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議補,怎麼補才最適合你?

“立冬”議補,怎麼補才最適合你?

中醫書友會
第368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立冬”到來啦,天人合一、冬令進補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所有人都應大補峻補嗎?固表、護陰、養陽、補腎,進補其實有著不同的層次和方法。選擇合適的補法能夠調整虛實陰陽,為來年作好準備,快抓緊時間把握好這個冬天吧~(導讀/依伊)

—本文約1200字,預計閱讀4分鐘—

從立冬說起
作者/一言

過了立冬節氣意味著冬天到了。《黃帝內經》曰: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從中醫養生學角度,順應自然要從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養護和調攝身體,即“合乎陰陽,調於四時”“順四時而適寒溫”
冬季氣候變化多端,時而由寒轉暖,時而由暖轉寒,常有晝夜溫差攝氏十幾度的現象,這種反常的變化為一些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提供了機會。冬季加衣應逐次加厚,居室宜溫暖,外出不可冒觸寒風,老人尤其要注意預防寒邪感冒。
中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和呼吸道防禦功能降低,古方玉屏風散:

黃芪30克,防風30克,白朮60克

共研細末,每天2次,每次6~9克

有益氣固表,抵禦風邪入侵,預防感冒的功效。同時還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儘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場所,養成戴口罩的好習慣。
天氣寒冷,人們自然要攝取更多的熱量,於是就形成了“冬令進補”的習俗。人的體質各有不同,特別是中老年人虛證居多(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虛證體質的人,正好利用冬令進補的機會,科學調理,補充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中醫有“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說法,進補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以順應“閉藏”季節的特點,一般不用助陽耗精之品,以免損耗陰精。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進補多以食補為主。一日三餐:
“五穀為養,五畜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精不足者溫之以氣,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亦可以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益壽而以百數……”
是保持健康身體的主要途徑。中醫有五色入五臟的理論,其中黑色食品補益肝腎,且有助於抵禦寒冷,例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紫菜、海帶等。黑色食品還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對陽氣不足的體弱者十分有益。
“秋冬養陰”特別要提及羊肉和黃酒。此時的牛羊最為肥美。羊肉性溫熱,可益胃氣,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去勞損,適宜天冷食用,可改善手足不溫、畏寒怕冷等症狀。羊肉中鐵、磷含量高,適合貧血患者選用。北方的冬儲大白菜和羊肉堪稱絕配,不僅能使菜餚的味道更為鮮美,還可平衡羊肉溫熱的氣性。
黃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酒精度不高,常被用作藥引。很多補品(如阿膠)常用上等的黃酒烊化服用。黃酒須燙熱適量飲用,有通經活血、溫脾祛溼、除風下氣等功效。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中老年保健》(2020年)作者/一言
•本文編輯/王勤莉薦稿、審核/居業丨排版/十三丨校對/王勤莉丨二校/唐樂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