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樂夏3”結束了,我們和馬東聊了聊米未的未來 “樂夏3”結束了,我們和馬東聊了聊米未的未來作者: Admin / 2023 年 11 月 20 日 週六上午的798園區,行人三三兩兩。一切還未甦醒。 時針轉向11點,坐落其中的米未傳媒率先打破沉寂。此時距離《樂隊的夏天3》收官已經過去一週,今天是“現場組”開會覆盤的日子。 “我們是分組做覆盤,復到連實習生都要發言,每人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講自己在工作裡的經歷、收穫、委屈,相互交流。整個‘樂夏3’的覆盤會持續一個月。”馬東向娛理工作室介紹道。 覆盤會的第一要義是“有話直說”——這句話被寫在米未公司價值觀的第一條。 這種直接會具體到每一處細節,細節到某期海報整體的偏色、採訪間的水泥牆裝不下安達組合那麼多人、有同事在項目緊要階段請假引起的心裡不舒服…… “覆盤的時候有話直說,覆盤就該是這樣。” 作為米未傳媒CEO,馬東將覆盤視為員工成長的必經之路,希望每一個米未er在米未有所成長。而回到節目本身,他強調成長不是必須,“保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們對“保質”的抗擊打能力有所懷疑。 如今的綜藝市場——經濟下行、廣告客戶不再輕易向綜藝投錢,短視頻、遊戲、直播帶貨輪番瓜分著大眾的注意力,社交媒體的去中心化讓破圈難上加難。 問題拋回馬東,他很快回答道:“做內容公司的人應該要關注行業和市場,但過分關注是不對的。” “我經常舉這個例子,我們就像開餐館的廚子。一個厲害的餐館,它的核心就是相信一個永恆的道理,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我好好做飯一定會有人來吃。你只要相信這個就行了。” 壓力之下的“樂夏3” 早在米未宣佈“樂夏3”迴歸時,觀眾的期待已被高高拉起,甚至持續到開播當晚。 另一邊,節目為愛奇藝創下的招商新記錄,也讓馬東感受到市場對“樂夏3”寄予厚望。 “我們當時頂著一個挺大的壓力,你會想萬一做不好怎麼辦?但是,我覺得就這種渾身微微出汗的感覺挺好的,做節目應該這樣,說明我們進入競技狀態了。就像你參加一個比賽,上場前手心攥出汗了,這個狀態是正確的。” 從結果看來,“樂夏3”順利地播完,但總讓人覺得有些平淡。例如在真人秀方面,“樂夏3”沒能像前幾季一樣誕生如新褲子、五條人這樣的“綜藝瑰寶”,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更多“路人”被捲入其中。 馬東接受這樣的評價,但他很清楚,“這是兩種不同的看待節目的角度。” “如果站在我的角度,去質問導演組為什麼這一季沒有特別好的真人秀、沒有讓某個樂隊出來,那我就變成一個外在觀察者了。我自己是團隊內部的人,我們不這麼討論問題。 就像你們說《大夢》是這一季的轉折點,其實我們最興奮的那天是聽到安達組合改編的《孤勇者》,現場特別嗨。因為我們的視角會先於觀眾,所以外界認為的‘樂夏3’幾個重要節點不是我們觀察的尺度。 至於哪首歌會出圈,我們不做預先判斷。不是不想做,是長期製作節目建立起來的直覺——過分在意的時候往往會事與願違。就跟打球一樣,使勁發力反而會動作變形。保持節奏,我覺得這是一個製作團隊成熟的表現。” 瓦依那、任素汐《大夢》歌詞 只不過在某種程度上,“樂夏3”還肩負著拉起綜藝大盤的眾望。 由於2023年內娛綜藝還未顯現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節目,很多業內人士將米未的“樂夏3”看作行業“救世主”、音綜的標杆,期待其超越前作,力挽綜藝市場的頹勢。 說到底,這也是兩種視角的問題,馬東將其歸納為“內外評價體系之不同”。 “第一,我們不是在給同行做節目;第二,我們也不是在給媒體做節目。當然同行和媒體能關注到我們很值得高興,但所有的期待、包括觀眾的預期都是我們無法先前管理的。 焦慮、壓力有沒有?一直都有。所以這句話都有點兒說爛了,我們一直要求團隊要有一顆平常心。所謂的平常心,就是穩定,不為外界的期待和評論所動,自己維持在一個好的交付狀態裡。 整個第三季我們團隊在現有的情況下盡了最大努力,做到了他們能做的,我們還是很驕傲的。但這種驕傲不是對結果,是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遺憾永遠都有,這也是為什麼要做反思和覆盤。” 做難而正確的事 “樂夏3”收官後的第二天,米未在新工體召開了“SEE YOU SUMMER再見·夏天”演唱會。 很多觀眾拍到了站在包廂的馬東,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感謝馬東”。他聽聞迅速擺擺手,嘴裡唸叨著“不至於不至於”,“米未從來都是導演組是核心。” 於今年重啟“樂夏”,是公司上下共同的決定。這種判斷一部分來自於外部氛圍的轉變——告別疫情三年的長期“冬眠”,國內線下演出市場迎來井噴式爆發,人們開始投入更多時間消費音樂。而在“樂夏”消失的三年裡,選角組的工作始終沒有停歇,一直在全國各地觀看樂隊演出、與樂隊們保持密切聯繫。這也是判斷的重要依據。 至於下一季還有沒有?馬東的回答十分審慎:“短期內都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中國有句古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的角度是悲觀的,我們的邏輯是巧婦不為無米之炊。 對我們來說,“樂夏”三季五年是整個中國搖滾樂幾十年來的積累,只是我們用自己的手段把它推到大眾面前。這不是米未的功勞,我們無法去耕耘樂隊這片土壤,更不可能拔苗助長。 到現在,以我們的能力和視野內,短期是找不到能夠成熟地做第四季的‘原材料’,有是肯定有,但不夠。所以站在今天,我們不知道要不要再做第四季。” 可以確定的是,米未下一個項目一定是喜劇。 和娛理對話的前一天,馬東在公司一直忙到夜裡12點,準備下班回家的時候,還在公司門口碰到了“笑花喜劇團”的演員們。他們也剛剛收工。 “二喜”結束後,米未切實地感受到喜劇人才的緊缺,很快在內部籌辦起“笑花喜劇團”培訓班,說起來也快一年了。 和樂隊不同的是,喜劇的創作方法論是可以培養的,比如尋找“GAME點”、“Yes,and”。“本質上喜劇人才和導演人才一樣,我們的培訓目的是發現人才,交流創作方式,更多是發現。” 近幾年,馬東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提到“傳遞正向情緒價值”,實際上這正是米未的企業願景——成為一家創造正向情緒價值且持續成長的公司。 對米未而言,綜藝沒有題材之分,因此他們可以橫跨辯論、音樂、喜劇多種領域,因為這些都只是“語法”。所有內容的根本核心是正向的情緒價值,終端不僅是手機電視,而是觀眾大腦裡的快樂感受。 “情緒價值其實有很多種,喜怒憂思悲恐驚。比如恐怖片就負責嚇唬你,讓你產生緊張的腎上腺素,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情緒價值,沒有它人類進化不到今天。 那這些情緒價值我們全做?沒那個本事。我們只做‘喜’,這是我們對正向情緒價值的理解。當然,讓人快樂這件事從來沒有容易過,所以才有價值,不是常說‘要做難而正確的事’。 說實話,我們一季節目錄制下來有好多臺前幕後的素材,剪出來可以觸發各種各樣的情緒,憤怒的、沮喪的……但是我們從幾年前就確定了,這些東西要全部拿掉。 我父親那一代人,信奉人的價值是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讓自己身邊的兄弟姐妹、喜歡看綜藝的打工族,中午乾飯的時候能有一個下飯綜藝樂呵樂呵。” 從走彎路,到尋求長期價值 捋清要做的事,米未的每一步變得更加紮實。 自2021年年底開始,米未同一時間全身心投入在一檔綜藝中,依舊“活得很好”。這在行業低谷的今天難以想象。很多人佩服馬東在當下市場環境中的遊刃有餘,“綜藝教父”成為他又一個稱號。 聽到這四個字,當事人極其惶恐:“這是外界對我最深的誤解。” 他想起演唱會那晚,好多網友說他在包廂裡看演出,一副顧盼自得的樣子,享受得很,殊不知,當晚馬東沒有一刻是放鬆的。他雙手緊緊攥成拳,腳下彷彿生了根,死死盯著現場的每一幕,生怕出現任何差錯。 “這和錄節目還不一樣,它沒辦法事後剪掉,你不知道這幫玩樂隊的突然會說些什麼,也不知道幾萬人在看臺一起蹦躂會不會有事,我這一顆心就全程被提溜著。所以這就是外界對我們的誤解,但是沒什麼可說的,不過絕沒有那句話(‘綜藝教父’)。” 回到商業層面,費盡周折只為開一場演唱會,顯然不是一樁好生意。 米未之所以去做,其實是給所有樂隊、所有樂迷、所有米未er“一個交代”。比起賺錢,在工體、尤其是新工體召開萬人演唱會,是所有愛樂隊的人共同的心願。 公司價值觀的最後一條寫著:長期價值大於短期價值。馬東不否認,這句話的背後意味著米未曾在商業模式上走過彎路。 “我們為之前賺過的一些快錢而苦惱。因為錢揣進兜裡之後,你發現傷了品牌、客戶,要用很多年的時間再去重新建立信任。” 如今,米未的製作速度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只為交付出質量達標的內容,因此《樂隊的夏天》常常步入秋天。即便客戶在某一季的預算非常充足,大家也不會為了賺錢趕工。正如前面所說,這是一種“巧婦不為”的態度。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後,外界亦有傳言米未要發展演員經紀,因其簽約了不少喜劇演員。但馬東告訴娛理,米未簽下的演員不多,更多是執行和愛奇藝共同代理對方商務約。 比起創業初期,八歲的米未學會了取捨,不再執著於拓展業務版圖,尋求所謂的“一魚多吃”。馬東非常確定,喜劇綜藝是米未未來的方向。 “原來所有的內容公司、內容平臺都在說自己的目標是迪士尼,現在大家不說這個事了。在我們心中,最好的內容公司是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吉卜力(Studio Ghibli)。你會發現宮崎駿把很多東西都放掉了,包括萬眾矚目的一些授權,他都沒那麼在意,只是維持著一個合理精幹的團隊,每年持續穩定地產出動畫電影,輸出情緒價值,滿足自己的觀眾。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匠心。 匠心就是匠人的時間觀念,它跟外界的期待是不一樣的。外界期待一個公司應該有增量、一檔節目應該有成長,匠人想的是持續把它做下去,保證質量不掉。他們在造一把劍的時候絕不會說:‘我這件做得不錯,弄它個20萬把,搞一下市場佔有率。’那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 一個真正好的內容公司,是要活得長久。” 《千與千尋》 長視頻的生命力 顯然,米未很少為錢發愁。這在娛樂產業整體“降本增效”的今天甚至顯得有些不真實。 馬東早先說過,150人是米未的邊界,目前公司體量常年穩定在100人出頭,還有一定的浮動空間。“我們沒有什麼可降的,增效是一直以來的功課。” 但熱錢的消失、資本的冷漠,難免還是讓綜藝行業蒙上一層陰影。尤其再對比此前動輒幾億的投資與冠名,綜藝告別“黃金時代”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 鮮為人知的是,“網綜的黃金時代”是馬東在愛奇藝任職最後一年提出的概念。八年之後回頭看去,那是“傳播技術的階越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生態變化”,其黃金在於技術,在於那個時代。 “從幾千年前走街串巷的說書人,到幾百年前的戲班子,再到今年,內容的創作規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它是人與人之間大腦裡產生的共振。只是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將這些內容傳播給幾億人。” 馬東再次提起了他信奉的真義,“我們就像開餐館的廚子,你只要相信食色性也,相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行了。” 所以馬東也堅決相信,大眾需要長視頻。這是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娛樂需求。 在他看來,短視頻刺激的是人們的多巴胺,它會像“小田鼠吃糖”一樣一直按鈕一直吃,讓你一不留神就刷上三個小時。但是三個小時結束後,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刷了些什麼。 而長視頻貢獻的則是內啡肽。就像10月22日晚上的新工體,三萬人和彭磊一起合唱《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直到煙花升起、場燈點亮,你在回家的路上依然覺得這是一個無比幸福的夜晚。 “如果你瞭解人類大腦的生理全過程,你就知道長視頻不會消亡,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它。” 聊起這段話的時候,馬東很像一個專業的腦科學專家,險些讓我們忘記他到底是幹什麼的。後來我們還聊到了AI、ChatGPT,這些都是他最近好奇的領域。用他的話講,“過去二三十年裡,人類的科技前沿就突破了這麼幾個領域,你不關注這些關注什麼?” 《樂隊的夏天》演唱會 重塑雕像的權利 舞臺舞美 雖然不斷強調著要遵從內心、不要過度關注外界,但馬東對周遭的新鮮信息無疑是敏感的。如果用蓋洛普測試歸納他的職場優勢,他的第一項是收集,而非性格、想象力。 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收集能力很少帶來負面情緒,面對流動的世界、行業的快速發展,馬東始終是興奮、積極的。 “你收集所有信息的目的,不是為了知道這個世界什麼東西在變,而是沉澱出這個世界什麼是不變的,這才是價值。否則你跟著變化跑,但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 正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這都是不變的真理。就像大家也總是要吃好菜,食色性也。”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