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低燒,妙用古方快速退熱

頑固低燒,妙用古方快速退熱

小編導讀

最近發熱患者明顯增多,而比急性高熱更棘手的,是難以查明原因的慢性低熱。患者往往西醫各項指標正常,卻不明原因發燒,而且用藥後依然反覆發熱。中醫面對這種情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今天通過兩則醫案學習一下。

1

江某,女,34歲,1977年4月21日初診。

主訴:低熱半年餘(37.7℃左右)。

病史:患者近半年每日午後出現惡寒、發熱,體溫最高37.7℃左右,曾於醫院行肝功能、血沉、尿常規、胸部X線等多項檢查均無異常。低熱原因不明。門診曾予西藥解熱、抗感染等治療,低熱仍持續不退,故求治於中醫,刻診午後寒熱往來,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胸悶脅脹,納谷不香,乏力懶言,小便黃。舌紅、苔薄白,脈弦細。

辨證:邪犯少陽,正氣不足。

治法:和解少陽樞機,益氣扶正。

方藥:柴胡30g,黃芩9g,半夏、草果各10g,黨參、茯苓各12g,陳皮、甘草各6g,生薑2片,紅棗5枚。5劑,水煎服。

二診:1977年4月26日,藥後熱勢漸退,頭暈、胸悶、脅脹減輕。效不更放,守前方續服5劑。

三診:1977年5月2日,發熱已退,精神好轉,食慾增加,餘症亦見好轉。宗上方將柴胡減為15g,繼續服用10劑。體溫正常,諸恙悉除,經年隨訪未再發熱。

按語:此係血弱氣虛,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相爭所致,故見往來寒熱,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胸悶脅脹,皆為邪犯少陽半表半里之證。

又因患者反覆低熱已半年餘,久病耗傷正氣,則出現乏力懶言之正氣虧虛之症狀,因此在和解少陽樞機、祛少陽之邪的同時,需益氣扶正在小柴胡湯基礎上加茯苓、陳皮健牌益氣,正氣足則邪氣易退,故能收效。

柴胡乃外解表邪,疏肝解鬱,調氣和血,和解少陽樞機的良藥。王教授臨床常用大劑量柴胡治療低熱取得良效,配伍用量一般20~30g,最大劑量不超過45g為宜。

當然,柴胡必須在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應用,斟酌病情,據症加減,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則會耗散陽氣,導致氣虛和其他不良後果。

2

黃某,男,54歲,1993年5月22日初診。

主訴:間歇性低熱兩年。

病史:患者近兩年來反覆午後發熱(37.8℃)伴自汗,頭暈目眩,胸脅滿悶,神疲乏力,經中西醫治療均未奏效。舌質淡紅,苔薄白而膩,脈弦細。

辨證:肝鬱脾虛,肝脾不和。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清熱。

方藥:柴胡30g,黃芩、薄荷、甘草各6g,生白芍、黨參、茯苓各12g,生白朮、半夏、青陳皮各10g,生薑2片,紅棗5枚。5劑,水煎服。

二診:1993年5月26日,服藥後發熱減輕,有時午後37.3℃,汗出減少,精神好轉,餘症同前。原方將柴胡劑量增至45g,繼進5劑。

三診:1993年6月2日,服藥後熱退汗止,餘症悉平。上方柴胡改用5g,續服7劑以資鞏固,1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中醫特色治發熱

《王立忠臨證發熱輯要》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發熱為臨床最為常見的病症,涉及多系統疾病,臨床許多發熱疑難病例經王立忠教授診治或會診治均應手而愈,王教授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診治的發熱的學術思想,希望與同道分享,以啟迪後學,促進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主要內容分五部分:一、歷代醫家對發熱的論述;二、闡述發熱的病因病機;三、發熱的辨證分型論治;四、發熱醫案(40例左右);五、發熱常用方藥精選。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