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感溼熱又且感風,遂成癇瘛,身蜷足彎,不能俯仰,人以為少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少陰之痙病乎?
夫少陰者,足少陰腎也。腎宜熱不宜寒,宜溼不宜燥,何以痙病有溼有熱,反成癇瘛蜷彎不能俯仰之症耶?不知腎最惡風,而喜熱者,喜真火之生,非喜邪火之克也,喜真水之養,非喜邪水之傷也。蓋邪火助燥,邪水增溼耳。既有二邪入於腎中,又益之以風,安能無癇瘛蜷彎不能俯仰之苦哉?
然其治法仍須治溼熱,少佐以祛風為得也。
方用助腎辟邪丹: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 防己(一錢) 豨薟草(一錢) 玄參(三錢)
水煎服。
此方用防己以治腎中之風,用薏仁、茯苓以去腎中之溼,用玄參、豨薟草以治腎中之熱。是風熱溼三者均治,何病之不可去哉。夫腎宜補而不宜瀉,今去風、去溼、去熱,得非瀉腎之藥乎?然而薏仁、茯苓雖利溼而不損其陰,防己雖去風而不傷其氣,玄參、豨薟雖去火而不滅其光,非瀉腎而仍是補腎,若單瀉而不補則誤矣。
此證用散痙湯亦佳。
防己(一錢) 白朮(一兩) 澤瀉 豨薟草 炒黑荊芥(各二錢) 薏仁(三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