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在針灸中,呼吸不僅僅是簡單的補瀉,其實也是一種刺激手段。作者認為在針刺中,患者應該進行一段細、長、深、徐的呼吸,有凝神聚氣、調和氣血、加強感通、減輕痛楚等效果。另外,本文還介紹了“一針兩穴”和“九陽六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理解這些的吧~(導讀/依伊)

簡介:黃其波,1921年生,漢族,男,江西豐城市人。1945年師範畢業從事教育事業。1953年經百餘次實驗研製電針獲成功,撰寫《金針電療法》一文,刊登於1954年3月號的《江西中醫藥》。1956年於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畢業後任市中醫診療所主治中醫師。
他對於中醫理論,尊古而不泥古。如針術中的手法補瀉問題,認為這是前人把行針手技及其效應的統一觀。其實手法本身無補瀉。以“九陽六陰”這一最有代表性的古典針術符合手法而言,可遍觀古今各家名著簡介,無不從機械的絕對數字去理解,有失願意。通過多年來反覆臨床實踐,總結出蛇傷審證求因的要點,內外用藥的法則。認為蛇傷的治療,要求療效既要可靠,更須快速,始無後顧之憂。施用針灸,確有其優勢。
針術中有呼吸補瀉一法,其實呼吸作用於針術中,也是一種刺激的手段。我在臨床上曾發現。
①刺足三里時,患者能行深細的呼吸,有的繼針刺感通後,即自覺胃部有蠕動現象。
②在針刺局部疼痛性疾患時,患者能行深細的呼吸,久而久之,有的覺針刺部位有清涼感。如刺頭痛,局部有拘急跳痛現象者,針刺後隨著深細的呼吸而感到輕減。
③患者行深細呼吸,可以解除行針時的精神過度緊張狀態,並能避免針刺局部肌肉痙攣所致的吸針現象,暈針的反應也可藉此減少。
④針刺的感通,在患者深細呼吸的配合下可很快產生,並隨患者深細呼吸的延長而波及到較遠部分。
⑤刺腹部時,進針尤宜配合受針患者的呼吸而行之。因腹肌的弛張,是隨人的呼吸動作而有所變異的,所以必須藉助患者的呼氣或者吸氣時而進針。不然,不但刺針的痛覺較大,而且容易引起針身彎曲,形成滯針和折針。
根據發現的這些針時反應,如果進一步能把呼吸作用於針刺效應上推而廣之的運用,即在針刺之前或針刺之後,都應囑患者行一段時間的細、長、深、徐的呼吸,這樣做容易使患者安靜下來,不為其他事物雜感所分擾。
在給予針刺時,患者的反應功能(指生物機能靈活性)也因此得以加強。前人謂:氣血在脈管中運行,是依靠呼吸為動力的,並以之為氣血運行計算長度的客觀標準。所謂:
“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脈行六寸。”
即是此意。有的並直接指出:呼吸作用於補瀉是針術的重要內容,足證呼吸與經氣也是有其密切關係的。
前人對呼吸和針刺配用所持的理由,即所謂人身持氣血而已,經脈所到,即氣血所到。疾病的產生是在於氣血之不調。由此可知:機體內所有臟器,都由經氣來維繫和支配,因而機體整個的活動就揭示了每一個器官的結構和活動的水平。
經氣,看來有部分類似神經系統的營養功能,它應該達到在機體內適應各種改變的主要任務,也就是確定機體對於生理變化的反應。因之,神經系統的紊亂,就形成了任何疾病的主要環節。
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古人所指的“氣”和“血”,是指人體內在的氣化作用,亦即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過程,這就是神經系統對器官或組織的營養影響。那麼,著重在呼吸的樞轉上來調和氣血——興旺神經營養機能,是完全有其可能的。
正由於呼吸的吐納是調節人體與環境的物質交換的門戶,能量的產生和放散的引擎,運行血液的鞭策,振作精神的活力,故在使呼吸做到愈深而又愈細的情況下,確能使氣血充沛周身,不僅體暢神怡,亦能卻病癒疾,氣功療法,有的也就是專借呼吸作用而起到療效的。
我在針術操作中,尤其是對痛證,常運用一針兩穴的刺法。所謂“一針兩穴”,實質上就是“沿皮透刺”或“上下串刺”。由於它的刺激面積較廣,或入針較深,自然給予機體刺激的影響也就較大,所以在療效方面,似比一針一穴顯著。
前人文獻中,對“一針兩穴”沒有專題論述,唯《玉龍歌》描述這種刺法較詳,如:
“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淺而易見:一針兩穴的沿皮透刺法,形式同普通所指的“橫針”,不過還須繼續伸針探入,透刺多穴。所謂“凡欲行陽,淺臥下針,循而捫之,令舒緩;彈而努之,令氣隆盛而後轉針,其氣自張布矣,以陽部主動也。”
至於上下串刺法,形式同普通所指的“直針”或“斜針”,不同處是假道骨骼罅隙間或肌肉豐腴處,深刺之使其穿通而串連到另一穴位。所謂“凡欲行陰,必先按爪,令陽氣散,直深納針,得氣則伸提之,其氣自調暢矣,以陰部主靜也。”
按《玉龍歌》的啟示和我個人的經驗,無論是沿皮透刺、上下或左右穿刺,還是採取直針、斜針或者是橫針,第一,必須使用三寸以上到七寸的長針。
否則不易達到刺針的目的,針身要粗細適度,過粗則透刺時施術不便。現在針身是不鏽鋼,彈性大而不易彎曲,施刺甚覺省力;針頭宜圓微利(注意:針尖微利便於刺入可也,不可過銳),那麼,在皮下或肌肉中施針探刺、戟撥的時候,對於受針部位所在的脈管或其他組織,可以避免刺傷的後果。
再談人體哪些部位適宜於一針兩穴。從使用長針來看,《靈樞·官針篇》:
這說明它沒有什麼侷限性,該是“因病制宜,因穴制宜”。
但一般刺頭部,胸部及背部,往往採用橫針的沿皮透刺,所謂
至於哪些病症適宜用一針兩穴的刺法,考諸《玉龍歌》和結合我個人的臨床經驗,對於局部(頭、面、四肢、胸脅等處)疼痛性的疾患,均有卓效。《玉龍歌》的一針兩穴大都用在直接對病灶(或由病灶反映出來的痛點或過敏區)予以刺激(當然還是不限於此)。
古典針術手法中的“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龍虎交戰”、“飛經走氣”等手法,無不涉及到“九陽六陰”這一問題。考諸歷代針灸著述家對“九陽六陰”這一手法的銓敘和解釋,或語焉不詳,模稜其詞,或以文解文,就字釋義。
真正的含義,至今似覺尚未有人提出過,所以對它的具體操作,大多都是片面地從九、六,奇、偶的機械數字去加以演繹。今結合學習針灸文獻和長期的針灸臨床實踐經驗,對“九陽六陰”這一手法問題,提出如下一些管見:
“九陽六陰”補瀉手法在臨床的具體操作上,我認為可以包括的有兩個內容。
前者是“九陽六陰”手法的基本行針方式;後者卻是本法的延展和錯綜複雜的變易方法。前者是狹義的,後者是廣義的。後者雖包括了前者,但前者又是本法的主要內容,而後者又在變易的方法中,靈活、多樣化、豐富和發展了前者的運用範圍。
針身捻轉是行針常用手技之一。由於它是左右旋轉、週而復始的,所以可以推斷前人是假定以一個圓周作為它給予機體刺激的計量單位。其刺激量的強弱,必然要按捻轉弧度,亦即捻轉角度的大小面取捨的。如週而復始地捻轉,將一個圓周長度分作幾次去完成,那麼旋轉次數越少,弧度即角度就越大,給予機體的刺激便愈強;反之則弱。
所以“九陽六陰”實質上就是旋轉角度的大小問題。“九陽六陰”命名的含義,也就不難看出它是取一個圓周長度(360°)作九分法(其角度為<40°)或六分法(其角度為<60°)去旋轉的。相對之下,六分法的角度大於九分法,角度越大,刺激越強,自然用六分法的旋轉,刺激量肯定要大於九分法。
從取得的效應看,九分為補、六分為瀉,是無疑的事實。再結合數字奇偶和手法效應去理解,九是奇數,且刺激較小,為補為陽;六是偶數,且刺激較大,為瀉為陰。“九陽六陰”當作如是觀。
前人對“九陽六陰”手法的命名,還應該看到它是個辨證的、相對的,標誌著這個手法的示意圖例。決不能機械地按九分法或六分法的<40°或<60°的角度,一成不變的劃分來行使旋轉。而是在比較程度上指出角度的大小,關係到刺激量和機體的感受反應問題。
如在臨床實際操作中,給受針者旋轉行針,總以受針者的感覺為準,然後隨針身旋轉角度的增減,恰當的給予機體一定的刺激量,以達到補或瀉的目的。捻轉角度愈大(屬六分法),則刺激愈強,機體的感受反應也愈強;捻轉的角度愈小(屬九分法)則刺激愈小,機體的反應也愈弱。
故前人在“九陽六陰”補瀉術中,又有“九九稚陽”、“六六老陰”之說。若將此法在行針時配合上述其他五點內容綜合運用,那手法的變化就更多,行針手技表現得就更為靈活,效果就更為理想。
在同一時間內,作用於機體刺激量的大小,取決於針身運動的速率。速率愈快,刺激則愈強,受針者的感受反應就愈大,否則反是。
與此同理,若在不同的時間內去完成相同的針身運動方式,如等量的提插次數或捻轉角度,那麼行針過程費時長的,其針身運動的速率就會相應的減慢,刺激也隨之減弱,機體感受的反應也就小了;行針過程費時短的,針身運動的速度就會相應的加快,刺激也隨之增強,機體感受的反應也就大了。
拿數字表明,例如分別在六秒鐘或九秒鐘的時間內,用相同的針身運動方式和等量的提插次數或捻轉角度,作用於同一受針者的同一部位,受針者在感受的反應上就有程度的輕重不同了。
前者六秒鐘較後者九秒鐘為時雖短,而等量的提插次數和旋轉角度在時間的長短上就變異了運動的速率,必然單位時間短的則速率要加快,而長的則減慢,那麼六秒鐘內所給予機體刺激及其感受反應,當然要較九秒鐘為強。
前人把九、六,奇、偶的名稱和這種行針手技的效應聯繫起來,以九、奇為陽,補為陽;六、偶為陰,瀉為陰,而立“九陽六陰”之說是有它的道理的。這也是個行針手技,關係到時間的支配問題,不僅是“九陽六陰”的含義之一,也是各種行針技巧影響效應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提高針刺療效是值得重視、認真研究的。
近代各家對“九陽六陰”的諸多解釋,似覺牽強,甚至有的說:“至於說捻轉,每捻六下,停一會,是瀉,因為‘六’是‘陰數’……。”這樣把“九陽六陰”侷限在針身運動的次數上,丟掉了速率、角度及其有關的條件和時間,單純的從奇為陽、偶為陰和機械的絕對數字去理解,未免南轅北轍,與前人“九陽六陰”的原意背道而馳,非怪有“這在實際上沒有效果,理論上也找不到切實的根據,很難令人置信”的看法。
•本文摘自《杏林醫選-江西名老中醫經驗選編》丨編者/姚荷生丨作者/黃其波
•本文編輯/王勤莉丨薦稿、審核/居業丨排版/十三丨校對/於紅山、王勤莉丨二校/趙欣。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