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021 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FAIR
來自16個國家、34座城市的150家畫廊齊聚上海展覽中心——第11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正式啟幕。其以創歷史新高的展商數、歷屆最大的規模展現著上海、亞洲甚至國際範圍的藝術圖景。時尚芭莎藝術特邀20位藏家與專業人士,推薦本屆ART021值得關注的藝術品,一起來看!
Louis Li
Jackalope酒店集團創始人、青年收藏家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和杉本博司是我最喜歡的三位攝影巨匠。他們都將創作視野凝聚在平靜和永久的語境之中。我上個月剛剛收藏了提爾曼斯的代表系列之一“紙水珠”中的一件作品,而“靜物”作為提爾曼斯另一個長期實踐的系列,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顯著氣質,很吸引人。
畫面中塑料袋的摺痕與其之前的“褶襉”系列關聯很深,而水果的構圖又從塞尚等古典大師的繪畫中汲取靈感。這種模糊邊界的先鋒做派,深刻影響了當代視覺的面貌。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卡拉馬靜物》(Calama Still Life),紙上噴墨打印,無裝裱,138×206cm,2012年,圖片:藝術家及桑塔畫廊
焦景佳
收藏家
幾年來,幾乎每次藝博會我都會看到法國藝術家克勞德·維爾拉(Claude Viallat)的作品,辨識度極高。但我一直沒有嘗試,總覺得還差點兒什麼,說不清,卻又一直惦記著他。
這次見到了這件黑白系的作品,一下就擊中了我的心。有些作品一眼看中就會痛快拿下,有些作品則在心裡進進出出,拐彎抹角才會撞上。不可否認的是,作品的確有能量。感受能量和每個人、每個時期的感知力有關,時間到了,能量就流動了。這可能就是藝術中妙不可言的部分,或稱為收藏的一種緣分。
克洛德·維爾拉《2022/326》,紡織物丙烯,142×64cm,2022年,藝術家及HdM Gallery
劉澤
收藏家
這次ART021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由Peres Projects呈現的丹麥年輕藝術家安東·莫那爾(Anton Munar)的作品。其出生於1997年,作品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讓我會不自覺地駐足欣賞。
莫那爾是一位善於思考的藝術家,他思考其作品的物質性,並玩味地使用油彩、膠畫顏料、水粉、墨、炭筆、粉筆,施展在布面、亞麻布面或木材上,通過濃厚的顏料層次繪製出富有感染力的構圖,彙集著以愛為內驅力汲取的碎片化敘事。藝術家還很年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初登ART021舞臺,我希望能夠把他推薦給大家,讓更多國內的朋友們認識他。
安東·莫那爾《Siempre en el presente / Always in the present》,木板油畫,23×32cm,2022-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Peres Projects
楊媛草
佳士得中國區主席
作為“新萊比錫畫派”的中流砥柱,尼奧·勞赫延續著萊比錫的繪畫傳統:對具象的鐘愛,風格頗有些憂鬱,但毫無感傷。其作品往往將多重敘事並置,相互映照,詭譎且迷人;“德國風格”顯著,深刻但不乏幽默感。
世紀之交,勞赫先後參展紐約軍械庫藝博會、於卓納畫廊舉辦個展,帶領同輩登場國際舞臺,受到海內外藏家和機構的強烈追捧。這件藝術家新作同樣沿襲其標誌風格,尺幅不大,是開始入手他作品的不錯選擇。
尼奧·勞赫(Neo Rauch)《裝載》,50×40.5cm,亞麻布面油彩,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卓納畫廊
Regina Zhang
四禧美術館創始人、收藏家
伊米·諾貝爾《Once upon a time V》,鋁板亞克力,197.5×242.5×4.5cm,2022年,圖片:藝術家及白立方
許維築
保利香港現當代藝術部門聯席主管
《無題 (獵手)》延續藝術家個展“森林與獵人”中森林生機蓬勃的場景,反射其自身於創作中求生的過程。劉謳睿以碎片化圖像拼湊組構這件作品,夢境般的畫面遊走於抽象與具象之間,並利用似曾相似的物件、形體、人體、蘑菇及植物,提供觀者能夠找到各自視角的視覺慣性。而畫面中充滿的迷幻粉紫色則是藝術家的新突破——在反覆的圖層式的結構下,他創建出了一個虛實堆疊的神秘空間。
劉謳睿《無題(獵手)》,布面丙烯、色粉、油彩,153×147cm,2020-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新氧藝O2art
曹北辰
收藏家
我關注克里斯托弗·奧爾(Christopher Orr)比較早,是在彙集最新當代繪畫的《Vitamin P2》上發現他的,已有些年頭,當時我就被畫面中的古典氣質所打動了。
而今年看到這件作品,曾經的觀感又回來了:蒙太奇般的畫面構成、氤氳背景的渲染、更為豐富活躍的顏色與作品的時間感,均讓我著迷。人物群像的刻畫如有鏡頭在推拉,掩藏在如中世紀迷霧般的故事被放大,顯得清晰起來,有一種讀到小說下半部的暢快之感。這是本屆ART021中讓我非常心動並想與大家分享的一件作品。
克里斯托弗·奧爾(Christopher Orr)《光離我們而去》,木板油畫,92×61cm,2022年,圖片:藝術家及HdM Gallery
戴慶
收藏家
許宏翔的創作越來越自信、自由,作品的表現力和情感也越發充沛。其畫作中沒有宏大敘事,多為稀疏平常的風景和物品。“果子”是藝術家創作中反覆出現的元素,我不清楚此元素在他心中意味什麼,但並不重要,許宏翔總是能舉重若輕地處理。其獨特的色彩組織和畫面構成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許宏翔式”的迷人圖景,帶來愉悅的觀感體驗。這種超現實的象徵情境已超越意義的闡釋,直達繪畫本質。而這一能力在中國年輕一代繪畫體系中非常獨特——許宏翔生於1984年,正值藝術和生命的豐年,我看好他。
Joey
收藏家
我近來比較關注雕塑在建築裡的呈現,通過空間、透視、質感在立體層面調動個人觀看藝術品的經驗和感知。
本屆ART021,我推薦藝術家蔡磊的“內外”系列,這件作品在建築感下隱藏著無形的、精神性的內容,而風化的門經過包金,重新成為一件既抽象也寫實的作品。那些由時間打磨而成的質感、扁平的空間、流淌的金色,近在咫尺,也將我引入時間的距離之中。
期待作品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的呈現,我們一起感受時間與空間的魅力。
蔡磊《內外 20220502》,青銅、24K金箔,尺寸:83×37.5×16.5cm;底座:123×42.5×21.5cm,2022年,圖片:藝術家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張運佳
虹·美術館館長、收藏家
我推薦阿爾敏·萊希畫廊帶來的藝術家莉莉·基米爾(Leelee Kimmel)和其作品《面對面》。基米爾由演員轉型成為職業藝術家。她少年時期成功的演藝經歷,令其繪畫作品擁有強烈的衝突感——抽象色塊與線條在黑色背景下碰撞呼應,豐富的肌理帶有音樂的律動,滿滿的情緒像是黑色帷幕下的一場精彩戲劇。我很期待在現場看到這件作品,相信會帶來更多驚喜。
莉莉·基米爾《面對面》, 布面丙烯,154.9×162.6×2.5cm,2022年,圖片:藝術家及阿爾敏·萊希畫廊
格吉
收藏家
李禹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藝術運動“物派”(Mono-ha)的創立者,也是亞洲藝術的代表人物。他自幼受東方禪宗的影響,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一位哲學出身的理論家。
《Dialogue》出自其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對話”系列,系列作品自2006年起創作至今。該作中大面積留白的無限感與中間的灰色大筆觸相互作用,融合又疏離,使其充滿不確定感。他用簡單的一筆微妙引申出內在與外在的共鳴,高度凝練的藝術語言使觀者置身於一種超越存在的場域。
李禹煥《Dialogue》,布面油畫、礦物顏料,160.2×130.3cm,2014年,圖片:藝術家及梅隆赫畫廊
張果
山河萬朵創始人、收藏家
我起初喜歡抽象繪畫偏多,現在更喜歡有優秀技藝和態度觀念的繪畫。段正渠所畫的並不是鄉土寫實,或準確地說,不是鄉土現實。他所關注的是內在情緒,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性格、語言、文化,以及背後的精神力量。他對土地和農民心存敬畏,但這並不等同於歌頌。其始終以平等的視角,竭力去感受土地上的生活與精神面貌。
段正渠《橫山》,布面油畫,150×180cm,2018年,圖片:藝術家及魔金石空間
歐陽崑崙
設計師、收藏家
介紹一件李明的作品《≠:“最後!平行線相交了!”#3》——我們看到三部手機、一組放大版的“劍玉”(平衡術玩具)、兩顆核桃、一個紫色球體、一個(作為底座的)瓶子,共九個物件模擬的動態平衡雕塑;然後留意到屏幕中的笨笨坤、李燎……這原來是一件影像動態平衡裝置。更準確地說,這實在是李明安排的九個物件、笨笨坤(平衡術達人)和李燎(藝術家)以及我們這些觀看者的一次“巧遇”。
巧遇讓人驚喜,關於巧遇的結構性思考意味深長。
李明《≠:“最後!平行線相交了!”#3》,錄像、雕塑、黃銅(黃銅上色) iPhone8P,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天線空間
李納
收藏家
卡卡爾的作品中既有蒙克靈魂深處情感的迸發,又有席勒精巧的構圖意識。畫作裡最直擊靈魂的就是情緒表達,在瘋狂的情慾邊緣釋放原始的衝動,在愛與破壞之間搖擺。畫面中肉體多角度交織,模糊了面孔,但放大了情緒——直面慾望,直面混亂,直面歇斯底里。其不在意外界的聲音,自我邊緣化後更加向內求索,思考性與生死之間的存在。
安娜·卡卡爾(Ana Karkar)《Cold wave》,布面油畫,220×160cm,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Galerie Marguo
侯亞楠
永樂拍賣副總經理
商亮的作品通過反覆調整的筆觸提煉出與此主題相關的人物形象和視覺符號,欲強化一種重複和複製。
“好獵手”系列的原型來自於健美比賽中的完美肌肉人的形象。肌肉是普世意義上男性力量與權力的象徵,然而商亮選擇用明亮或近乎跳脫的色彩描摹,為其賦予了傾向於女性的柔美氣質——這肯定了後人類語境下,自我展示的自由碩大身軀之上被隱去的面孔,也增加了畫面層次上的玩味與可讀性。在弔詭的敘事氛圍中,人性、神性、詩性共同迸發,挑戰著性別認知與自我意識的邊界。
商亮《好獵手 No.18》,布面油畫,256×170cm,2022年,圖片:藝術家及沒頂畫廊
沈清
富藝斯拍賣中國資深顧問
2019年,我第一次看到了蒲英瑋的作品“郵票系列”,然後是他的“帝國文字”, 再到去年的“曠世情歌”。期間,我也看過其參與策展的藝術項目。我感覺這是一位不多見的年輕藝術家,以個人所處的時代和時代在歷史中的節點為縱、橫軸,用個人感知、生活、行走、調研等實踐結網式地梳理。
此次在ART021上呈現的作品《腥天使》是蒲英偉今年的新作。其視覺語言出現了迭代:翅膀、哭泣的天使、龍頭;之前“曠世”的紅色也隱晦了不少,看得出蒲英瑋最近一年經歷、認知和感知上的變化。而不變的是其作品中一直存在的一種近乎疏離的冷靜,與溫存。
蒲英瑋 《腥天使》,布面油畫、亞克力、紙本拼貼,40×60cm,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高詩羽
STAR星美術館副館長、研究員
幽暗靜謐的黑色背景中,擬人的蠟燭及微弱閃動的火苗彷彿畫面的“心獸”挑動著觀眾的視線 ,透露著略帶可愛的鬼魅氣氛。鬆散遊離的線條穿越在畫面中,纏繞在蠟燭的底部又去向畫面的外部,是不明所以的情緒和複雜難辨的記憶。畫作右上角的圓圈像是光源亦似眼眸,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凝視。
這件作品像是藝術家排演的一幕劇場,靈動、狡黠而悲傷。
傅強(Owen Fu)《三生緣》,布面油畫,150×90cm,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天線空間
黃在
收藏家
尼克·毛斯的作品有自身的秩序,輕盈、飄逸,甚至有點調皮,但也是絕對嚴肅的。況且,他的實踐包括繪畫、雕塑、行為藝術,甚至策展;對材料的運用也信手拈來,陶瓷、石膏、帆布,當然還有本次呈現ART021的經典“鏡子”作品。
將畫繪製在鏡子另一面,這種技術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為Art Deco典型風格。請想象,每每當你走近這面鏡子以為與畫作融為一體時,實則仍有距離,這便是該作最奇妙和可愛的部分——出生於1980年,這位美國藝術家已擁有超越年齡的鬆弛感。
尼克·毛斯(Nick Mauss)《停留》,反向玻璃繪畫、鏡面,219×212cm,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桑塔畫廊
高高
槐軒主理人
譚永勍藝術語言上的成熟於年輕藝術家中非常少見,尤其是他在造型語言方面獨特的天賦和自覺。其藝術語言和所要表達的精神質感高度一致,清晰、冰冷、抽象化的造型傳達著陰鬱、神經質的情緒,同時還摻雜了賽博朋克式的未來感和神秘主義色彩。
而從精神傳統而言,譚永勍的繪畫與人文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和消極心理相呼應;而自圖像角度看來,其作品又充滿當代物質文化的痕跡。這些無不表明他具備成為一流藝術家的素質。
譚永勍《機器人總是在掌控中覺醒》,布面油畫,200×150cm,2023年,圖片:藝術家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康康
青海收藏家
彭斯的肖像畫極度勾人。畫中人是內斂的,並不直視你,但暗藏洶湧的情緒,反差帶來張力,有點像黑洞。尤其這件作品尺幅不大,畫面卻全然紅色:它叫人挪不開眼。
2020年,彭斯迴歸,畫風大改,抽象和具象兩手抓,並挑戰著某種視覺上的極致——畫到極致,對一位畫家來講想必不算困難;但如何畫到極致仍能平衡風格與視覺,才是真正的難題。彭斯應是在嘗試,或許他已經做到。
看完了20位資深藝術人士的推薦,你想入手哪件作品?創辦至今,ART021已走過11年風雨。發軔上海、面向國際,該藝博會呈現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最高水準。而佳作遍佈外,這裡亦建立了完善的藝術社區——跨界項目展覽與大型公共藝術同樣彰顯著其魅力與魄力。11年繼往開來,ART021如何披荊斬棘?且看今朝。
監製 齊超
編輯 於明禕