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重新認識一下,我是魯祖廟

你好!重新認識一下,我是魯祖廟

近日,渝中區生態環境整治提升項目——魯祖廟核心區品質提升工程進入尾聲,即將迎來竣工驗收。項目周圍的圍擋被盡數拆除,魯祖廟逐漸展露新顏。今日,重慶晚報記者帶你重新認識魯祖廟。

魯祖廟核心區品質提升工程一直低調地進行著。早在幾年前,負責該項目的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無一不感嘆“太難”。難在哪?難在修復師請誰、怎麼修是好、應該保留什麼、施工時間和施工人員如何調配、商業價值如何定位等等。

這一連串老大難問題如今解決了。回頭看走過的這些年,大家又連連感嘆“不容易”。最不容易的,是如何最大化將重慶僅存的遺址級別的民俗生活寫照——魯祖廟核心區修舊如舊地保留下來。

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建設方最終採用了避免大拆大建的舊城更新模式,轉向以改造和保護為主的修復方式——以危舊房改造更新為契機,一方面改善街區居民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儘可能地將街區歷史文化價值發揮出來,發掘旅遊資源,使魯祖廟厚重的市井文化,與現有的解放碑商圈現代商業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魯祖廟“重生”檔案

01
兩次“蛻變”

2016年8月,魯祖廟傳統風貌區改造提升項目正式啟動;

2021年11月,渝中區正式開始對位於魯祖廟傳統風貌區東北角的魯祖廟核心區進行品質提升。

02
佔地面積

品質提升工程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

03
四類建築

內有13棟建築,分為文保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傳統風貌、一般建築四類,不同類型建築風貌各異。

04
建設內容

包括建築修繕加固、管網改造、環境整治、夜景燈飾和導視系統等。

05
保護策略

遵循“保持原有形制、原有結構、原有材料、原有工藝”的維修原則, 最大化的保留現狀,應保盡保。

一磚一瓦露真容

是誰揭開魯祖廟神秘面紗

你所關注的魯祖廟,或許是幸福花市、過道老豆花、巷子菜市和一碗幹溜豌雜。在魯祖廟核心區品質提升工程未動工前,就連住在附近大同路、民生路、石灰市、民權路的部分居民,也未必瞭解魯祖廟核心區的真容和過往。

人們不瞭解,情有可原。曾經,這裡年久失修,內部巷道常年堵塞僅一條路進出。好在,這樣的狀況不會再發生,如今拆除違章搭建的棚戶後,7條充滿山城意趣的通道被徹底疏通。雖然犧牲了一些建築面積形成了消防通道,但人們與魯祖廟的距離將拉得更近。

有了路,再重新認識魯祖廟,那就不難了。

剝掉三層皮

磚體浮現神秘“密碼”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記載顯示,魯祖廟街區的形成已有上百年曆史,70%以上建築屬上世紀20-70年代。

這裡交通通達性較高,其核心區位於東北角,去往這裡方便快捷,1、2、6號線三條重慶軌道交通便捷可達;周邊生活配套完善,摩天大廈林立,500米內即可到達解放碑商圈。即便有這樣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即便常年遊人如織,魯祖廟核心區的“真容”,也一度藏在三層“皮”下。

魯祖廟核心區建設方——重慶康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東介紹,揭開它的“真容”並非易事,因為誰也不曾想,揭開這些建築的表面貼磚後,竟還有一層層後期刷上去的灰漿,整個修復過程猶如抽絲剝繭。當它以原始風貌呈現在大家面前時,足以令人驚歎——十餘棟老建築呈青磚黑瓦和紅磚黑瓦的模樣交錯林立。

說到這,李東不得不提其內105號建築,其外立面的弧形磚,每塊磚弧度不一,工匠們逐一拆下來進行抗風化處理,而後又逐一還原安裝。正因為每塊磚體都得到悉心呵護,以至於大家驚喜地發現了它們的秘密——7、9、13、19、81……這些陸續浮現在磚瓦上的神秘數字,究竟代表什麼?留給觀者來探尋答案。

>

修復老門頭

“柏廬”主人會是誰

在這裡,每棟老建築的建設風格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韻味。

建築老磚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所以,極其考驗工匠們的手藝。”該項目施工單位——蘇州香山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仇國平提到,行業內頗具經驗的老匠人成為這裡的修復師,年齡集中在60歲左右,最高年齡達72歲。最多的時候有百餘名工匠,大家來自全國各地,有的曾參加北京故宮、南京夫子廟、西藏布達拉宮的相關修復工作,即便如此,也在修復過程中頗感吃力。

以該項目中的柏廬建築群民生路101、117號為例,據說光是修復門頭“柏廬”二字,就花了好幾個月。拓印備份、表層汙染物和附著物清理、對字體周邊破損嚴重的灰塑基層進行加固、字體後方空鼓部位進行強力漿黏結加固、用紙筋灰摻古建築材料修復匾額邊框及線條等等,十幾道修復工序下來,硬是把那位年近60歲的蘇州老工匠累得夠嗆。

工匠花了幾個月修復的門頭

該建築群以馬頭牆、小青瓦、木樑雕刻為特色,其八字形石朝門、柱礎石、穿鬥木結構、撐栱和木窗構件均在,為四水歸堂式佈局,其中設有傳統天井。為更好還原當年的生活風貌,設計師和老工匠特意新增銅錢幣井蓋,儘量保留原有木結構還能利用的舊材料,並和新材料組合在一起。那些只剩下一半的掛落(傳統建築中梁枋下、柱子兩側的一種構件)裝飾品,也通過純手工雕刻方式得到還原延伸。

有年代感的柱礎石

“它的主人會回來嗎?”

仇國平感嘆說:“有緣自會相見。”

建築不規則

奇妙風格最大化保留

令大家頗感可惜的是,民生路73號碹柱連拱外廊式建築,被沿街建築擋在了核心區內。一眼望去,充滿了西式風情。最顯眼的要屬三層外廊設拱形磚券,磚券設凹凸線條,外立面造型可謂華麗豐富。不過,受地形影響,該建築整體呈不規則矩形。

民生路73號碹柱連拱外廊式建築

“建築不規則,安全如何保障呢?”記者指著不平整的外廊地面問道。

“這就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手藝了!在有限範圍內大膽為建築‘收腰’,要放在現在,還真不敢這麼做!”仇國平說。

細細觀摩這座建築,室內至今現存木地板、木樓梯、板條天花等等,其裝飾工藝極為考究。該建築正前方早年就修建登高步梯,不難想象當年主人歸家的場景,也頗具儀式感。

現場負責收尾工作的老工匠悄悄說,石牆上有兩處拴馬洞還能隱隱看見,推測當年可拴兩三匹駿馬,定是大戶人家。前不久,他在這裡遇見一位八旬老人,老人裡外打量了一番後說道:“這棟樓,最早是我爺爺建的,現在的模樣,恰似當年!”

工匠們花了很多心思讓這些老建築“重生

拱頂有驚喜

保頂耗時400多天

曾任《重慶文史資料》副主編、副編審的楊耀健,曾在《魯祖廟茶館往事》一文中提及:19375月,重慶曾製作《重慶市社會團體調查表》,其記載,當時在魯祖廟內辦公的機構,包括重慶市石業職業工會,登記會員1000名,全是石匠;另有泥水業職業工會,辦公地址也離魯祖廟很近,其成員常到魯祖廟喝茶聚會。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裡曾設立多個手工作坊?或是設立多處私家工廠?答案,或藏在鮮為人知的屋頂——該項目最難修繕的建築,大同路75號。

這棟四層建築在修復前,呈磚混與框架混合結構,其外立面原為紅磚勾白縫,窗下牆原採用搓砂抹面。整個建築外立面較簡潔,建築氛圍莊重,體量亦趨於對稱,具有近現代建築樣式。

通過步梯來到頂樓,只見11米長的紅磚雙曲頂拱映入眼簾,令人歎為觀止。它並非澆築而成,而是用紅色磚塊如貝殼表面的波浪紋路般一點點修砌。

“其實對於一個工程重建來說,推倒重來是最簡單、最快、最節約成本的辦法。但在這裡,‘保持原有形制、原有結構、原有材料、原有工藝’才是第一維修原則。”該項目建設方總工程師李東說。

一句留下,說來容易,為了屋頂能原汁原味保留,工匠們不僅為它搭上保護架,還需通過加固兩邊的基礎、牆體和屋面來穩定曲拱構造。最終,經過400多天努力,它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很有可能這裡曾是一處屋頂工廠。”李東推測。

如今,這棟建築原本破舊失修的老窗,被仿古的鋁合金門窗所代替。站在樓頂,向外望去,這裡與窗外的聯排居民樓似乎連成了一片,毫無違和感。

牆上的拴馬洞猶在
紅磚雙曲頂拱

這裡的建築修舊如舊

修得好不好?

老居民:終於放了心

連日來,記者幾次進行走訪,都恰好遇見老居民來訪。大家左看看、右瞧瞧,趁現場人員不注意就往屋裡鑽。

“修得好,修得好,還是這個味!”

“我們全家人曾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

“我和愛人結婚後就住在這,現在兩個孫子都長大了。”

“這裡曾經很熱鬧,也很擁擠,一些狹窄巷道,過去需要側著身子通過。”

“現在路寬了,雜物清了,真好!”

  ……

到底修得好不好?老居民們最有發言權。住在附近幾十年的婆婆戴玲很是激動地說:“終於放心了,魯祖廟沒有消失,而是重生。但遺憾的是,我的愛人卻沒親眼見到。”

記者翻看了戴婆婆提供的回憶錄,其愛人生前曾這樣寫道:“在魯祖廟的家,是我和媽媽度過的最舒心的日子。這是一棟四層的房子,我們住二層,一樓是糧店。我從小身體不好,媽媽為了增強我的體質,專門訂了牛奶。每日清晨,送牛奶的來了就喊‘牛奶來了’,媽媽就把草編的兜兜從二樓窗戶放下去,然後像打水一樣把牛奶提上來……”

據悉,該項目目前已開始對外招商。讓老居民還充滿期待的是,修復完成後的魯祖廟核心區,會延續花市一條街的熱鬧景象,未來,人們來這裡喝咖啡、攝影打卡、看展品茶、享山城美食等,會享受到另一番山城風情。尤其那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文化介入,將為魯祖廟注入新活力。


建築群內的風火牆
磚紅色的小樓很顯眼

世界書局重慶分局曾設在魯祖廟

渝中區文管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魯祖廟建於1911辛亥年,以當時的手工藝人集資所建的魯班廟(亦稱“魯祖廟”)為中心發展而來。魯祖廟是紀念魯班的場所,魯班是中國傳統建築行業的祖師爺,因此該地區也因魯祖廟而得名。

又根據《巴縣誌》記載,魯祖廟不供奉佛教菩薩,但香火歷來旺盛,從事建築的匠人們,有業務時要來進香燃燭;沒有業務時要來燒香磕頭,祈求祖師爺顯靈,廣開財路。抗戰時期的重慶,無數房屋因日軍轟炸而燒燬、倒塌,魯祖廟卻毫髮無損,以至於坊間就有了魯班祖師爺顯靈,保護百姓造福一方的傳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族抗戰時期,重慶圖書出版業空前繁榮,全國七大書局盡數遷入重慶,大多集中在民生路一帶。其中包括古籍書店、私營雙江書店、青年出版,當時頗有名氣的世界書局重慶分局便在魯祖廟街的轉角處。

記者向附近一帶的老人請教,老人們的說法也頗有些意思。據說魯祖廟一帶的茶館,均屬於清茶館,專賣茶水,不說書,木板招牌上寫著“毛尖”“雨前”“沱茶”等茶葉名稱。由於附近居民有喝早茶的習慣,往往頭不梳臉不洗就往魯祖廟走,喝過一二兩茶水,才在店中洗臉,同時,叫一些燒餅、油條、包子、饅頭、小面來充飢。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李琅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源於受訪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