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這位陳老先生啊尤其精通外科,他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叫《外科正宗》,裡面記載了一張方子叫如意金黃散。這方子好用到什麼程度,以至於後人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號——外科神方。
首先說這是一張外用方,用量一般是一次一克,用黃酒或者溫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也可以根據患處大小來調整用量。其次它的作用是清熱解毒,兼能燥溼,活血。清熱的藥物佔主力,所以如意金黃散主要用來調理熱證。
甲溝炎屬於中醫瘡瘍的範疇,一般認為是氣血瘀滯引起的,比方說鞋子不合腳,腳趾長時間受到擠壓,周圍氣血不流通,形成瘀血,瘀血堵在局部,那指甲周圍就鼓起來了。為什麼會痛?痛就是因為氣血不流通。為什麼發紅?血瘀化熱的表現。
疔是一種毒瘡,堅硬而且在身體裡頭埋得很深,像釘子一樣,你把釘子釘到牆裡去,表面上露出來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頭,實際上它裡頭還有很長的一部分。根據生長部位又被命名為面疔、指疔、足疔等,也是火熱之毒蓄結而成。
表現為乳房腫脹疼痛,有界限不清的硬塊,發紅,乳汁排出不暢。也就是紅腫脹,有硬塊,中醫一般就用清熱解毒之法讓腫脹消退,結塊消散。
痛風有多痛?一旦發作起來,連蓋被子都壓著痛。再看關節部位腫得很,準確來說是又紅又腫。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代謝性疾病,是尿酸代謝紊亂引起的。中醫認為是溼熱引起的,那腫大的關節裡頭包裹著的盡是些溼毒熱毒。
中醫叫痺症,什麼是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有風有寒還有溼,三種邪氣乘虛而入,盤踞在關節處,時間一長,入裡化熱,導致關節疼痛,痛處發紅發腫。
用現代的知識來解釋,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治療的時候,第一就是要抗病毒。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屬於火毒和溼熱,即使是古代的中醫,對於此病,也是同樣的看法,治療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清熱解毒。
特點是來的突然,初起時侷限於某一部位,可能是胳膊上,腿上,也可能是脖子,後背。很快就會向全身蔓延開來,損害往往由紅斑、丘疹和水皰組成,有時候還會伴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在中醫看來,這些都是溼熱的表現。再一個很多慢性溼疹其實都是由急性溼疹發展而來,所以及時干預很重要。
毛囊炎的常見症狀,毛囊口有紅色丘疹,慢慢地由丘疹發展為膿包,伴有疼痛、瘙癢,甚至發熱,也是火熱之象。
痔瘡是由於飲食偏向油膩,溼熱下注或燥熱內生而下迫大腸,加上久坐不運動,負重遠行,以致血行不暢,直腸末端經脈結滯不散而成。這個結滯一旦得到疏散,痔瘡自然也就好了。
同樣的道理,肛周腫痛也是氣血不通,溼熱下注引起的。
褥瘡好起來的過程其實就是身體推陳出新的過程,怎麼推陳出新?把周圍的瘀血化掉,把溼邪熱邪清解掉。注意,外敷的時候要把患處清理乾淨。
跌打損傷看上去是皮膚表面受傷了,其實是表裡俱傷,就是說裡面的經絡血脈啊也會跟著受傷,要不皮下怎麼會有淤青呢。痛起來好像針扎一樣,這就是瘀血作痛。
中醫認為靜脈炎是因為脈絡不通,氣血凝滯導致疼痛、麻木、腫脹等,我們知道,血受寒而凝,但血受熱同樣也會煎熬成塊,這個時候通常會用一些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也就是清解熱邪,活血通絡。
民間俗稱痄腮,主要症狀就是腮幫子腫脹,同時伴有發熱。春天比較多見,小孩子比較多見,小兒為純陽之體,陽氣比較旺盛,再加上春天的風熱疫毒蠢蠢欲動,一旦感受疫毒,很容易引發此病。
簡單來講就是膽囊裡頭有了炎症,中醫是不講炎症這個詞的,只講火、熱。如意金黃散清熱解毒,是比較對症的。注意不是內服,而是外敷,用溫水調成糊狀,敷患處。
可以直接買中成藥,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子把藥材買回來,打成粉末備用,組方:
大黃20克、天花粉40克、黃柏20克、薑黃20克、蒼朮8克、厚朴8克、白芷20克、生天南星8克、陳皮8克、甘草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