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是取新鮮竹子的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乾而成。竹茹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膽火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病症。如《本草綱目》載竹茹可以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任之堂醫經心悟記》曾有如下描述:有位老中醫給我講,觀竹之形態,中空而直,從頭至根,看似節節受阻,氣機實屬相通,就好比人之體腔,被隔膜分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節,看似不通,其實經三焦上下貫穿,內外相連,竹之內質為竹茹,清熱化痰,貫通竹之全身,借用於人,實能貫通人之三焦。竹茹非簡單的化痰之品,實為清化痰熱,使痰熱自三焦水道而出。竹瀝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熱最速。三焦與心包互為表裡,凡心包受痰熱所困,心神不寧者,用竹瀝皆有捷效。
痰溼容易矇蔽腦竅,出現癲狂。竹茹可以化痰通腦竅,使神志恢復正常。《重慶堂隨筆》指出竹茹:“清五志之火,祛穢濁之邪,調氣養營,可塞血竇,胎前產後,無所不宜。”
數年前,老家一人昏昏昧昧,不識家人,神志不清,煩躁易怒,動輒打罵,夜不能寐。遂入當地醫院,以腦萎縮、二氧化碳中毒等診斷住院治療多時,仍不緩解。奈何當地好中醫難尋,後問我看有何好辦法。中醫將這種病稱之為癲狂。察其舌質紅,苔白厚膩,知為痰熱擾心。須化痰清熱、寧心安神。予以黃連溫膽湯加味治療。
1
處方:竹茹、黃芩、茯苓、鬱金、降香、黃芪、陳皮各15g,黃連、枳實、丹皮各12g,膽南星6g,法半夏、炙甘草各10g,麥冬、生地各18g,西洋參6g,生薑6片,大棗(擘開)3個。1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用。
治療半個月後,病症好轉。一天之中能有半天精神較好,神志正常。隨後又調整藥方,加減變化,繼續治療。連續治療大約2個月後,神志恢復正常。迄今為止,多年過去,一切安好。
竹茹亦可用於治療痰火擾心之證。《藥品化義》強調:“竹茹體輕,輕可去實。性涼,涼可去熱。味苦,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鬱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證,悉能奏效。此一味名竹皮湯,療陰陽易,古人已驗之奇方。”如曾以竹茹治療入睡困難2年餘的患者。
患者,女,30歲,入睡困難2年餘,睡不實,多夢,醒後頭重頭脹暈沉,心悸,精神狀態差。此中上二焦溼熱,予三香湯加味。
1
處方:瓜蔞皮、降香、鬱金、藿香、炒梔子、淡豆豉、茯苓、白芍、竹茹、蘆根、生薑各15g,黨參25g,枳殼、桔梗、防風、炙甘草各10g,通草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用。
服藥5劑後,睡眠如常。
竹茹還可用於治療痰溼所致胸悶。《本經逢原》認為竹茹“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鬱遏容邪之慮”。故以之治痰溼,使溼邪得利,鬱結得散,經絡得通,則胸悶、胸痺自愈。如一患者,男,60餘歲,胸悶數日。觀其舌苔白厚,舌質淡,兩脈濡。診為痰溼阻滯。予以小半夏合茯苓湯加竹茹。服藥後,全身出汗,頓覺好轉。患者言:以前都是每天沿著公園、路邊走,加上曬太陽,覺得身體出出汗特舒服。最近因事未能運動出汗,出現胸悶。好多天沒有像這樣出汗了,現在真輕鬆。
按語
張隱庵曰:“此以竹之脈絡,而通人之脈絡也。人身脈絡不和,則吐逆為熱矣。脈絡不和,則或寒或熱矣。充膚熱肉,淡滲皮毛之血,不循行於脈絡,則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脈絡,皆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