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溏瀉一日4-5次,理中湯無效,用“白朮附子湯”好轉

腹痛溏瀉一日4-5次,理中湯無效,用“白朮附子湯”好轉

中醫書友會
第369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白朮附子湯是《金匱》治療溼痺的方子,觀其組方實則治太陰和少陰,與本案患者病證契合,因此較偏治太陰的理中湯有效。兩方藥味不多且方向相近,但效果差別很大,可見精準辨證處方的重要性。(導讀/依伊)

—本文約1100字,預計閱讀3分鐘—

白朮附子湯證案

作者/趙守真

簡介:趙守真,湖南江華人士,湖南省已故名醫,曾在零陵開業,一代傷寒臨床家。1959年奉調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文獻室工作。1962年出版《治驗回憶錄》,收集其驗案一百多例,以內科為主,兼顧婦科、兒科。其驗案說理絲絲入扣,醫案剖析跌宕起伏,醫理解讀暢快淋漓。一時間洛陽紙貴,深受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和中醫學界專家們的推崇和喜愛。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6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4.5克),甘草一兩,炙(3克),生薑一兩半,切(4.5克),大棗六枚(2枚)


原方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原書主治:

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第二)

醫案  ·  痢後痛瀉
患者女性,痢愈未久,轉致溏洩,一日四五次,腹中時痛,痛則手足厥冷,嘔吐清涎,曾進理中湯多劑未瘥。診之,脈微細,舌白潤,口不渴,小便清長,厥痛並存。

今脈微厥痛,不僅病在太陰,亦且證兼少陰,其病由痢轉瀉,固為病變之良好機轉,但瀉利既久,脾胃已傷,脈微而厥,則腎陽亦復衰損。前服理中湯不應者,偏脾而遺腎耳。

現以合治脾腎為宜:白朮15克,附子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2克,大棗5枚。用以培補脾腎,溫暖腎陽。

服藥4劑,手足厥回,痛瀉俱止。惟肢倦神疲,飲食無味,再用益脾強胃之異功散加益智、山藥、扁豆、砂仁諸品,同時美味調補,半月遂收全功。(趙守真:《治驗回憶錄》 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1版 1962年)

  • 評議

白朮附子湯即於桂枝附子湯中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朮之苦燥,合附子助陽逐溼,於是並走皮中而逐水氣,亦為因勢利導之法。

案中患者痢後痛瀉,日四五行,小便清長,腹痛肢冷,口不渴,脈微細,舌白潤。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故以白朮附子湯溫補脾腎,以散水寒之氣。服藥後果然手足轉溫,痛瀉俱止,再用五味異功散培補後天以善其後。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金匱方百家醫案評議》(1991年)丨編者/何任、張志民、連建偉作者/趙守真
•本文編輯/王勤莉薦稿、責編/居業排版/十三丨校對/高航丨二校/趙加強。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