯療效。處方用藥,以精、簡、廉、驗為特色。
1952年響應號召,創辦新成區聯合診所,放棄半天豐厚開業收入,不計酬勞,參加婦科門診,1959年起受聘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廣慈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等顧問,參加查房會診,併為全科醫師講授中醫婦科。
1980年轉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婦科主任醫師,並任上海醫科大學市一教學醫院中醫學教學組副組長。臨床教學並重。
學術貢獻
在學術方面,1950年後即兼任上海中醫學會婦委會委員、後任副主委,1984年當選全國中醫學會婦委會副主委,歷任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兼職教授。
40餘年來,擔任全國各進修班教學工作,及各院校學術講座。先後帶教主治級以上中西醫師百數十位,對溝通中西學術方面作出努力。1986年任中醫學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兼婦兒科專題會議中方主席,發表“中醫治癒170例不孕症的方法經驗探討”,獲得與會者好評。
199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為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導師,至今帶教學員,造就中醫婦科人才,不遺餘力。自1981年起,直至目前,仍擔任上海市高級科學技術專業幹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中醫科評審組成員,秉公評審,謹慎負責。
曾主編《經病手冊》、《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蔡小蓀卷》、《蔡小蓀談婦科病》,參與主編《中醫婦科驗方選》,編審《蔡氏婦科經驗選集》,另《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亦將完稿付梓。
1994年主要負責起草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婦產科部),並任編審委員。1995年市衛生局評為“上海市名中醫”,兼任評委。1995~1996年載入英國劍橋《國際醫學名人大辭典》。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特殊貢獻津貼。
蔡氏婦科學術造詣,醫德醫風,久為社會及同道推崇,歷七世而不衰。尤以數代積善,實非一般空言浮誇輩所可比擬。小蓀醫師,從事臨床近六十寒暑,雖至耄耋之年,猶兢兢業業,為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