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風引湯”病案4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中風先兆、癲癇

金匱“風引湯”病案4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中風先兆、癲癇

中醫書友會
第368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風引湯主治癱癇之因於熱者,其旨在清熱瀉火,潛陽熄風,本篇4則醫案,患者均伴有面紅、口苦、耳鳴等肝火上炎之象,可見風引湯對肝陽上亢,肝火夾痰熱橫竄經絡所致諸症者有良效。(導讀/千誠

—本文約3300字,預計閱讀9分鐘—

風引湯的臨床應用
作者/程廣裡

風引湯為《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中主治“熱癱癇”的附方。筆者曾應用本方加減治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風先兆)、癲癇等病例,取得一定療效,茲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病例介紹

  • 例一:高血壓

鄭某,女,49歲,1980年11月17日初診。

患者高血壓已5年,血壓波動在160~230/95~130毫米汞柱之間,經常頭痛、眩暈,服過多種降壓西藥,但效果不顯。1980年11月6日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Q-T間期延長0.44"(最高值0.42");眼底檢查:視網膜血管痙攣;X線提示主動脈弓突出;尿常規:蛋白(+),紅細胞少數。

近1周來,頭痛、眩暈加劇,手足麻木,面紅,口苦,耳鳴,便秘,溲赤,舌質紅,舌苔薄黃,脈象弦硬稍數,血壓180/110毫米汞柱。

診為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有欲動之勢治宜瀉肝火,平肝陽,熄肝風。用風引湯加減。

處方

寒水石12克,紫石英30克,生石膏18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生石決明20克(均先煎半小時),滑石14克(包煎),赤芍15克,乾薑3克,大黃9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鉤藤12克(後下),菊花10克,黃芩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劑後頭痛眩暈大減,便通溲清,黃苔消退,脈見緩象,血壓170/100毫米汞柱。藥症合拍,初見成效。原方加靈磁石30克,乾薑增至6克再進。血壓逐漸下降,服藥至12月4日血壓正常,頭痛、眩暈消失,已可自由行走,惟舌頭尚感不太靈活。原方去寒水石、磁石、大黃,加菖蒲10克,葛根10克。至12月30日諸症皆失。

前後共服風引湯加減39劑,後易避風降壓丸常服,以善其後。追訪1年,血壓一直正常。

  • 例二:腦動脈硬化

廖某,女,60歲,1980年12月7日初診。

患者形體肥胖,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已10年之久,經常頭痛眩暈。近3個月來頭痛眩暈加劇,並感覺舌頭髮硬,手指麻木,活動不靈,並面紅耳鳴。12月5日突然右側肢體活動受限,言語謇澀,目視不清,持續約1個多小時。12月6日上症又作,持續近2小時。舌質紅,舌苔薄黃,脈象弦數有力,血壓180/110毫米汞柱。化驗室檢查:膽固醇280毫克%,甘油三酯170毫克%,血沉25毫米/小時。心電圖報告:竇性心律,心肌勞損。眼底檢查:視網膜血管痙攣。

患者素有痰溼,蘊而生熱。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風夾痰熱,流竄經絡,而成動風之勢

治宜清熱化痰,潛陽熄風,風引湯加減。

處方

寒水石12克,紫石英20克,生石膏18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均先煎半小時),乾薑3克,滑石12克(包煎),赤芍18克,大黃3克,川芎12克,當歸12克,地龍12克,鉤藤14克(後下),路路通10克,菖蒲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每日早晚分二次服。

三劑後頭痛眩暈減輕,語言已較清楚,右側肢體活動較前靈便,血壓170/110毫米汞柱。上方去大黃,加雞血藤12克,生石決明20克。守方加減服至1981年1月4日,血壓正常,語言流利,行動自由,惟右側肢體時覺麻木。前方去寒水石、滑石、生石膏,加桃仁10克,丹參12克。

共服風引湯加減41劑,諸症皆失,得收全功。後以愈風寧心片常服,以善其後。追訪至1982年5月上症未作。

  • 例三:中風先兆

周某,男,57歲,1980年12月7日初診。

患者有腦動脈硬化史10年,經常頭暈頭沉,面紅,口苦而幹,耳鳴,少眠,多夢。近1月來,自感頭暈頭沉加重,右半身活動不利手指、足指麻木,舌頭麻木,語言不流利。患者形體豐盛,面色紅赤,行走蹣跚,由家人攙扶而來。舌質紅,舌苔薄黃,脈象弦硬,血壓180/110毫米汞柱,血膽固醇300毫克%,甘油三酯176毫克%。眼底檢查:視網膜血管動脈硬化。

診為年老力衰,腎陰虧於下,以致風陽內動,上擾清空,風火夾痰走竄經絡,而成陰虛陽亢,痰熱內蘊,肝風擾動,經絡不遂之象。治當清化痰熱,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疏通經絡。以風引湯加減。

處方

寒水石12克,靈磁石、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紫石英、生石決明各20克,生石膏18克(均先煎半小時),滑石14克(包煎),白芍20克,生地30克,乾薑4克,大黃6克,川芎12克,地龍10克,菖蒲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劑後,頭痛頭暈減輕,舌頭也較前靈活,血壓180/100毫米汞柱。藥既見功,當守方再進。至12月19日,血壓170/95毫米汞柱,頭痛、眩暈已愈,語言流利,手指麻木大減,惟右半身活動尚覺不利。上方去寒水石、生石膏,加雞血藤12克,路路通10克,至12月31日,血壓正常,可以自由行走。隨易補肝腎,通經絡之地黃飲子(劉河間)加減以善其後,得收全功。追訪至1982年5月,上症未見覆發。

  • 例四:癲癇

鄭××,男,25歲,1981年8月12日診。

癲癇症半年,每月發作1~2次,一般多在夜間發作,並經常頭痛,面紅目赤,便秘溲赤,胸中煩熱,兩肋脹痛,舌質紅、苔薄黃而膩,脈象弦滑。症屬痰熱內蘊,壅閉經絡,阻塞清竅,發為癲癇。治擬清化痰熱,熄風定癇。用定癇丸加減,連服12劑而功效不著。

竊思其因,悟到患者舌紅苦黃,並見一派肝火上炎之症,而上方重在化痰定癇,卻忽視了肝火這一重要病因,遂改弦易轍,用風引湯加減。

處方

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20克,生石膏18克(均先煎半小時),大黃10克,乾薑3克,滑石12克(包煎),陳皮12克,清半夏14克,膽星10克,殭蠶10克,全蠍10克,鉤藤14克(後下),甘草10克。

上方加減,共服21劑,未見發作。胸中煩熱已除,二便正常,舌已轉為淡紅,惟睡眠有時欠佳,胸中略感不適,舌苔薄黃稍膩,脈見滑象,上方加安神之劑,繼服。患者又服藥3個月,諸症皆失,舌脈正常,迄未再發。

二、體會

風引湯為《金匱·中風歷節病篇》的附方,即《千金》、《外臺》所載的紫石散、紫石湯。其組成: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關於本方的出處,林億《金匱要略·方論序》認為,此方可能系注者採集仲景散在諸家之方,而附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之末,故風引湯仍為仲景之方。

關於本方的主治症候,諸書見解不一。《金匱》雲:“除熱癱癇”,《醫學綱目》則作“除熱癲癇”,《外臺秘要》風癇門引崔氏雲:“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除熱鎮心,紫石湯(方與本方同)。……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例不能言,或發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外臺秘要》卷十五)

遺憾的是,後醫卻鮮有用者。殊不知,風引湯用大隊寒性重鎮之品為主,以潛偏亢之肝陽,清上炎之肝火,輔以龍牡石脂之潛納,更用大黃釜底抽薪,使熱極上盛之風得以平熄,更佐以桂枝、乾薑之溫,一以制諸石之寒,又可取其辛溫以疏通經絡,可見立意用藥之巧也

以藥測證,可知本方當主治癱癇之因於熱者,其旨在清熱瀉火,潛陽熄風

筆者用之臨床,體會風引湯對由於肝陽上亢,肝火夾痰熱橫竄經絡所致諸症者有良效。然臨床還應根據見症不同而靈活加減,若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者,當去桂枝加生石決明、靈磁石、地龍、鉤藤等以潛陽熄風。經絡不通,肢體活動受限,言語不利者當加當歸、赤芍、川芎、雞血藤、路路通、菖蒲、葛根等以活血通絡,開竅解語。癲癇當加用二陳、膽星、殭蠶、全蠍等化痰鎮痙熄風。

上述諸症在臨床治癒之後,還應根據病因,用湯劑或丸劑治本緩圖以善其後,方能得收全功。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中醫雜誌》1982年第12期丨作者/程廣裡。
本文編輯/王勤莉丨薦稿/張春雲編輯/千誠丨審核/居業丨校對/小賈丨二校/王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