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邪(精神疾病)(4) | 譫語淫亂,低聲自語,忽忽如失

《辨證錄》

 原文 

人有猝中邪氣,眼目昏花,或見婦女之妖嬈,或遇兒童之嬌媚,兩目注戀,彼此調笑,遂至心魂牽纏,譫語淫亂,低聲自語,忽忽如失,皆謂中邪,然此邪乃腎氣之水邪也。

夫邪每乘人邪念而入,古人云:心正何懼邪侵。故正氣未衰,則邪正兩途,烏能相併,惟正氣既虛,而邪念又起,是予邪以入門之機也。但腎有補無瀉,今人之腎氣無不虛者,腎虛宜正氣亦虛矣。腎之有補無瀉者,言腎之真陰,非言腎之正氣。正氣虛而邪火旺,邪火旺而邪氣生,所以正氣未漓者,雖真陰少虧,邪不能入。惟真陰大虧,正氣又喪,邪始得而憑之。

治法必須補腎之正氣,邪氣不必治也。蓋攻腎中之邪,必損腎中之正,故攻邪之法,不在攻腎,而在攻胃,以胃為腎之關也。邪在腎之關門,而腎之正氣,不能上通於心,故作鄭聲之語,搗其關門之邪,正所以救腎也。

方用搗關救腎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山藥(一兩) 芡實(五錢) 薏仁(一兩) 白芥子(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玄參(五錢) 知母(一錢) 濃樸(一錢)

水煎服。

一劑痰涎消,二劑心魂定,三劑全愈。

此方治胃之邪,仍是治腎之藥,雙治之法也。或謂治腎不宜治胃,以胃在上而腎在下也,何以治胃而能愈?不知入腎之藥,必先入胃後入於腎,故瀉胃邪即所以瀉腎邪也。今兼治之,則二經之間,邪俱無藏身之地,是以不必多劑,即能奏功耳。

此證用益智助神湯亦效。

白朮 熟地(各一兩) 白芥子 天花粉炒黑 荊芥(各三錢) 山茱萸 巴戟天(各五錢)

水煎服。

四服全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