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流經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和山西五省時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灣”,而河套平原就分佈在這個“幾字灣”的沿線上。水往低處流,河流兩岸必然要高出河道中央,黃河能夠形成這樣一個彎曲的走向,必然是受到兩側山體的限制。黃河在流出蘭州之後,在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的包夾之下折而向北,隨後受到陰山山脈的阻攔改向為東,當行至呂梁山脈時再度向南。
換言之,賀蘭山脈、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從外圍形成一個“幾”字,內部是高聳的鄂爾多斯高原,而黃河正是在這些山體的夾縫中一路奔騰。如果以上三條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的距離更近一些,想必黃河的河道會像三峽峽谷一樣陡峭,但幸運的是它們之間還有一段距離,這就使得河流兩側出現一片相對平坦的谷地。外有山體環護,內有黃河滋潤,這些宛如盆地的狹長谷地就是水草肥美之地,也就是世人津津樂道的河套平原。
嚴格來說,河套平原不是一整塊的大平原,而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套平原、後套平原和西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與陰山山脈之間的兩塊是前套和後套,而其與賀蘭山脈之間的便是西套。觀察戰國時期的地圖,我們常常疑惑於趙國西北方向為何會伸出一條長長的臂膀,實際上這條臂膀對應的區域就是前套和後套。河套地區介於胡漢交界之處,無論用作放牧還是農耕都是天賜沃土,自然也是趙人與匈奴之間反覆爭奪的目標。
當趙國從山西大本營向西北進擊河套時,首先需要攻取的就是前套平原,這一過程歷時良久並最終在趙武靈王時期塵埃落定。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不論從人口還是技術上都對匈奴形成絕對優勢,自此趙人開始不斷湧入河套並將匈奴人的草場墾殖為耕地。消化完前套之後,趙國繼續西進拿下後套,正當趙軍試圖一鼓作氣沿黃河攻取西套時,歷史的時間窗口已然悄悄關閉。
此時昔日強大的魏國已被秦軍趕出山西高原,趙國的大本營直接暴露在秦人的兵鋒之下,為了防止老家被端,趙軍只能收縮戰線,放任西套平原遊離在農耕文明之外。儘管如此,前套和後套的加盟仍舊使得趙國多出兩個戰略級糧倉,其意義絲毫不亞於秦國翻越秦嶺兼併巴蜀。趙武靈王讓位其子之後自稱“主父”並專治軍事,面對秦軍的步步緊逼,這位天才統帥制定出從河套平原南下,翻越鄂爾多斯高原直插秦國腹地的戰略。
可惜該計劃尚未實施,趙武靈王本人便死於沙丘兵變,客觀來說,如果趙武靈王不死,這種千里奇襲的方案雖有可能成功,但很困難。前套和後套之所以在趙國版圖上形成一塊狹長的突出部,根本原因在於鄂爾多斯高原無法提供人口和物資。儘管這片區域面積廣大,但受不到黃河水系的絲毫惠及,甚至遊牧民族在佔領河套平原時也未曾對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沙土地表現出足夠的興趣。
倘使鄂爾多斯高原的地理條件能夠承載足夠的人口和資源,趙國何嘗不願將其併入國土,如此一來河套突出部便能夠和山西大本營連為一體,趙國的戰略空間也會大幅擴充。可惜現實中的鄂爾多斯高原是以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著稱於世的,試想重在突襲的趙軍從河套平原出發時大概率不會攜帶太多物資,而沿途得不到任何補給且遭到風沙削弱之後,即便衝入關中勝算又有幾何呢?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