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脾虛百病生”。脾虛一旦出現,不僅會造成腹脹、腹瀉等常見疾病,還會加快人的衰老。
那麼——
造成“脾虛”的主要原因有三個: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
眾所周知,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中人們“靠天吃飯”,飢飽失常的情況十分普遍。
而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從“溫飽不足”轉變為“小康富足”,飲食結構和習慣也發生了鉅變。
曾經難得一見的山珍海味、煎烤油炸、辛辣甜膩等食品,成為餐桌常客。
美食滿足了口腹之慾,但也增加了脾的負擔,導致脾失運化,形成脾虛。
再加上現代人普遍運動不足,肌肉力量普遍較弱,在肌肉用進廢退的同時,也會帶動脾氣的衰弱,造成脾虛。
此外,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普遍較大,思慮過度則傷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脾虛概率。
脾虛的症狀可以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便粘或便秘
同時還伴隨著消化功能異常的問題。
怕冷或怕熱
中醫中的“虛”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則怕冷,陰虛則怕熱。
出現貧血
出現貧血問題者,時常會感到頭暈目眩,並且情緒低落。
身體肥胖或消瘦
由於脾胃功能過於虛弱,吃進體內的食物若一直堆積在體內,難以被消化,就會出現肥胖;若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則會導致消瘦。
舌頭胖大有齒痕
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苔清薄且乾淨。如果舌體胖大,多與脾虛有關。
因為,當脾臟虛弱的時候,水液代謝的能力就會減慢,所以舌頭上面有多餘的水溼代謝不出去,就會顯得比較胖大。
而且,舌頭胖大了,嘴巴內部空間不足,舌頭抵在牙齒上面,就形成了齒痕。
面色發黃
脾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血液的順利循環流動,一旦脾臟出現了問題,血液流通不順暢,就會出現面色發黃、精神不振、血虛等症狀。
拉肚子
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症狀。
月經過多或過少
月經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是脾虛引起的。
月經量過少可能是由於脾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子宮內膜生長太薄所致;月經量過多可能是由於脾虛不能固攝經血所致。
睡覺流口水
中醫認為,涎(口水)為脾之液,正常情況下不會外溢,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才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記憶力減退
脾虛的人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另外還會有睡眠質量差的問題。
在臨床中,脾虛可以分為很多種不同的證型,不同的證型有不同的表現和治法。
對於不同類型的脾虛,需要通過專業人士進行正確辨證後,才能給予對症的藥物治療。
脾氣虛:表現為疲倦、乏力、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症狀。
脾陽虛: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怕冷的表現,這也是區別脾陽虛與脾氣虛的方法。
脾陰虛:同時兼備脾氣虛和脾陰虛的特點,既表現為消化功能差、大便偏爛,同時也有潮熱、五心煩熱、脾氣急躁等症狀。
脾血虛:通常指的是心脾兩虛,即心血不足和脾氣虛弱共存的證候,常表現為虛勞、心慌、失眠等。
由於脾胃失調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從日常習慣改變入手也能夠幫助我們強健脾胃。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下列幾個健脾好習慣哦~
飲食定時定量
可將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做粥食用。
多吃黃色食物
如小米、黃豆、南瓜、黃花菜等。
避免憂思過度
每天午休或睡前可以用靜坐、冥想等方式讓身心放鬆下來。
穴位按摩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經常點按此穴位,輔助祛溼健脾。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的連線中點處。經常按此穴位,有利於祛溼化痰。
適度運動
建議每天堅持選擇一種以四肢肌肉鍛鍊為主的運動,如慢跑、快走、太極、游泳等。
此外,多做做“金雞獨立”的動作,可以有效改善脾虛。
做法:左腳單腿站立,將右腳心放到左大腿內側上端,腳趾朝下,腳跟與大腿根部相抵,雙手合十上舉。之後換右腿重複以上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